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歡迎閱讀。
文 | 科技新知,作者 | 櫻木, 編輯 | 蕨影
蘋果與安卓的 AI 手機大戰,這一次将焦點引向了大模型的對抗。
全球出貨量前兩名的手機品牌蘋果與三星,幾乎選擇在同一天公布其在 AI 手機方向上的大動作。
先是三星宣布智譜的 Agentic GLM 成為其新手機 Galaxy S25 的 AI 能力來源,緊接着 The Information 爆料,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模型測試與合作夥伴探索後,蘋果終于敲定了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阿裡巴巴。
春節假期過後,這一趨勢開始加速。DeepSeek 的爆紅,在國產手機陣營掀起一股 DeepSeek 接入熱潮。華為、榮耀、OPPO 、vivo 等國產手機陣營,官宣接入 DeepSeek。從「科技新知」統計來看,小米成了唯一一個沒有接入 DeepSeek 的手機廠商。
大模型上一次成為手機廠商的焦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卓陣營,在 ChatGPT 剛剛開始火爆時,敏銳的國產手機廠商紛紛宣布 all in AI,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自己手機上配備自研大模型。随後,蘋果在發布會上宣布與 openAI 合作,再度引發關注。
但令人尴尬的是,兩條路線似乎都沒有發生颠覆性變革,盡管手機廠商得到了大模型的助力,但消費者對于 AI 手機的感知仍然較弱。有調研顯示,大多數消費者将 AI 視為 " 噱頭 " 而非換機的必要條件。
不難預測,雖然這次阿裡、DeepSeek 等大模型同手機廠商的合作引發了關注,但想要打破傳統魔咒制造出全新的影響力,難度依然較大。甚至泛化來看,無論 AI 應用、AI 功能、還是大模型,在當下都還只是手機廠商的 " 賣點營銷 "。
而大模型廠商與手機廠商的聯合,從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一場品牌之間的信用背書,大模型廠商通過與手機廠商的聯合,進一步打開 b 端市場空間,而手機廠商通過大模型的加持,為自身品牌銷量增添砝碼。
比較糾結的是,對于阿裡、DeepSeek 等大模型廠商而言,技術的進步并未停止,大模型廠商今天的地位遠未到固若金湯的程度。而 DeepSeek 的案例也證明了,只要技術足夠出眾,短期内聚集的流量與影響力将會十分可觀。相反,阿裡取代百度的事件也會頻繁發生。
總結來看,這場由大模型引領的 AI 手機競争的大幕剛剛拉開,技術、品牌似乎都将成為關鍵變量,誰将成為 AI 手機時代最終的優勝者,似乎都不想在這場競争中敗下陣來。
AI 手機的定義之戰
在 AI 手機不斷狂飙的今天,其實一個尴尬的問題,依然飄在用戶和廠商的心中,即什麼是 AI 手機?大模型?AI 應用?APP 協同?
無數的概念襲來,但沒人能準确定義 AI 手機。在 2024 年,蘋果發布會中,蘋果第一次将包括表達自我、重現回憶等五項 " 能力 " 定義為 AI 手機的差異化功能。
具體來看,其中表達自我包括了書寫工具、影像生成,用戶可以在不同 App 中通過蘋果 AI 能力修改語法,自動生成圖片用于分享;重現回憶包括了圖片庫通過語音搜索圖片、視頻,生成個性化相冊;在任務安排中,蘋果 AI 功能可以在通知中顯示郵件摘要,自動置頂優先級高的事項。
語音助手 Siri 方面,即使用戶語音表達不連貫,Siri 也能理解;Siri 還能理解螢幕内容,并能執行更為復雜的任務。例如聯系人發短信說一張音樂專輯發布,Siri 可以直接識别短信内容并為用戶播放;用戶通過語音要求 Siri 找出某張照片并發送給朋友,Siri 也可完成。只要用戶打開相機,手機就可以理解攝像頭拍攝内容并完成指令。例如拍攝一張活動海報,Siri 能直接将活動具體時間、地點添加到待辦事項。
從某種程度而言,大模型的存在正是為了支撐這五項 " 能力 "。
而蘋果的範式,也幾乎成了其他廠商對 AI 手機理解的基礎。從功能上來看,目前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商 OPPO、vivo、小米、榮耀、華為都已經發布自研 AI 大模型,并且旗下旗艦手機也同步完成了 "AI 化 " 變革。
由于用戶需求相對固定,AI 手機的差異性并不明顯。而與蘋果的五項能力類似,國產廠牌也緊随其後,從功能上來看,修圖、畫圖、問答、執行簡單的操作(如定鬧鍾、行程等),是目前 AI 手機普遍的應用形态,雖然相比智能助手時期,當下的 AI 應用并未有本質上的提升。
從大模型的視角來看,五項能力并未破圈、大火,也讓大模型本身難以體現出更大的差異性。今天無論是 OpenAI 還是阿裡、DeepSeek,其扮演的角色只是對五項能力的支持,并無其他。
即便在五項能力方面,手機廠商也難言完全成熟。
2024 年一次榮耀直播時,CEO 趙明就上演了所謂的 "Magic7 名場面 ",一句簡單的 " 點三杯瑞幸冰美式,要大杯 " 的,然後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Magic7 自動打開美團、搜索,然後選擇咖啡類型,最後定格的畫面是 " 下單付款 "。
緊急着,趙明還在後來的發布會上,又用語音操作現場下單 2000 杯瑞幸咖啡,讓周邊的瑞幸咖啡一度陷入混亂之中。AI 的好壞一時間引發争議。
在國外機構 SellCell 對 1000 名 iPhone 用戶和 1000 名三星手機用戶的問卷調研中,結果顯示,73% 的 Apple Intelligence 用戶和 87% 的 Galaxy AI 用戶認為,AI 功能 " 不是很有價值 " 或 " 幾乎沒有增加任何價值 ",在提升使用體驗上毫無實質性的幫助。
既然大模型難以撬動 AI 手機,為何當下大模型與手機廠的合作會引發較大的行業内關注?
iPhone 時刻,遙遙無期
此輪 AI 手機的競争,在蘋果宣布接入阿裡大模型時達到一個波峰。但 AI 手機真正的 iPhone 時刻,似乎仍舊遙遙無期。
從歐美的經驗來看,即便接入頂級模型,也難以撬動銷量,但蘋果在中國的選擇其實捉襟見肘。
根據财新的報道顯示,目前,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尚未有對接蘋果體量客戶的能力和經驗。創業團隊中僅有智譜 AI 一家人數超過 1000 人。智譜 AI 在 2024 年 10 月宣布和中國三星電子達成戰略合作,面向中國市場、由智譜 AI 提供底層 AI 能力的三星首款手機已經于 2 月 11 日發布。
而百度與蘋果合作的争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驗證了中國大模型在能力上仍舊需要累積。根據業内人士分析,時至今日,百度仍然可以與阿裡并稱國内大模型生态的第一集團。
而對于大廠而言,能夠提供 AI 基礎大模型服務的公司也許不少,但和蘋果或多或少存在競争和博弈。根據報道顯示,騰訊旗下的微信和字節跳動旗下抖音都是超級應用,兩家都因蘋果應用商店 30% 的抽成產生分歧,蘋果一度施壓兩家公司要求其停止繞開應用商店内付費。
選擇不多、限制不少,是手機廠商對大模型團隊現狀的認知。
硬币的另一面,則是蘋果出貨量的不斷萎縮。蘋果急需扳回一城,已建立外界對其信心,AI 手機無疑就是這場競争的關鍵。
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的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 4%,至 2.85 億台,其中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 37%,而蘋果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 17%;以出貨量排名,2024 年 vivo、華為、蘋果、OPPO、榮耀是中國市場前五大手機廠商,市占率分别為 17%、16%、15%、15%、15%,華為手機市占率較上年增加了 4 個百分點,而蘋果降低了 4 個百分點。
錯綜復雜的關系,仍難達成的 AI 未來,以及廠商間無時無刻競争,組成了這場 AI 手機較量的圖景。
大模型背書,不是護城河
着眼于當下,大模型的價值對于手機廠商到底在何?
從事件驅動上來看,蘋果更換大模型供應商,以及 DeepSeek 的突然爆火,是此輪 AI 手機再次成為市場焦點的兩大重要原因。
但比較耐人尋味的是,盡管大模型難以在技術上直接驅動手機銷量,但對于手機廠商而言,似乎對于大模型帶來的品牌效益,仍然樂見其成。
阿裡能夠拿到如此信任,也離不開其大模型較為優秀的表現。根據報道顯示,1 月 30 日,阿裡巴巴發布 Qwen 2.5-Max 模型,Qwen2.5-Max 模型代表阿裡雲團隊對 MoE 模型的最新探索成果,預訓練數據超過 20 萬億 tokens,在多項基準測試中幾乎全面超越了 DeepSeek-V3、GPT-4o 和 Llama-3.1-405B。稍遜于 DeepSeek-R1,在 AI 模型評測平台 Chatbot Arena 的排名中為全球第 7,已屬全球靠前水平。特别是在數學和編程能力的單項測試中更是排名全球前列。
當然,相對于手機廠而言,這種信用背書,似乎對于大模型廠商顯得更為重要。
天風海外證券認為,此次合作或對阿裡巴巴有積極影響。一方面,蘋果在中國擁有龐大的 iPhone 用戶群體,集成阿裡巴巴 AI 功能後,阿裡巴巴可直接觸達更多高價值用戶,獲取重要流量入口;另一方面,蘋果以嚴苛的技術标準著稱,此次合作将成為阿裡巴巴大模型技術的重要背書,從而吸引更多企業采用,帶動雲業務增長持續加速以及阿裡雲估值重塑。
而國内手機廠商排隊接入 DeepSeek 的局面,似乎更是這種背書效益的集中體現。從榮耀的嘗鮮版 DeepSeek,到中興的滿血版 DeepSeek,再到首個折疊屏版 DeepSeek 等等的宣傳詞。可以看出,手機廠商更看重的是 DeepSeek 帶來的背書與流量價值。
而單從品牌背書來看,阿裡與 DeepSeek 近乎等價。
阿裡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最先确認了跟蘋果的合作," 蘋果一直非常挑剔(selective),他們和一些中國公司談過,最後選擇跟我們做生意,他們希望用 AI 來增強手機功能。我們很榮幸和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合作。"
似乎在向公眾傳達阿裡擁有着較高的技術壁壘,可以來應對最高價值的客戶。
但國内頭部廠商卻置若罔聞,并沒有跟随蘋果的選擇,反而集體倒戈 DeepSeek,用實際行動表現,大模型從某種程度只是背書,并非核心護城河的事實。
既然從功能上無法拉動銷量,當然選擇流量更大、知名度更高的 DeepSeek。
那麼,進一步來看,似乎這場以大模型為信用背書的 AI 手機的競争,遠未到達終點,而當前的手機廠商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能成為被抛棄的對象。
獨立分析機構 Canalys 在《AI 手機現在與未來》報告中,提出了智能手機 AI 的三階段願景:"AI 即功能 ""AI 即服務 " 和 "AI 即界面 "。根據他們對于 2024 年中國市場的觀察,本土的頭部廠商皆已在 "AI 即功能 " 階段取得顯著進展,且部分廠商在作業系統平台和用戶界面層面的深度集成進展尤為顯著。
例如,今年發布的旗艦設備中,諸如 "AI 消除 " 和 "AI 摘要 " 等功能已經成為照片和備忘錄等預裝應用的标配功能。但盡管這些獨立的 AI 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旗艦產品增強產品吸引力并吸引消費者興趣,但真正的差異化仍取決于下一階段:"AI 即服務 "。
以 AI Agent 為核心概念,Canalys 認為 "AI 即服務 " 将在未來兩三年内成為廠商構建核心 AI 競争力的關鍵。去年,多家廠商在中國推出了早期的 AI Agent 功能,如 OPPO 的 " 一鍵問屏 "、vivo 的 "PhoneGPT" 和榮耀的 " 任意門 "。然而,由于模型能力和應用生态的局限,這些功能距離理想的 AI Agent 願景仍有一定距離。
我們需要清醒的則是,雖然利好不斷,中國大模型進步神速,但在應用端仍然更趨近于背書,而非手機廠商的護城河。而這場剛剛拉開的大幕,未來的空間仍然非常可觀,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赢家,很有可能在未來被替代,此刻遠非值得歡慶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