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跨境電商 “卷” 出新高度,小額豁免取消後的殘酷競争,歡迎閱讀。
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袁斯來
新年開工當日,某頭部海外倉負責人 Jack 發現,來詢盤的商家數量比年前大大增加,這些商家在過去做美國電商生意都走 " 小額包裹直郵 " 模式。
Jack 預估認為,原先采用 " 小額包裹直郵 " 模式的商家,產品大多為貨值較低的中小件,之後采用海外倉模式發貨後,加上關稅,產品整體成本将上漲 20% 到 30%。
海外倉企業也在今年将迎來一大批新的客戶,他們是在過去從未使用過第三方海外倉的中小賣家,要重新學習對跨境電商選品、備貨、賣貨的邏輯,"5000 元創業做跨境 " 的暢想将成為過去。
這一切源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在 2 月 1 日的籤署的行政令,涉及一系列關稅政策調整,其中包含取消低于 800 美元小額商品的關稅豁免政策(簡稱:小額豁免),并于 2 月 4 日生效。
" 小額豁免 " 政策允許價值低于 800 美元的商品在進入美國時免繳關稅,且無需經過復雜的海關審查。該政策被取消後,未來,所有進入美國的中國商品都需要正常申報進口:填寫原產地、稅号等信息并據此計算稅額,清關時間與商品成本要增加不少。
目前," 小額豁免 " 被取消的政策暫停,并不确定何時再實施。
确定的是,留給跨境電商運用 " 小額豁免 " 政策的視窗期不會太長。對運營資金的要求、對海外市場的認識、對國際關系的認知都将考驗着跨境賣家們,創業門檻在 2025 年将再度被抬高。
跨境電商平台同樣如此,Temu、SHEIN 的部分業務都相當依賴 " 小額豁免 " 政策,裝載着兩家公司商品的小件包裹在去年一度讓飛往美國的飛機運力不足、運量大增。
有外媒報道稱,當特朗普關稅政策生效後,美國購物者發現,Temu、SHEIN 下架了不少低價產品,商品價格也有所提高。
低價不再是進攻美國市場的魔法,平台與賣家要适應新的市場:政策反復不确定,卻仍有龐大潛力的美國。
01 中小賣家洗牌
在特朗普籤署行政令後,雲途物流的工作人員加速度往飛機上裝載貨物,力圖在政令生效前将貨物發往美國。
2 月 4 日當日,美國郵政宣布暫停接受來自中國大陸及中國香港的包裹。貨物無法發出,公司給客戶道歉、準備退回貨物。緊接着,美國郵政又恢復接受包裹,雲途物流的工作人員又趕緊将貨物發走。
追着政策跑無疑将成為今年跨境電商從業者的常态。畢竟,善變一直是特朗普的執政風格。
有賣家雖然還在做 Temu 全托管,但已經開始挑選優質的 SKU 產品,準備備貨到海外倉。此前,他從未考慮過使用海外倉,認為海外倉的成本和風險都太高。
也有早已在 Temu 轉向半托管模式的賣家表示,她必須上調產品價格,漲價至少達 20% 到 30%,不然無法覆蓋成本。
華創證券認為,加征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影響與在美毛利率、在美銷售占比相關:在美毛利率越高、在美銷售占比越低影響越小。
以賽維時代為例,其在美銷售收入占比 90%。若加征關稅至 40%,淨利率會下降 6.8 個百分點,終端提價 14% 才能抵消影響;若加征關稅至 60%,淨利率則下降 11.3 個百分點,終端提價 23% 才能抵消影響。
漲價是跨境商家必須的選擇,漲價後美國消費者是否持續買單,将考驗着商家的產品運營能力。
在 Jack 看來,今年跨境電商的競争将達到内卷的新高峰。原先采用 " 小額豁免 " 政策模式的賣家,他們的備貨邏輯多是小批量、多頻次的采購貨物,商品售出後的資金即能迅速回流,資金周轉速度快,現金流狀況好。
使用第三方海外倉,則要求商家必須使用海外倉提前備貨,商家初期要采用大批量的模式采購," 選品 " 能力成為重點。備貨到海外後,還有 " 試單 " 的過程,商品試單運行後才知道補貨程度。不止如此,相比 " 小件直發 " 模式,使用海外倉的商家交易周期長,多數商家一年僅能實現兩到三次的周轉水平,資金周轉速度慢,對資金占用程度高,因此對資金實力有相當高的要求。
" 邏輯跟原先的小件直發完全不一樣,很多的點都比較難。"Jack 告訴硬氪。" 去年第四季度,很多商家都加大備貨量,想趕在加關稅前把貨物補到海外,整體的貨量相比 2023 年要漲了兩到三倍。未來也會有供大于求的問題,之後銷售情況不好的話,肯定有一波商家又會被洗牌。"
02 重構海外倉與平台模式
挑戰的不只是跨境商家,海外倉服務商同樣如此。
" 小額豁免 " 政策取消某種程度上是對海外倉的利好,現如今海外倉格局競争并不充分,中國公司的海外倉儲面積整體超千萬平方米,遠遠未能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海外倉的租金在未來很可能受需求影響持續上漲。
據谷倉海外倉反映,2024 年美國的倉庫租金對比 2021 年以前基本翻了一倍。去年,甚至不少貨代公司都加入海外倉業務。
硬氪也了解到,有海外倉企業除了在年初在美國市場大量擴倉外,也在之後準備調整倉庫小件包裹和中大件包裹的比例,調高倉庫中中小件包裹的比例,并加速小件自動化倉庫的建設,希望承接住政策變化後貨物的爆發增長。
在一片惶恐中,海外倉企業或許是少數還能保持樂觀的參與者。考慮使用第三方海外倉客戶的賣家會越來越多,挑戰只在于要企業如何服務好新增客戶。
Jack 告訴硬氪,其所在公司除了今年加速拓展在美國的海外倉面積外,内部運營也在嘗試降低海外倉使用門檻,比如會針對中小賣家推出 " 一口價 " 報價模式,分享教學素材讓賣家學習海外倉的備貨邏輯等相關知識。
至于跨境電商平台,Temu、SHEIN 在去年大力推行半托管模式,該模式下平台商家要自行批量把貨運到海外倉,再從本地發貨。有效拓展品類之外,也能應對 " 小包豁免 " 政策取消後的影響。
Temu 又在近期推出預售功能,僅面向中國大陸或中國香港的企業店鋪開放。僅面向中國大陸或中國香港的企業店鋪開放。該功能旨在降低賣家未來面對的庫存壓力,減少倉儲成本與擠壓風險,并幫助賣家改善現金流,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國内電商平台而言,預售功能曾屢次被消費者吐槽。這尚且是在物流周期可控的前提下。
Jack 認為,跨境電商平台做預售模式,履約周期更加不可控。尤其到電商旺季,跨境電商各個鏈路都會出現延遲、爆單、停止等問題,履約時效将大受影響。
對于跨境電商整條鏈路的從業者而言,挑戰都才剛剛開始,每個環節的模式在未來都将可能被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