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等了半年多,“華為天才少年”的人形機器人終于來了。,歡迎閱讀。
華為 " 天才少年 " 、 B 站科技類百萬粉絲 up 主 ...
相信大夥兒對頂着這些頭銜的稚晖君,肯定不陌生吧?
當年以天才少年計劃最頂格的 201 萬年薪加入華為之後,稚晖君這三個字就仿佛自帶了光環效果。
不過去年年底,稚晖君卻突然從華為離職,要自己下海創業去做機器人。
曾經華為 " 天才少年 " 的身份,再加上機器人的風口,一時間還引發了不小的讨論。
光是這半年多的時間,稚晖君的智元機器人就已經拿到了百度、經緯創投等明星創投機構的錢,十幾億美元的市場估值更是高得吓人。
一個機器人項目能拿這麼多錢,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自然也十分期待,稚晖君的機器人到底能做成什麼樣。
只不過,除了能在稚晖君的 B 站和微博上找到一些項目的蛛絲馬迹之外,他們團隊似乎都不咋高調。
而等了半年多,今天,稚晖君可算是帶着他的人形機器人來了。
好消息是,差評君也去到了發布會現場,給咱帶回來了一手的消息。
從發布會現場的成品來看,這次的主角 " 遠征 A1" 智元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确挺賽博的。
175cm 的身高、 55kg 的體重,承重 80kg ,單臂最大負載 5kg ,這放在現實裡,高低也是個帥小夥兒。
整體造型上,跟去年馬斯克的擎天柱、小米的 " 鐵大 " 差不太多。
按照咱平時上下班的走路速度,一個小時能走 5km ,遠征 A1 的走路速度 7km/h 跟人類其實也差不多。
而在關節的設計上,遠征 A1 也朝着更像人的方向努力。
在機器人的關節自由度上,一般來說,關節自由度越高,機器人也就越靈活。
像我們人類的關節正常來說是 200 多個,這次遠征 A1 的關節自由度雖然只有 49+ ,但團隊想了個 " 反關節設計 " 的法子。
也就是,把膝蓋那個地方往後折。
這對于人類來說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恰恰是這種反關節的設計,能夠讓遠征 A1 有更多靈活運動的空間,能幹的活兒自然也就更多了。
而且,為了提高遠征 AI 的通用性,他們團隊還在機器人上做了模塊化設計。
兩條腿可以拆了,換成輪式的,手也可以卸下來,換成電鑽,或者螺絲刀。
我算是看出來了,稚晖君和他的團隊真的很努力在想怎麼才能讓遠征 A1 幹更多的活兒。
根據官方展示的視頻,遠征 A1 能夠在工廠、生化實驗室還有家庭三個場景裡實現應用。
像汽車產線裡的底盤裝配、外觀檢測這些高重復性又枯燥的工作,視頻裡的遠征 AI 做得穩穩當當。就連電子廠裡組裝裝配、物料搬運的活兒也給包了。
或許以後像擰螺絲、零件組裝這些簡單的活兒都能讓人形機器人來幹了。
而且,遠征 A1 看起來也是個搞科研的一把好手,生化實驗室裡的樣本制備和樣本擴增也能讓它來。
在家裡就更誇張了,遠征 A1 上能輔導孩子做功課,下能在廚房打雞蛋。
至少目前從視頻展示來看,遠征 A1 沒啥毛病,不過遺憾的是,這些能力只出現在視頻裡,沒能在現場親眼看到。
唠了這麼久,相信大夥兒也好奇了,這遠征 A1 到底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
其實吧,無論是哪家做人形機器人,都繞不過兩個問題:一是怎麼才能讓人形機器人跟人類一樣動作靈活,二是怎麼才能跟人類一樣聰明。
在第一個問題上,除了波士頓動力的 Altas ,其他家的人形機器人多多少少都免不了被吐槽走起路來像個 " 腦癱 " 。
因為關節電機這事兒就不好解決。
畢竟,機器人要想靈活,不僅要求關節電機的數量盡可能多,而且體積得小、重量得輕,對扭矩也有要求。
針對電機關節的問題,智元這次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自研的 PowerFlow 關節電機。
根據官方的數據,關節電機的峰值扭矩可以達到 350Nm ,重量也只有 1.6kg 。
而且,為了讓遠征 A1 能夠保持高功率的輸出,電機中還加入了液冷散熱結構。
另外,智元這次自研的還有個靈巧手 SkillHand 。
12 個主動自由度、 5 個被動自由度,讓遠征 A1 幹起活兒來靈活了不少。
當然了,光有硬體還不夠,機器人要動起來少不了運動控制算法的加持。
這運動控制算法的主要工作,就是協調關節電機,完成指定任務。
打個比方,機器人要從桌子上拿蘋果,那用什麼樣的姿勢、用什麼樣的速度去拿,都需要運動控制算法發揮作用。
根據稚晖君在發布會上的說法,遠征 A1 的運動控制算法已經迭代了三個版本,從最初的 IQP ,到 CMPC 、線性 NMPC ,再到非線性的 NMPC 。
而針對第二個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變得更聰明的問題,這次發布會也有個重頭戲,那就是對具身智能的介紹。
具身智能,你可以理解成聰明的 AI ,有了實體化。
像這次的遠征 A1 ,有了個名叫 EI-Brain 的具身智腦框架。
這個框架主要包括雲端超腦、大腦、小腦以及腦幹,分别對應着任務級、技能級、指令級和伺服級四個層級。
像小腦就負責運動控制指令的生成,大腦就需要具備理解、推理的能力。
而且,為了讓機器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更像個人 ,智元還在遠征 A1 裡加入了一個 WorkGPT 大模型。
大模型的厲害想必大家夥兒也已經見識過了,在稚晖君看來,語言和影像大模型主要有兩方面的價值。
其一,是龐大的先驗知識庫和強大的通識理解能力。
比如說,你想讓遠征 A1 拿走桌子上的垃圾,但你完全不需要告訴機器人哪些是垃圾,因為它能夠自己分辨出來。
其二,就是復雜的語義多級推理能力。
咱們再打個比方,在一堆積木裡,如果指令是把藍色積木放在紅色積木上面,那執行起來是很簡單的。
但如果是把藍色放在紅色下面,機器人就需要考慮積木不能浮在空中,那怎麼完成任務?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需要單獨設定一個程式,一步步告訴機器人,先把藍色積木放在别的顏色上面,再放上紅色積木。
但大模型不需要提前設定,它自己就知道需要考慮重力的條件。
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大模型的加入讓遠征 A1 懂推理了。
其實吧,要是放在去年,大家都還不怎麼愛提具身智能這個概念。
但自打這大模型成熟以後,具身智能就也跟着火了起來。
科技公司們變着法子想把自家的硬體變成具身智能,包括這幾天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的數量都比去年多了不少。
可以預見的,接下來人形機器人 + 大模型的組合,應該會成為主流趨勢。
不過,人形機器人作為機器人界的聖杯,也不是那麼容易能攻下來的,光是讓人形機器人怎麼走好路這一條,就已經難倒很多人了。
差評君也跟稚晖君聊了聊,他告訴差評君,目前人形機器人在研發上,還存在缺少姿态數據和視覺數據的難點。
特别是姿态數據,目前可以用來訓練的資源并不算多。
這兩種數據,影響着人形機器人該以什麼樣的姿勢執行指令,以及對于物品的識别準确度。
不過,這次的遠征 A1 只花了半年的時間,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實屬不容易。
而在未來,稚晖君還希望把機器人的成本打到 20 萬以内。
說不定到時候,咱就能買個機器人溜火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