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華為憋了四年,終于對WiFi和藍牙同時下手了。,歡迎閱讀。
在不久前的華為開發者大會 2023 上,華為可以說是把這幾年憋的大招,一次性給放出來了。
兼顧多用途和專業化的 AI 大模型、移除安卓代碼的 HarmonyOS NEXT 、給折疊屏應用提供适配方向的《 折疊屏 / 平板應用體驗評估标準 》。。。
不過除了這些比較貼近我們普通用戶,容易講清楚的東西,華為還官宣了一個大家可能沒注意的黑科技:
星閃,一項将 " 更穩 WiFi " 和 " 更好藍牙 " 融合起來的通信标準。
根據官方的介紹,星閃和 HarmonyOS 一樣,主打一個 " 萬物互聯 " 。
它同時規定了兩種協定:
一種是有些類似于 WiFi 的星閃 SLB ,只不過相比 WiFi ,星閃時延更低,網絡更穩;
還有一種是類似于藍牙的星閃 SLE ,但無論是速度、延遲還是信号,都完爆傳統藍牙。
不過,在托尼看來,它能在技術參數上勝過 WiFi 和藍牙多少,都不是重點。
對于現在混亂的無線互聯情況,最重要的是 " 融合 " 。
經常需要拿各種無線設備連來連去的小夥伴都知道,現在的無線互聯生态到底有多割裂,體驗有多糟糕。
無線鍵鼠、無線耳機的接收器在電腦上插得滿滿當當;但如果抛棄接收器換成藍牙鍵鼠和耳機,那糟糕的性能基本沒法用。
手機和車機的互聯也是,雖然理論上雙方的互聯沒有問題;但實際上,除非手機廠和汽車品牌做了雙向适配,不然還是得回到藍牙播放全損音質的時代。
對我們這些經常要同時使用一堆設備的人來說,各家手機平板上的互聯、互傳更鬧心。
跨廠商的檔案互傳相對還好點,勉強能抽成四個陣營:華為主導的互傳聯盟、其他國内廠商的互傳聯盟、谷歌主導的 Nearby Share ,以及蘋果的 AirDrop 。
在陣營内,只要能忍受經常搜不到設備,以及時不時的傳輸失敗,還是勉強能用的。
國内最大的互傳聯盟
而互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廠商的互聯生态只限于内部,華米 OV 各有一套,想讓小米的手機和 vivo 的平板共享剪貼板,簡直比登天還難。
各家的體系完全撕裂,要是沒有 " 全家桶 " ,就别提什麼便利的跨設備特性。。。
雖然說現在這種情況,肯定有廠家自己的小九九在裡面。
但在經歷過一堆糟糕的體驗後,托尼也發現了兩個技術問題,可以算是現在廠商即使想遵守标準,也遵守不了的理由。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标準。
在 WiFi 和藍牙協作上,并沒有一個能摁着廠家的頭去執行的力量。
從特性上看,藍牙和 WiFi 本該是互補的,如果能互相協作,那最好不過:
WiFi 速度快、連接距離長、連接也更穩,但硬體復雜,功耗更高,連接時操作復雜;
藍牙雖說通訊距離、通訊速度,還有通訊質量都是悲劇,但它省電、輕量化、連接簡單的特點,剛好能填上 WiFi 的盲點。
但不幸的是, WiFi 和藍牙的技術标準完全分屬兩個聯盟,它們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考慮過協同運作,更沒有考慮過互相配合。
像檔案互傳的分裂,就是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理論上,互傳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兩個手機通過藍牙簡易的确認身份,然後告訴對方一個臨時 WiFi 熱點和密碼,再通過熱點快速傳輸檔案。
但問題在于, WiFi 聯盟和藍牙聯盟根本就沒有規定,這其中的每一步,應該采用哪種具體方案!因為技術聯盟之間從來沒有這麼深入的合作!
于是 A 公司設定了方案 A , B 公司設計了方案 B , C 公司弄出了方案 C 。。。
而且你還不好罵它,因為行業内就沒個标準。。。
另一個問題是,藍牙當年設計的上限太低,在 2023 年的現在,可以說啥都幹不好。
但 WiFi 的下限太高,那些想從藍牙這個巨坑裡脫出來的設備,往往會撞上 "WiFi 下限 " 這個無法翻越的壁壘。
舉個栗子,現在最常見的需求——無線耳機,就是剛好卡在兩個技術中間,不上不下的受害者。
無線耳機的續航很重要,因此省電的藍牙看起來最合适;
但只要研究過藍牙音質的人都知道,現在藍牙耳機勉強能用,完全是各家在藍牙底下套了一堆騷操作的結果。
比如降低延遲的 aptX LL ,提高音質的 LDAC 。
如果沒有這些私有協定撐着,藍牙耳機的延遲、音質和連接質量完全就是悲劇。
随随便便就能上到零點幾秒的音頻延遲、最多聽聽 mp3 的音質、還有在人員密集處的信号不佳。。。
這裡的每一點,都是當前藍牙技術根本無法解決的。
那麼,用 WiFi 的無線耳機會是個好主意嗎?
只要上淘寶搜搜,就能發現在常規市場上壓根沒有這種產品。
畢竟 WiFi 耳機必然要面對更高的成本、復雜到爆炸的連接操作、非标準的軟體、更高的功耗。。。
願意掏 2200 刀買個 " 雜牌 " 耳機,應該是沒人會這麼幹的。。。
和無線耳機類似,現在的大量無線設備,比如鍵鼠、車機互聯,大多都被藍牙和 WiFi 的巨大鴻溝夾在中間。
藍牙只是勉強能用,改用 WiFi 的成本又太高,只能通過各種的私有硬體和私有協定來各掃門前雪。
在托尼看來,星閃就是劍指這兩點,試圖打造一個統一、可行的互聯規範。
首先,針對 " 低端藍牙 " 和 " 高端 WiFi" 的跨技術協作問題,星閃聯盟采用了一種可以說是大力出奇迹的辦法:
把 "WiFi" 和 " 藍牙 " 都變成 " 星閃 " 。
開頭提到過,星閃可以抽成兩個分支:SLB 和 SLE 。
從它們的特性上看, SLB 就是 " 更穩的 WiFi" ,快,但復雜;
而 SLE 就是 " 更好的藍牙 " ,慢,但簡單低功耗。
但這兩個分支并不像 WiFi 和藍牙一樣毫無關系,它們是同一個标準下的兩個不同用途的分支而已。
星閃聯盟在協調 " 星版 WiFi" 和 " 星版藍牙 " 的時候,肯定不會出現之前各自為戰,完全依靠廠商自己亂來的情況。
SLE 和 SLB 共用一個上層設計
那它有什麼用呢?
比如說,給未來統一的車機和手機的互聯打地基。
和手機互傳的分裂一樣,現在車機互聯的混亂,有相當一部分是純粹的技術原因。
由于藍牙的性能不能滿足互聯需要, WiFi 的連接和認證過程又過于繁瑣,所以車機互聯最常見的辦法,同樣是先藍牙認證,自動交換 WiFi 的連接參數,最後自動切換到 WiFi 完成車機互聯。
但如同之前所說, WiFi 和藍牙背後的兩個技術組織并沒有深入到這一步的合作,整個過程完全是由廠商随心所欲,自由定義的。
這一大堆完全不同的互聯技術,自然沒法兼容。
現在星閃将 "WiFi" 和 " 藍牙 " 統一在一個框架下,雖說肯定不能完全阻止廠商故意不兼容,但至少給了一個技術上可行且先進的兼容标準。
而針對藍牙的歷史包袱太重,性能太爛,已經有些脫離時代的問題,星閃也給了個 " 有錢有技術,就是任性 " 的答案:
甩開藍牙的歷史包袱不管,直接重新寫一個 " 星版藍牙 " 。
首先,藍牙的速度不行?
星閃 SLE ,有藍牙 BLE 六倍的速度,快到飛起!
無損的未壓縮音頻,最多也不過 4Mbps 左右,星閃 SLE 12Mbps 的最高速度,完全能滿足需求。
然後,藍牙的延遲太高?
那是因為藍牙的協定設計太舊,每秒最多發送 133 次數據,理論延遲極限是 7.5 毫秒;
而 SLE 專門為延遲優化,每秒最多能發送 4000 次數據,理論延遲極限是 0.25 微秒!
而這其中的區别,大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藍牙滑鼠最高 125Hz 回報率,連拿來辦公碼字都會讓托尼感到不适。
而采用星閃 SLE 最高 4000Hz 回報率的滑鼠,單從回報率上看,完全能達到遊戲滑鼠的水平。
畢竟知名入門無線遊戲滑鼠羅技 G304 的回報率也不過 1000Hz 。。。
如果要更形象的類比,可以想象一下, 30Hz 的顯示器和 900 Hz 顯示器( 目前不存在 )的影像延遲區别。
最後,藍牙的連接質量不好?
星閃 SLE 直接采用華為在 5G 上相當有名的極化碼編碼方案,同時把華為在通信領網域多年積累的各種技術咣咣咣往上用。
大家偶爾會懷疑華為吹牛皮,但一般都不會懷疑華為的信号好。
這麼一通組合拳打下來,可以說,星閃已經給廠家擺脫私有協定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給跨平台、跨廠商的互聯提供一個共同的協定基礎。
現在只剩最後一個問題:手裡肯定打着小算盤的廠商,會和華為一起玩嗎?
至少在目前看來,應該是會的。
即使不看那三百多個會員部門,只要看星閃聯盟的理事名單,托尼就能肯定,星閃一定不會默默無聞。
華米 OV 、移動、中興、聯發科、紫光展銳。。。
說實話,我們已經挺久沒看見一個 " 含華量 " 這麼高的聯盟,能達成全產業鏈全收集了。。。
最後提一嘴,其實關于星閃,還有很多 " 八卦 " 可以講,只是它們都得深入技術,不太符合我們 " 睡前讀物 " 、 " 起床消息 " 這樣的定位。
比如說,作為星閃會員部門的聲研科技 CEO 告訴我們,星閃的最終目标是在部分場景 " 取代有線 "。
而目前有線相對于無線的最大優勢,不在于速度,而是延時。
别看托尼用 " 更穩 WiFi " 和 " 更好藍牙 " 來描述星閃,實際上,它的整套技術和 WiFi、藍牙幾乎沒有關系。
單從技術來源上看,星閃應該被稱為 " 個人版 5G "。
它繼承了 5G " 超低延時 " 的特性,甚至比 5G 做的更好,直接把延遲幹到了接近有線的微秒級。
相比毫秒級的 WiFi,這可是成百上千倍的提升!
不過,也正是因為和 5G 太像,規格太高,星閃的發展現在碰到了點困難:
星閃芯片太貴啦!
特别是星閃中類似 WiFi 的高配版本 SLB,據說硬體價格稍微有點超出預料。
所以,目前星閃還只是計劃在成本不那麼敏感的車輛上,完成取代有線的目标。
不過,作為星閃中的低配協定 SLE,成本大概已經可以接受了,可能明年就能在市場上看見它 " 爆殺藍牙 " 的身影。
SLE 模塊
最後,還是一個小道消息:星閃可能是華為被制裁後,應急項目的成果。
看星閃的成立日期,也确實有這種味道。
也就是說,大約是在 2019 年被制裁後,華為拿自家的 5G 技術,直接從頭搓了一套更好的 "WiFi+ 藍牙 " ,還順手解決了兩種連接方式間的分裂。
在四五年前,類似于星閃這種有緊急上馬的項目,華為可是開展了不少。
按照技術研發的規律,那些的 " 黑科技 " 項目,這幾年應該正是爆發期。
之前一直有小道消息,說華為可能近期會重新推出他們的 5G 旗艦。
如果這個消息屬實,背後可能又能扯出一大批和星閃類似的技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