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怎麼培養娃的科學特長?說說美國的科學課,有不少可借鑑的思路,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逃媽。
上周我分享的這篇大家看了沒啊?當時因為篇幅比較長就先打住了,沒往細裡寫。
回頭我想了一下,其實談的範圍還比較窄,只涉及到 " 科技 " 的範疇,實際上現在整個教育政策,對科學、科技都在大力傾斜。
這應該是" 雙 J" 後,最大的 " 加法 " 了。
而且,到了後面,孩子真正搞科創項目時,科學、科技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裡談到的,用開源硬體和電路制作的 " 植物自動澆水 " 系統,已經是一個能在白名單競賽裡入圍的作品了:
而再往前走一步,比如我在逃逃他們中學的科技展裡看到的," 智能植物生長監控系統 ",涉及的知識面就更廣了。
裡面既有 " 科技 " 的部分:
孩子需要搭建硬體設備,學習基本的編程知識,編寫程式來控制這個系統,包括監控土壤溼度、光照、溫度和養分含量等等。
也有 " 科學 " 的部分:
孩子需要研究土壤化學和植物營養學的基本知識,了解植物生長所需的主要養分和土壤條件。還要準備基本的化學試劑和傳感器,用于測試土壤和監控植物的生長條件。
據說這個小項目目前開始和本地的一些綠植培育基地合作,在大棚裡搞實地試驗,可以算得上一個 " 創業 " 項目了。
感覺一下拉得好高啊~
這可不是牛娃個例哦。
實際上美國這邊從初中開始,每年的科學課都有例行的 " 科創作業 ",要求把科學、科技知識應用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當然,不是每個娃都能做得那麼好,但只要能碰到一兩個有想法,有創意,在某些領網域小有突破的點子,說不定就真能往前推一推,發展成生產力。
才剛上初中的娃,是怎麼能一步一步走到這兒的呢?
這得說到他們從小開始的科學課。
總結一下有幾個顯著特點:
1
知識面廣且超前,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美國小學有 4 門 " 主科 ",英語、數學、科學和人文。其中" 科學 " 占了 1/4 的位置,和英語、數學并重。
美國小學科學課的體系很大。從内容上講,包括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工程科學以及科學方法等等;從分科上講,不少我們初中才接觸到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也有覆蓋。
和其他學科類似,科學課也是循序漸進地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慢慢遞進。
1、2 年級,着重在學習和了解一些 " 基本常識 "。比如物質的種類、屬性、固液氣等形态之間的轉換,熱傳遞,力,速度,磁力;動植物的分類,生命周期,後代繁衍;天氣、溫度、各種地表變化,比如地震、火山爆發、侵蝕等等。
到了 3 年級,在繼續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思考和分析。比如力學方面,開始認識力和反作用力;電學方面,了解正負極,原子,電子,以及不同質地的物體摩擦時正負電子的傳遞方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傳遞?
同樣是學習動物,
1-2 年級時老師會讓他們選幾種感興趣動物,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調查研究它們的特征、生活環境、習性、分布;
而到了3 年級,則去研究幾種動物族群,分析尋找它們的共性,這些動物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征?是遺傳因素還是環境塑造?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習性?為什麼選擇生活在這些地區?為什麼是群居 / 獨居?
4-5 年級,物理、化學、生物方向的内容都将進一步加深。
物理方面,學到了電路,下面是逃逃當時的一道考試題,難度不大,但串聯、并聯的知識點已有覆蓋。
同一份考試中的另一道題目,涉及到光的反射、折射。
化學方面,學習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各種單質、化合物的結構。
生物方面,則涉及到動植物的細胞構造等等。
記憶中這些内容我們以前都是到了中學才涉足,而美國則在小學階段都大致拉了一遍。
這樣做有個好處,順應了孩子的天性,容易激發和培養科學興趣。
大家有沒發現,孩子小時候最愛問的 " 為什麼 ",十有八九都和科學相關。比如:
火箭為什麼能飛起來?
為什麼要把手洗幹淨?
北極那麼冷,北極熊怎麼活得下來?
……
這時給孩子鋪開知識面,本身就是對好奇心的一種積極回應。而且,也正好有相對充足的時間,能充分感受和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科學本質,而不是等到将來記原理背公式。
2
探究式教學,注重培養科學思維。
美國小學科學課的另一大特點,是探究式教學法。
名稱聽起來很高級,但其實難點在老師,不在學生。
老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裡的知識點,設計出一個 " 實際問題 ",然後,讓孩子奔着解決這個問題的目标,去學習和研究相關的知識點,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
舉個例子,逃逃在科學課上曾做過這麼一個項目。
他們統計了美國某個地區一年的氣溫、降水量:
這個地區有所小學正好建在低窪處,學校食堂每年總有一段時間,會有雨水淹進來。所以,需要為它尋找一個雨水防護解決方案。
怎麼辦呢?孩子列出能想到的一些方案,比如雨季在食堂門口堆放沙袋:
或者修一個足夠高的防護欄:
或者索性把食堂的門換成可以防水的材質:
然後,比較這些方案的優劣之處。
雖然它們都可以起到擋水的作用,但各有區别:
沙袋的成本最低,但不能重復利用,而且,準備時間很長,會影響學校的正常活動秩序,還有,沙袋被雨水侵蝕後,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宜放在食堂門口;
洪水防護欄安裝很方便,一小時内可以搞定,也可以每年重復利用,但雨季把它裝上之後,門就打不開了;
改裝大門似乎是最好的方案,但成本很高,遠超了預算……
孩子們不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方案,但通過分析比較,再結合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總能找到相對理想的辦法。
……
你肯定能感受到,以終為始,帶着問題去尋找答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肯定更高,也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
3
費曼學習法,用輸出 " 倒逼 " 學習。
科學課還有個很明顯的特點,注重輸出。
輸出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類似 " 圓桌會 " 的小組讨論。
每個孩子都需要給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方案、解釋結論、分享心得,自評和成員互評等等。
要給同學們講清楚,還要回答同學們的問題和質疑,其實也是在某種程度上 " 倒逼 " 孩子把自己的思路捋清楚,弄明白。
另一種是科學展,Science Fair。對于喜歡讀原版英文書的孩子來說,肯定經常會看到這個詞,因為它是美國校園裡一項很常見的科學活動。
從學前班的小朋友:
到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
每年都在參與 Science Fair 活動。
在 Science Fair 活動中,孩子們将展示他們多周甚至數月的科學實驗 / 項目 / 成果。需要精心準備展板,包括項目的背景、目的、實施步驟和結論等。
在活動的當天,孩子們會穿着得體站在他們的展台前,準備好向走過的評委和觀眾介紹他們的項目。此外,還需要準備好回答評委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
得特别提一下,我在逃逃學區的高中部當過科學展的評委,發現不少孩子的科學項目已經 " 難出天際 ",看标題就很暈菜,比如:
" 開發一種環保合成氧化石墨烯的新方法:解決水污染問題 "
" 基于手寫分析的早期帕金森病診斷标準的 AI 算法 "
" 利用熒光染料檢測和量化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 "
" 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線粒體功能障礙: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的生物方法 "
而很多評委,其實就是普通家長,可能有些背景,也可能完全沒有背景。
這時,就很考驗孩子的口頭表達和「化繁為簡」的講述能力。
這裡面會涉及到著名的" 費曼學習法 ",不過它不是本文的重點,今天就不展開細講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給我留言,多的話以後專門來寫一篇。
EASTWEST
雖說是美國的科學課,但我知道現在不少一二線城市的學校,對科學學習也非常重視,學習方法也很類似。尤其是在科學科技競賽特别活躍的地區,比如北京、廣州等,不少小高年級孩子做的科學項目難度也超出我的想象。
如果娃所在的學校還沒有足夠重視,我建議家長可以多關注這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在家庭教育裡适當補充一下。
逃逃在美國上學,我也長期關注國内外的教育圈,我覺得我對方向性的東西看得還是蠻準的。比如老早就和大家聊編程,聊信奧,今年果然就爆了,上周末剛剛過去的 CSP 初賽,很多城市的考點門口都是人擠人,不少地方參賽人數直接翻番。
信奧畢竟和原來的 ao 數比較類似,很燒腦袋,屬于少數娃的遊戲。
而科學 & 科技,我覺得是下一個适合大多數孩子的大熱門,不信你們看
全文完,看到這的朋友,如果覺得有收獲,希望看更多和科學教育有關的分享,就點個贊和 " 在看 " 吧,謝謝
文章配圖:部分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