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李嘉誠的背影:蕭條即主場,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01
8 月 11 日,95 歲的李嘉誠到訪香港慈山寺,演講中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夏風習習,禅音渺渺,遠處城池似海市蜃樓,往事排山倒海也如白駒過隙。
将那一隙光陰鋪展而開,看客才會驚心動魄:他跨越了兩個世紀,穿行了無數衰榮,香港首富自他登頂再未易主,暮年豪購幾乎買下半個英國。
他有别樹一幟的行事哲學,高處時佛隐,低潮時縱橫,蕭條即主場。
他人生第一次發迹,便在蕭條之中。1940 年冬天,他随家人翻越大山,躲避日軍,黑夜逃入香港。
12 歲的他背井離鄉,學業中斷,每晚睡在鍾表鋪狹窄過道上,歷盡世态炎涼。
不久後,香港淪陷,母親帶弟妹返回潮州,他和父親困守香港。兩年後,父親因肺痨過世,留下遺言:求人不如求己。
14 歲的李嘉誠将父親葬在臨時義冢,浩大城市孑然一身。很快,他也染上肺痨。
人生至此已到絕處,他竭盡所能自救。無錢看病,他便清晨登山,呼吸新鮮空氣,替廚師寫家書,換取魚湯,那是他唯一所知營養品,最後,竟奇迹自愈。
此後,15 歲的他浪迹香港,在茶樓跑堂,在鍾表鋪當夥計,在五金廠當工人,下班空閒都用來讀書。
讀書是他低潮時的儲備,也是他唯一的武器:别人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他從不看小說,認為無用處,更多時喜歡一個人模拟師生對話,自問自答。這成了他多年習慣,每逢獨處,便沉默推衍。
讀書最終發揮效力。五金廠老板找人寫信,工友一致推薦李嘉誠。因文辭通順,老板另眼看待,安排他當庫管。
李嘉誠說,正是那個職務,讓他接觸貨物進出價格,理解商業的雛形。
後來,他從庫管轉行做推銷,鐵桶賣不過塑料桶,他索性跳槽到塑料廠。他每天工作 16 小時,兩年後,銷售業績第一,是第二名 7 倍之多。
他安靜、孤獨,不飲酒,不交遊,唯一優勢就是勤奮,在街頭看到行人就想超越,走路都要比别人快。
強身撐過困厄,讀書充盈神魂,勤奮補全不足,他完成普通人面對蕭條所能做的一切,只待大勢到來。
1950 年,亂世雲散,香港制造業帷幕拉開,此時,李嘉誠已堅持訂閱英文雜志《當代塑料》數年,他敏銳判斷世界将迎來新一輪復蘇,塑料将引領時代。
當年夏天,22 歲的李嘉誠在港島東北角筲箕灣,租下破舊廠房,挂牌 " 長江塑料廠 "。長江寓意不擇細流,匯聚百川。
筲箕灣俗稱餓人灣,傳說明朝商船困于此地,登陸後怎麼也找不到食物。港人流行調侃:英雄被困筲箕灣,問君何日到中環?
李嘉誠闖出筲箕灣,僅用了六年。他自研新機器成功,領跑同行,随後又發現塑料花商機,并機緣巧合成為美國名企獨家供應商。
當同行蜂擁制造塑膠花時,他覺物極必反,轉做塑膠玩具,大家都做玩具時,他決定建樓出租廠房。
動蕩歲月,香港再逢低潮,到處都抛售房產。李嘉誠請内地赴港的大隊支書吃飯,探聽風聲。支書說,只聽說香港是對外視窗要保護。
李嘉誠據此判斷,開始大量購入香港房產。港媒頻繁拍下他在拍賣場高舉右手,标題為擎天一指。
其實他遠沒那麼意氣風發。他說看太多因意氣失控的投資者,現場他一直用左手用力壓住右手。
02
1971 年,李嘉誠将長江工業改命長江地產,次年改為長江實業,在港股上市,代碼 0001。
在船王包玉剛牽線之下,李嘉誠結識匯豐銀行執行主席,并因此殺入中環。
1976 年,匯豐銀行重建華人行大樓,李嘉誠得標,4 年後大廈建成,長江集團總部搬入其中。
那是一棟 22 層高大廈,有着墨綠色玻璃幕牆,李嘉誠在樓中度過 20 年中環歲月。
搬入那年,時代正風雲流轉,中英開啟回歸談判,英國資本撤離,李嘉誠接手,成為香港第一個華人大班。大班源自粵語,即洋行負責人。
新華社前駐港記者劉詩平說:" 李嘉誠是在英國資本與華資力量在香港的交替輪退之際,利用個人特質,抓住了歷史機緣。"
1979 年,51 歲的李嘉誠,以極低代價收購和記黃埔,第二天港九報紙标題盡是 " 蛇吞大象 "。
自此,李嘉誠商業版圖橫跨零售、地產、碼頭、電力,不久後便跻身全球十大富豪。
1981 年 7 月,《遠東經濟評論》雜志封面上,李嘉誠被畫作超人。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鏡,飛翔港九上空,超人外号不胫而走。
那年,香港電視正熱播《獅子山下》,港人喜歡李嘉誠的白手起家,仿佛每個人只要奮鬥,轉過巷陌,就能一飛衝天。
收購和記黃埔那年,李嘉誠受邀國慶觀禮,有生以來第一次踏足北京。觀禮後,他随港商乘火車穿行内地,一路走訪西安、成都、武漢和廣東。
回港之後,李嘉誠當即決定在潮州捐建 14 棟群眾公寓,并要求家鄉媒體不要做任何宣傳。
隔年,他随霍英東等十餘位香港大亨,受邀訪問深圳蛇口,此時珠三角已有浩蕩長風。
時任招商負責人袁庚對李嘉誠印象深刻:他殘湯剩羹都要打包帶走,捐建大學卻出手大方。
那年開始,李嘉誠陸續斥資 18 億,創建汕頭大學,他從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并動用人脈,請名流講學。少年失學的痛苦往事讓他傾注心血:" 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九十年代,他成為在内地投資最多港商,1999 年國慶,他再到天安門觀禮時,天安門向右 1200 米,已是一片他的東方廣場。
他九十年代唯一低潮,是 1996 年兒子李澤钜被綁架。
那年 5 月 23 日黃昏,李澤钜下班,走出華人行大樓後,被劫入面包車。張子強單槍匹馬,到李宅索要 20 億現金。
李嘉誠表示現金只有 10 億,如果可以,可到銀行提取。
張子強意外于他的平靜,李嘉誠稱,這次是他自己錯了。
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讨一下。
低潮時反思己身,苦難也不過是考題。
風波之後,他耗資 10 億,重建安保,自此深居簡出。
03
兩個月前,李嘉誠遊西湖,訪靈隐,細雨蒙蒙,靈隐主持率眾鋪紅毯相迎。
他在蓮座前虔誠祭拜,他禮神佛,自己又何嘗不在神壇之上?
1999 年,他辦公地從華人行搬至新落成的長江集團中心,大廈共 70 層,頂層獨屬于他。
他六點起床,七點前揮出高爾夫球第一杆,十點準時到集團大廈,在安保陪同下刷密碼卡,乘專屬電梯直達 70 層。
他的辦公桌上放着當日全球新聞列表,僅有标題,他選擇想看文章後,下屬會翻譯出來供他細讀。
一同送來的還有中文報紙,讀到批評他的段落,他會用熒光筆在空白處記錄。
除此之外,桌上有兩台電腦,顯示集團動态,六部電話,便于他直接聯系核心人物。漫長時間内,他依靠于此,掌控他橫跨 52 國總計萬億的商業王朝。
電話邊,有兩塊小玻璃,寫着他自己寫的話,其中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辦公桌背後,巨大落地玻璃窗外,維多利亞港一覽無遺,入夜霓虹閃爍,而每一絲霓虹背後,都是他。
那是小學生作文中 " 李家的城 ",商鋪歸他,樓盤歸他,碼頭歸他,電力和電信歸他。
最後連台風都歸他,工人調侃香港有李氏力場," 台風都為李大老板着想,專挑休息的時間刮 "。
《獅子山下》導演,2014 年拍單元劇《我們的天空》,社會頑疾背後都是壟斷資本的影子。
同年,李嘉誠的岚山項目開盤,部分住宅面積只有 8 平米,被港人稱為單人監獄。
他的口碑一路下滑,他不再是白手起家的李超人,而是雲端之上的壟斷資本家。碼頭工人罷工時,他的照片被畫上魔鬼雙角和獠牙,下面寫着 " 貪得無厭 "。
他回應說樹大招風,反復解釋只是香港小才顯得壟斷,并稱他的根基在香港,絕不遷冊,然而兩年後,承載李家基業的新長和與長地,把注冊地放在了開曼群島。
同樣争議也發生在内地。2014 年,李嘉誠家族抛售内地項目,一年多内,套現超 700 億港元。輿論譁然,媒體撰文 " 别讓李嘉誠跑了 "。
李嘉誠方面回應,有買有賣,屬于正常商業行為,并稱批評文章," 語調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遺憾。"
2015 年,李嘉誠爆買歐洲,歐洲的水電燃氣,交通運輸,開始打上李家标籤。
巅峰時,英國 7% 的供水市場,25% 的電力分銷市場,30% 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超 40% 的電信市場,都屬李嘉誠。
然而,2020 年起,李嘉誠開始拋售歐洲資產,2022 年 3 月,李嘉誠抛售的在英資產總值就接近 2000 億元。
英國人眼中,他成為外國掠奪者,仇李情緒蔓延英國,相似的故事重演。
歸去來之後,當年質疑他跑路的人們心緒復雜,有人翻出李光耀 2011 年的評價:李嘉誠有什麼暢銷全球的產品麼?沒有,他只是收購地產、港口、零售業、通信公司。
所有一切終究只是生意。當然,他也曾有過商業理想。
2004 年,他在長江商學院演講,比較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兩位商人。一位是富甲天下退隐湖山的範蠡,一個是建造國度的富蘭克林。
" 範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他們的人生坐标完全不同。範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然而,他沒能當成範蠡,也沒能當成富蘭克林,垂垂老去之後,他說:
我是一個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戴上什麼帽子,無論高的,還是矮的,我都不想有。我僅僅就是一個商人而已。
唯有在他雷霆出手之際,人們才記起,1950 年創業至今,長江集團沒有一年虧損,他個人資產沒有一年少于前年,他總在蕭條時出手,總能一次次超越循環。
8 月 13 日,李嘉誠在香港七折賣房,紅磡萬人搶購。
長江經理回應,打折買房是為收回資金更多拿地,如果行業都能低價,重喚消費熱情,循環重啟,行業就能景氣起來。
95 歲的李嘉誠,已僅留背影。然而,驚濤拍岸之際,他的動向或能安人心。
李嘉誠辦公室牆上,挂着鄭板橋的《竹雨蕭蕭》,一旁是左宗棠的對聯,下聯是: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高處不勝寒,他更喜低潮之際遊曳,尋覓寬處,蕭條即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