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東南亞的汽車圈,一場中日對決的好戲正在上演。,歡迎閱讀。
最近,脖子哥發現一個現象,車企們在國内把價格戰打得飛起的同時,倒是一點也沒落下出口這件事。
前不久,長安汽車就宣布要投資 2.5 億美元在泰國建廠。再翻翻今年的新聞,不僅是長安,有好幾家車企都在往東南亞那邊搞動作。
今年 3 月,比亞迪泰國羅勇府工廠奠基,這也是比亞迪首個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而上汽、長城、吉利這幾家都在加碼東南亞業務,像上汽已經在泰國有了一個工廠,今年是要再建設一個新能源產業園。
還有新勢力裡的哪吒汽車,它的泰國工廠預計明年就會投產。再加上還有奇瑞、廣汽埃安等車企也有要跟上東南亞出海的意思。
這麼一數下來,可以發現有一大半國内車企都在往東南亞擠。
奇了怪了,咋就要去那賣車?大夥兒印象裡,東南亞滿大街的三蹦子和摩托車,好像一直是個窮地方。
但事實上,這個擁有 6 億人口,由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 11 個國家組成的東南亞,穩坐全球第六大汽車銷售市場的寶座。
就單說去年一年,全球汽車銷量都不見好,可東南亞乘用車銷量是 237 萬輛,增長率高到 69.71% 。
人口夠多,潛力夠大,它絕對算得上一塊大肥肉,還是肥的流油那種。
這塊肥肉咱也知道,但為啥現在才行動呢?
不是不想入,只是從幾十年前開始,東南亞的車市一直被日本車企牢牢掌控着,日本占據了 9 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印尼、泰國街頭,放眼望去,無論是出租車、貨車還是拉滿香蕉的皮卡,通通挂着豐田标。
這裡堪稱是日本車企的後花園,日本企業也非常喜歡這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
去年底,當時的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在泰國的活動上公開表示, "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認為泰國是我的 ‘ 家外之家 ’。如果我不用因為工作而住在日本。。。我願意住在這裡!"
看到了吧,連豐田老大都樂不思霓虹了。。。
要說日本之所以在東南亞獲得今天的地位,還離不開那場 " 中日摩托車大戰 " 。
在 90 年代,東南亞因為公共交通不發達,路也修得不咋滴,大家出行全靠摩托車。那會兒的市場,基本被日本企業瓜分了,日本摩托在越南的市占率甚至能達到 98% 。
而在 1997 年,中國摩托進軍東南亞,用不到日本摩托一半的價格,打開了市場。
憑借性價比優勢,中國摩托車企拿下了越南 80% 的摩托車市場。
當時一些專家學者還給這波 " 勝利 " 起名中國衝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看上了東南亞這塊摩托車奶酪,紛紛入局。
但這波中國衝擊來的猛走的也快。
市場還沒站穩,中國企業自己就打起了價格戰,不斷地偷工減料、壓縮成本。競争激烈的時候,賣一輛摩托車也就掙 50 元。
當時業界有句戳進心窩子的話: " 國產摩托車如果論斤賣,還不如排骨的價格高。 "
也就十年時間,一直修一直壞的中國摩托,傷透了東南亞民眾的心。慢慢的,中國貨變成了粗制濫造的代名詞,中國摩托車在越南的市場份額跌的不到 5% 。
而日本摩托車們則乘勝追擊,抓品質,搞經營,甚至整出了分期付款的業務,重新奪回了市場。
這場中日摩托車大戰,最後以中國的完敗收場。日本憑借着摩托車俘獲了東南亞人民的心,在大家心裡日本造就是省錢、耐操和安全可靠。
自然,日本摩托前人栽樹,日本汽車就可以後人乘涼了。
2007 年,泰國和日本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規定之後 5 年内,泰國撤銷對日本汽車的進口關稅。日本也承諾幫助泰國培養汽車上產技術人員。
随後,日本開始把生產和組裝,都搬到東南亞國家。
而中國車企這邊,也受到了摩托車糟糕口碑的影響。只有一個名爵的 MG3 銷量排進了前 50 ,還是打着英國的名号。
直到後來,吉利通過收購馬來西亞的國民汽車品牌寶騰,才算有了起色。吉利收購後的第一款車,寶騰 X70 ,國内博越的換殼車型,還沒上市預售就賣了 1 萬輛。
在吉利開了個好頭後,中國車企們也開始擠了過去。好巧不巧,這波正好趕上了中國新能源的起飛。
豐田對電動化猶豫不決的态度,也就給了中國車企極好的機會。
本身東南亞這地,天生就适合跑電車,全年平均氣溫 25-27 攝氏度,不冷不熱的電池很喜歡。
這次,中國車企們是狠了心要把生意做大做強。不同于出口歐洲、中東等地,中國車企去東南亞不光要賣車,還把工廠都搬過去了。
在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泰國,已經有超過 5 家中國車企有工廠或在建工廠。
建廠,屬于是雙方一拍即合的事兒。
對于車企來說,東南亞人力成本更低,整車利潤率就能做高,看看日本車企都是選擇在當地建廠。而沒了進口清關那一套繁瑣步驟,銷售效率也能提升。
同時,企業還能和當地政府部門拉近關系,後面你有個擴大市場份額的需求,比方說增加點產能,或者出口到東南亞其他國家,都更方便。
而東南亞各國,為了推動電動化轉型,也是紛紛掏出一套 " 迎賓禮 " 。
泰國直接給電車廠商 8 年企業所得稅全免的福利政策,又在 2025 年底前免除電池、電機等零件的進口稅,還要給廠商們發補貼。
同時,泰國政府也在鼓勵全民購買電車。泰國把将純電車的消費稅從 8% 降到 2% ,每輛電車還有最高 15 萬泰铢( 約合人民币 3 萬元 )購車補貼。
印尼為電動車企提供了可享受 100 %獨資設立企業、公司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
馬來西亞搞棕榈油的巨頭 Fieldman 集團,跟長安汽車碰面後,立馬成立了一家合資純電車公司。
更重要的是,車企來建廠是會把一堆供應鏈帶來的。
長城在東南亞落地後,把旗下的做電池的蜂巢能源和諾博、精工等零部件企業都一塊帶過去了。
比亞迪過去造電車呢,也不可能去買别人的電池。這不,它在泰國的動力電池工廠已經通過審批了。
還有寧德時代要通過子公司在印尼投資近 40 億美元建設動力電池產業鏈項目。
根據蓋世汽車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 10 餘家中國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宣布或已經在泰國建廠,總投資額預估有數百億元人民币。
這條新能源產業鏈,才是東南亞國家非常眼饞的。
泰國本來就有汽車工業的底子,現在有機會搞更新自然歡迎。印尼,又是個礦藏豐富的國家,銅礦、鎳礦和锂的儲量都很豐富,弄個能源公司產電池也是個好選擇。
既然雙方都樂意,那這事兒幹就完了。咱中國車企,也是直接拿銷量說了話。
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車企占了東南亞電車銷量 75% 的份額。
在泰國市場,今年上半年的電車銷量榜,一二名都是國產品牌。前十名中,除了特斯拉,其餘都是中國汽車有關( 沃爾沃大家都懂 )。
看看這市占率,那是一個統治。
但話說回來,現在東南亞電車仍然是起步階段,就和我們剛推出新能源補貼那幾年差不多,電車的市場份額是很低的。
在泰國,雖然電車增長率突飛猛進,但在 2022 年,電車滲透率只有 1% 左右,就是說 100 個人裡只有 1 個人會去買電車。有機構預測,整個東南亞市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是 7 萬輛。
泰國今年上半年電車注冊量是去年全年的 3 倍
顯然,更大的盤子還是在日本車企手裡。所以也希望接下來幾年,咱能從日本人手裡拿到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東南亞的新能源浪潮肯定會越來越高,這波中日對決的好戲,有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