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40後”與“90後”同時摘得2023未來科學大獎,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8 月 16 日,有 " 中國的諾貝爾獎 " 之譽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2023 年獲獎名單,8 位科學家獲獎,單項獎金 725 萬元人民币(等值 100 萬美元),獲獎人出生年代橫跨 40 年代 -90 年代。
其中,柴繼傑、周儉民因發現抗病小體并闡明其結構和在抗植物病蟲害中的功能做出的開創性工作獲得 " 生命科學獎 ";趙忠賢、陳仙輝因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 " 物質科學獎 ";何恺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因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獲得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8 位獲獎人的研究領網域既有耳熟能詳的人工智能、高溫超導,也有比較經典的植物學領網域,他們的工作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未來科學大獎設立至今獲獎人最多的一年,也是 "90 後 " 科學家第一次獲此殊榮的一年。
在頒獎典禮視頻連線獲獎人環節及随後的群訪中,多位科學家透露了自己知曉得獎時的反應:
柴繼傑首先給他的老師施一公發了一封 Email,第一時間向他分享喜訊;周儉民在飛機落地時接到電話,感覺 " 挺混亂的 ",周圍都是乘客,他不知該怎麼做表情;正在新疆參觀博物館的陳仙輝接完電話,在驚喜中繼續随團參觀;何恺明正在遊泳,溼着頭發與組委會視頻通話……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的獲獎人之一張祥雨為 "90 後 ",這位年輕科學家在接到組委會通知時,以為是詐騙電話,連續挂斷兩次:" 未來科學大獎的歷屆獲獎者都是在領網域裡如雷貫耳的先行者,我感覺不可思議。"
未來科學大會捐贈人代表、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說,今年的獲獎人從 "40 後 " 到 "90 後 ",其中 "90 後 " 獲獎人張祥雨是未來科學大獎創立至今最年輕的獲獎者。雖然 8 位獲獎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卻對科研有一致的追求,雖然他們研究的領網域不同,卻同樣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這就是未來科學大獎一直追求的科學精神——堅持不懈,探索未知。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 2016 年,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内地(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做出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 35 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網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做出了原創性且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