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國產頂流的30年,唏噓啊,歡迎閱讀。
這個月初,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官博的兩條消息,成功炸出了一堆潛水已久的 " 腐竹 "(武林外傳劇粉的昵稱)。
一則是,該劇的更新紀念版,将于明年開播 20 周年紀念時上線;
另一則是新劇籌備,向全網征集編劇。
圖源:微博 @武林外傳官微
一時間,各地粉絲在評論區團建,也有人不禁引用劇中台詞感慨:
" 二十年快得很,彈指一揮間。"
圖源:《武林外傳》
遙想 2006 年的除夕夜,《武林外傳》大結局與央視春晚正面 PK,在新浪娛樂的一則投票中,竟有 60.8% 的用戶選擇了收看前者。
那一年,也是國產情景喜劇的巅峰:
《家有兒女第二季》延續前作火爆,成為無數網友心中的童年神劇,"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
《閒人馬大姐》上了春晚,彼時的蔡姨尚未變身 " 毒舌女王 ",淳樸的演繹依舊笑翻全場。
那個時代,如果将國產劇比作年夜大餐,情景喜劇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
曾經,全國電視劇收視率 TOP5,國產情景喜劇兩部上榜,盡顯風光。
圖源:收視率研究中心
然而,時至今日,國產情景喜劇式微已成共識。
如今,我們已很難在各類榜單中看到國產情景喜劇的影子,甚至鮮有口碑佳作問世。
國產情景喜劇,究竟經歷了什麼?
上世紀 80 年代,留學美國的英達,在紐約電影劇組實習期間,偶然邂逅了情景喜劇《考斯比一家》的拍攝現場。
圖源:《考斯比一家》
看着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開懷的笑聲,英達萌生了将這種形式帶回國内的想法。
回國後,經過東奔西跑的籌備,英達聯系了王朔一起策劃,又邀請了梁左、臧裡等人擔綱編劇。
在此之前,臧裡已經為趙麗蓉老師創作了春晚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
而梁左更是寫出了《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相聲名作。
圖源:1987 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參考《考斯比一家》,再結合國人對家庭的情懷,他們為新劇定下了溫馨而又接地氣的名字:《我愛我家》。
整部劇的背景很簡單,就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北京,一個六口之家的家長裡短。
每一兩集一個小故事,反映了90 年代國内普通百姓的民生百态。
房價上漲、下海經商、整容熱、氣功熱、追星族 …… 彼時的社會熱點,全部濃縮在了每集 20 分鍾的歡笑裡。
圖源:《我愛我家(1993)》
有評價說:
"《我愛我家》最受人關注的,大概在于将中國改革開放熱潮中的生活激蕩、人心迷茫、樂觀與悲觀、希望與失望、進取與焦慮、理想與現實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每一個觀眾,幾乎都能在某個角色、某段故事裡,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無數大牌明星,也被吸引過來友情客串:
葛優癱在沙發上貢獻了初代表情包;
王志文把精神病人演出了哲學家的味道;
還有 " 鄰居 " 蔡明、" 犯罪嫌疑人 " 姜文、姜武、夏雨 ……
就連當時在北京拍攝《霸王别姬》的張國榮,一度也準備出演一場戲,最終因時間緊張無奈錯過,也成為了永久的遺憾。
圖源:《我愛我家》
1993 年上映後 ,這部劇不僅開創了國内情景喜劇的先河,更奪得了收視率第一和重播收視率第一的 " 雙冠王 "。
時至今日,豆瓣 9.4 的高分,常有觀眾 n 刷,足以說明一切。
《我愛我家》大獲成功後,英達趁熱打鐵成立了" 英氏影視藝術公司 ",并陸續推出了《新 72 家房客》《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耳熟能詳的情景喜劇作品。
情景喜劇的熱度和受歡迎程度,愈演愈烈。
《閒人馬大姐》創下非黃金時段 12% 以上的收視率,甚至一度超越了《天氣預報》;
《東北一家人》的主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響徹全國," 翠花,上酸菜 "是那個年代最火的流行語;
《炊事班的故事》在中央八套黃金時段亮相,開創了情景喜劇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先例……
圖源:《炊事班的故事 2》
從英達團隊走出的導演林叢和尚敬,更是把國產情景喜劇推向了巅峰:
前者執導的《家有兒女》,橫掃國内青少年和家長群體,還把版權賣到美國和日本,來了一波漂亮的 " 文化輸出 ";
後者指導的《武林外傳》,60 萬人打出 9.6 的超高分,國產劇中僅次于 87 版《紅樓夢》和《大明王朝 1566》。
開局王炸,一路攀高,彼時誰也想不到,若幹年後,國產情景喜劇會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2007 年往後,國產情景喜劇的創作,一度主要圍繞老 IP 的續作與延伸。
《炊事班的故事 3》落幕後,尚敬導演轉身用同一套配方,烹制出《衛生隊的故事》《大學生士兵的故事》,用 " 小而美 " 的方式将軍旅題材打磨成固定範式。
圖源:《衛生隊的故事》
那些鮮活的面孔依然在軍營裡插科打诨,打破了大眾對部隊刻板的想象。
" 鐵血軍營裡,也有煙火氣的溫度 "。
一脈相承,卻也意味着缺少驚喜。當同質化的故事反復翻炒,再滾燙的熱血也會凝成幹巴巴的糖霜。
2008 年《馬大姐新傳》上線,次年《超人馬大姐》披上科幻外衣,卻始終緊扣着 " 閒人馬大姐 " 的老标籤。
左:《閒人馬大姐》,右:《超人馬大姐》
這些續作,如同一張張復刻唱片,旋律耳熟能詳,質量上依然是佳作,卻很難激發 " 怦然心動 " 的波瀾。
《家有兒女》系列也未能一直延續輝煌。第三部突然換角," 夏雪 " 的演員由楊紫換成了寧丹琳,引發一大批老觀眾的不滿:
彼時 20 歲的寧丹琳,在劇中扮演高中生顯得違和;" 夏雨 " 也不再是記憶裡的小不點;" 劉星 " 更是步入了青春期,刻在無數觀眾腦海裡的童音,變得粗犷渾厚。
記憶中的 " 小夥伴 " 漸漸長大,卻依然要在劇中耍寶搞怪,頗有種 " 大人扮小孩 " 的割裂感。
劇情上,三四部一改前兩部的寓教于樂,搞笑程度的降低、說教意味的加重,也讓觀眾直呼 " 猝不及防 ":
早戀要開辯論會,成績下滑必談心,連打碎個花瓶都得引出人生哲理 ……
當笑點替換成知識點,為了 " 教育意義 " 服務,童年的歡樂源泉,已不知不覺間有了距離感。
圖源:《家有兒女 3》
也有人将差評延伸到前兩部,認為整個系列太過于架空,劇中一家人的生活模式,以及夏東海的教育理念,太過于理想化。
四室兩廳兩衛的 200 平學區房;3 萬的鋼琴說買就買;一月上萬的生活費 ……
" 十幾年了,《家有兒女》裡展現出來的豪華生活,我還是沒能過上!"
而2009 年起上映的《愛情公寓》系列,更是站上了風口浪尖。
自 2009 年 8 月在江西衛視首播後,《愛情公寓》幾乎每一季熱度都居高不下,不少粉絲直呼:
" 這部劇陪伴了我整個青春。"
與此同時,關于 " 抄襲 " 的質疑聲也一直不絕于耳。
劇情照搬、台詞雷同、場景相似 …… 無數近乎于 " 實錘 " 的證據被頻頻扒出。
盡管劇方一直未作正面表态,但幾位主演的回應,倒頗有些耐人尋味:
王傳君拒絕參與大電影的拍攝,并稱:" 先不說抄不抄的事情,你不覺得越看越像廣告片嗎,全是廣告植入,為什麼還要拍電影?"
有觀眾擔憂他再也不會出演關谷神奇,耿直的他直接回復 " 關你屁事!"
飾演陸展博的金世佳也曾發文,稱自己知道了什麼是羞恥心和為人的底線。
而婁藝潇面對抄襲争議則回應過:
" 山寨也好,抄襲也罷,如果給你帶來了歡笑,其他都是浮雲。"
圖源:《愛情公寓》劇照
更有昔日的版權方在采訪中聲稱,第二季之後,雙方談崩的原因之一,便是抄襲的争議。
而 2018 年上映的《愛情公寓》大電影,更被 " 譽為 " 割韭菜神作,近 27 萬人打出了 3.2 的低分。
國產情景喜劇,口碑從老少鹹宜,變得備受争議。
且長時間内,一直沒能延續曾經的輝煌,難有好評如潮的作品出現。
寧财神操刀編劇的《龍門镖局》,褒貶不一;
去年播出的,由尚敬導演執導的《歡樂英雄》,盡管集合了孫藝洲、白客、賈冰、範明等知名喜劇明星,但不僅沒有掀起熱度,甚至差評連連。
那些年,網絡平台也曾湧現過一些情景短劇,例如《屌絲男士》《極品女士》《爆笑先生》等,盡管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但輿論上也陷入 " 低俗 " 的争議。
" 中國情景喜劇已死 ",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實。
對于國產情景喜劇的式微,有人把 " 矛頭 " 指向觀眾:
刷慣了短視頻,人們似乎更青睐 " 三秒開頭、五秒反轉 " 的短平快;
時下各類短劇、無腦爽劇的流行,奪走了大家的眼球;
愈發快節奏的生活,人們更喜歡利用碎片化、獨處的時間看視頻,慢節奏、合家歡形式的情景喜劇,已不符合當下人們的觀看習慣。
言外之意,是觀眾抛棄了情景喜劇。
圖源:《閒人馬大姐》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各大短視頻平台,《武林外傳》的切片剪輯,不知 " 養活 " 了多少博主。
《家有兒女》開通官方賬号,每天更新原片,粉絲量直破 200 萬。
" 趙家班 " 出品的《鵲刀門傳奇》,兩季均獲好評,成為近年來難得的國產喜劇口碑佳作。
光是一個本山大叔示範 " 掉凳 " 的花絮,就全網刷屏。
圖源:《鵲刀門傳奇》花絮
"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情景喜劇,從未被觀眾抛棄過。只是太久沒有優質作品出現,已很難激起觀眾的讨論欲。
作為中國情景喜劇拓荒者的英達,也曾解釋過,國產情景喜劇為何再難出佳作。
首先就是對編劇的高要求:
一部情景喜劇,少則幾十集,多則上百集,每一集都要有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包袱,非常考驗編劇功底。
同時,劇本的創作還有門檻和條件的限制。
" 喜劇說白了,諷刺和幽默分不開,但咱們不能諷刺的東西太多了。"
英達(左)與《我愛我家》編劇梁左(右)
在《武林外傳》中飾演 " 邢捕頭 " 的範明也曾直言,一個好的編劇,對于情景喜劇的創作無比重要。
好的喜劇不是段子堆砌,而是用笑聲包裹人間真實。
脫離鮮活的人物,只是借鑑網絡熱梗,用誇張表情制造罐頭笑聲,再精巧的段子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另一方面,做一部情景喜劇的性價比不高,以廣告和版權為主的單一盈利模式,也難以吸引人才投入到情景喜劇的創作中。
當初拍攝《我愛我家》時,英達和一眾主創的初心很單純,就是想把 " 情景喜劇 " 這一藝術形式奉獻給觀眾。前來客串的 " 明星重量級人物 ",片酬也非常微薄。
頗有種" 為愛發電 "的意味。
英達與王志文在《我愛我家》片場
現如今,再要求一眾創作者,以 " 喜劇精神 " 為支撐,投入情景喜劇的制作,早已不太現實。
抛開編劇和制作因素,演員商業價值轉化困難,也是情景喜劇面臨的難題。
出道 16 年的孫藝洲,先後出演過《步步驚情》《秦時明月》《堅如磐石》《飛馳人生 2》《年會不能停!》等大熱影視劇,但每每提起他,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依舊是 " 呂子喬 "。
張一山曾因《餘罪》二度翻紅,也出演過《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但張力過足的表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靈精怪的 " 劉星 "。
甚至有觀眾直言批評:" 小時候拍戲習慣沒養好,長大後演啥都用力過猛!"
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 / 圖源:《鹿鼎記》
就連現在大家公認的轉型較為成功的楊紫,拍完《家有兒女》後,也面臨過長期無戲可拍的尴尬境地,每天焦慮得躲在房間裡抹淚。
編劇門檻高、制作周期長、演員轉化難、性價比不高 ……種種因素影響下,新編劇不會寫,老編劇轉寫其他作品,例如《慶餘年》編劇王倦,就曾是情景劇編劇出身。
國產情景喜劇,進入了惡性循環,自然也難以吸引資本的青睐。
2016 年左右,馬東還未憑借《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話題度暴漲,彼時,他曾找到兩位新人編劇,商議着一起做一部情景喜劇。結果劇本交給平台,對方卻并不感冒,最終只得擱淺。
在平台方眼中,彼時仙俠劇、玄幻劇、甜寵劇風靡網絡,情景喜劇缺乏足夠的樣本,無法證實是否吸引用戶、能夠賺錢。
而事實上,國内觀眾對于情景喜劇的需求一直存在:
或許,情景喜劇需要的不是 " 重生 ",而是重新崛起。
年初,賈玲再次接受魯豫采訪的時候,提及她的終極夢想就是做一部情景喜劇。
啟發她的那一部戲,正是《武林外傳》。
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等到新的好編劇,新的能循環發展的商業模式,讓情景喜劇重新煥發生機。
當《鵲刀門傳奇》證明東北幽默依然能打,當《家有兒女》的育兒經仍在短視頻裡傳播,當《武林外傳》的片尾曲《俠客行》再次響起 ……
那個擁有爽朗笑聲的江湖,永遠不會散場。
圖源:電影《武林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