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光伏的“冰與火之歌”:熱錢追捧與悲觀預期并存,歡迎閱讀。
一邊是半年報業績紛紛報喜,一邊是股票、基金表現持續低迷;一邊是業内 " 發展過熱,已成紅海 " 的警語,一邊是圍城外 " 摩拳擦掌 " 的跨界企業。光伏,這個剛剛晉升為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的熱門行業,正面臨着熱錢追捧與悲觀預期扭結在一起的矛盾局面。
" 跨越 " 的背後
根據 2023 年上半年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已達到 4.7 億千瓦,正式超過了水電,成為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光伏產業鏈四大環節矽料、矽片、電池、組件的產量也持續上升,上半年同比漲幅均創出歷史新高。
從 " 兩頭在外 " 到 " 全球龍頭 ",中國光伏產業歷經國際金融危機、歐美 " 雙反 "、"531" 新政等衝擊,成為了中國產業發展的新 " 名片 ",并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長。
但在 " 跨越 " 式發展的背後,作為先行指标的股價指數卻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一路走低,近一年來,A 股 35 家光伏產業鏈公司市值縮水超 6000 億元,多支光伏 ETF 出現了 40% 以上的跌幅。
7 月、8 月半年報集中發布期間,光伏公司業績紛紛報喜,尤其下遊組件公司,普遍實現增收,行業龍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上半年盈利均同比大增。但資本市場上,光伏板塊的表現卻絲毫沒有受到 " 激勵 ",繼續萎靡不振。
冰火兩重天中,看多與看空的觀點也在持續拉扯,看多的會列出下遊需求持續火爆、矽料價格大概率回升、周期拐點逐漸顯現等原因,看空的也會舉出產能過剩、全產業鏈降價潮、賽道擁擠、二季度業績環比已顯頹勢等證據。其中的關鍵,還在供需關系上,具體而言,就是目前持續升溫的產能擴張與需求的增長是否匹配,積壓的產能能否在周期内被順利消納,從而避免風險爆發。
從目前光伏企業的運營邏輯來看,擴產錨定的并非需求,而是競争對手,即通過擴產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吸引更多的投資,讓自己在挺到 " 戰争 " 結束的一刻。雖然放眼長期,光伏在 " 雙碳 " 目标、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前景仍然可期,但 " 格鬥場 " 内有些失控的 " 產能競賽 " 加劇了中期的風險,面對這種不穩定性,也難怪資本市場投下了不信任票。
" 跨界 " 的狂熱
雖然有 " 兩三年内一半企業将被淘汰 "" 價格戰已來,敵軍都在路上 "" 紅海之下,貿入必死 " 等警示,但仍不乏企業蠢蠢欲動,等待入局。2022 年至今,近百家企業跨界擠入光伏賽道,其中有房地產、互聯網、家電行業的 " 玩家 ",也有養殖、白酒、紡織行業的 " 選手 ",勢力愈發龐大。
對于跨界者來說,加入光伏這一 " 明星產業 " 不僅給了自己切換賽道的機會,更有可能得到資本的青睐、政策的支持和輿論、股民的關注。但持續湧入的競争者讓降價潮、擴產潮進一步加劇,在白熱化競争中,滿懷期待而來的 " 新選手 " 似乎仍難與地位穩固的龍頭掰手腕,而一旦陷入 " 淘汰戰 ",牽扯的大量資金、隐含的流動性風險不僅可能讓 " 追光夢想 " 落空,還有可能拖垮公司。
從 2022 年末光伏全產業鏈降價潮開始,已經有跨界企業 " 頂不住了 "。
以正在破產重整的正邦科技為例,正邦曾是僅次于牧原股份的國内第二大豬企,有 " 江西豬王 " 之稱,但在豬周期内大舉擴張卻導致了 300 多億的虧損。2022 年 6 月,深陷泥潭的正邦科技出乎意料地宣布跨界進軍光伏業,與國家電投旗下浙江分公司開展合作,計劃 3 年内投資 400 億元。
搭上光伏概念的正邦科技股票應聲漲停,但其實際業務卻開展得十分艱難,始終處在 " 大項目做不成,小項目不解渴 " 的狀态,無法破局的正邦科技陷入更深的财務危機之中,在 2022 年多次票據逾期,不得不進入破產重整程式,股票也變為了 ST 正邦,跨界光伏的故事最終變為了雷聲大雨點小的鬧劇。
經歷類似命運的還有因跌停逼走天才遊資而引發熱議的金剛光伏。金剛光伏原名金剛玻璃,是正經的玻璃制造商,其于 2021 年開始布局光伏產業,2022 年更名金剛光伏,并帶着真金白銀的上億投資開始了 HJT 電池及組件研發之路。
但事實證明,金剛光伏對市場和技術的判斷、決策都出現了一些失誤,HJT 電池生產成本、制造難度都高于主流的 TOPCon 電池,本就在技術路徑上處于弱勢地位,舉債 " 追光 " 的金剛光伏又持續縮減研發經費,最終導致技術進步慢、產品競争力低,再加之盲目擴張產品線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債務雪球越滾越大,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對于一個市場來說,競争、開放很重要,但篩選機制同樣很重要,光伏行業對參與者的技術、渠道、資金都有一定的門檻要求,如果只為了追逐潮流、概念,沒做好準備就貿然跨界,那難免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随着失敗案例的出現和 " 警報器 " 的拉響,近期跨界入局的熱度有所降溫,客觀上有利于抑制產能加劇擴張的勢頭。
" 跨國 " 的前景
雖然在海外市場遭遇諸多限制甚至 " 圍剿 ",但作為全球龍頭,中國光伏企業必然也必須着眼海外,尋求更大的發展,同時消化不斷擴張的產能。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的報告,2022 年光伏國際市場需求是國内市場需求的 1.47 倍,消納了大量的國内產能,也讓光伏產品與電動汽車、锂電池一起成為了中國新的出口 " 三大件 "。
随着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中國企業對在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展充滿期望,目前,歐洲、美國仍是主戰場,漸露起飛之勢的中東市場也成為了重要的目标。
但在積極出海的另一面,因國際需求趨弱而可能導致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并且,能促使國際需求下降的除了市場原因,還有政治因素、國際貿易壁壘、歐美光伏產業鏈本土化發展等等諸多復雜原因。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預測,全球光伏產業鏈目前也面臨投資過熱的問題,產能增長率遠高于需求增長率。同時,随着各大經濟體加大補貼力度支持本土光伏企業,中國在全球產能中的占比預計将在五年内出現 5% 以上的下降(目前占比超過 80%)。
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繼續站穩優勢地位,并進一步成長為大型跨國企業,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從 " 中國造,全球賣 " 的模式逐漸向 " 全球造,全球賣 " 轉變,紛紛出海建廠,今年以來,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都在美國設廠,并加快了在東南亞、南美等地的布局。
從長期來看,全球化布局對中國光伏產業、企業是理想之路也是必經之路,但在目前的世界局勢下,出海的不穩定性也讓企業主們不得不随時警惕。而且,海外建廠并未從根本上降低國内擴產的速度,在供需間渠道不穩固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的 " 遠水 " 對國内產能的 " 近渴 " 能起到多大作用,仍有待觀察。
視角切回國内,目前看,固定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矽料最有可能首先面臨危機。作為上遊化工產業,矽料啟動生產、停產的成本均較高,產能調整的靈活性相對較低,在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一旦遭遇需求下滑,產能就會積壓,企業 " 内卷 " 促銷更會形成惡性循環,并對中下遊造成較大影響。
在今年 7 月舉辦的光伏行業 2023 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讨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刑翼騰致辭介紹發展現狀并提出未來規劃,在總結成績、展望未來的同時,也明确指出了上遊擴產過熱、電力消納和電網接入矛盾加劇等等問題,并提出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無序競争、惡性競争等建議。
會上,產能過剩可能導致的風險成為了重要議題,這多少說明,從主政機構到企業,都對當前的現狀有了一定的共識,未來,想要抑制過剩產能、防範風險爆發,還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維護市場有序運行,促進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 胡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