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時代》AI百人榜罕見中國大佬,“千模大戰”打了個寂寞?,歡迎閱讀。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之際,時代周刊在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7 日發布了首份 " 全球百大 AI 人物 " 榜單。
在這份榜單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 openAI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英偉達 CEO 黃仁勳、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以及馬斯克。時代周刊同時公布了自己的評選标準和榜單分類原則,但外界還是不乏質疑聲:比如企業家、科學家、意見領袖的入選比例,以及部分争議人選。
當然了,作為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媒體之一,時代周刊這份榜單還是有不少參考價值。這 100 位入選者,不僅代表他們自己,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他們背後的企業和技術領網域。仔細觀察榜單,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 AI 江湖的勢力版圖,以及技術、產業發展方向。
(圖片來自時代周刊)
和時代周刊其他評選不太一樣,全球百大 AI 人物榜單分類更加嚴格也更細致,這和 AI 涉及的技術、商業領網域太多太亂,投身 AI 產業的重要人物來自不同領網域有直接關系。
時代周刊将 100 位入選者劃分為 Innovators(創新者,主要為文藝界人士如科幻小說家、演藝明星,以及企業家)、Leaders(領導者,主要為商界領袖、企業 CEO)、Shapers(塑造者,主要為負責制定監管規則的政府及公共組織官員)和 Thinkers(思想者,主要是科學家、人工智能工程師和 AI 意見領袖)。
四個板塊的入選人數相差不大,Leaders 和 Thinkers 都是 24 人、Innovators 和 Shapers 則是 26 人。不過細看之下可以發現,共有 43 名企業家入選,橫跨四個板塊,占據近半壁江山。入選的企業家又可以大致細分為兩類,一是直接參與研發、兼具技術和資本實力的大咖;二是投入海量資金研發 AI 產品的金主。
第一類入選者代表有 openAI 創始人兼 CEO Sam Altman、DeepMind(谷歌旗下 AI 子公司)創始人兼 CEO Demise Hassabis、DeepLearning AI 創始人 Andrew Ng、Anthropic 兩位聯合創始人 Dario Amodei 和 Daniela Amodei 等,英偉達 CEO 黃仁勳也可以歸入此列。
第二類入選者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包括以 X AI 創始人身份入選的馬斯克,百度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以及創新工場 CEO 李開復等。雖然這幾位 CEO 本身不具備技術研發能力,但旗下企業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研發 AI 技術或扶持初創企業,對 AI 產業的發展貢獻巨大。
在周刊封面中占據 "C 位 " 的,正是 Sam Altman 和 Demise Hassabis 兩位大佬。無論從教育背景、個人成就還是企業影響力來看,這兩人都是 AI 界當之無愧的頂流。尤其是其學術成就,明顯被外界低估。
Sam Altman 素來有 " 神童 " 之稱,15 歲便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學士學位,也是矽谷最早提出将 AI 技術應用于醫療保健、教育事業的研究學者。Demise Hassabis 在加入谷歌、創立 DeepMind 前就是知名的神經學家,他牽頭研發的 AlphaFold 系統成功預測 25 種蛋白質準确結構,赢得了當年的 CASP 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關鍵評估獎。
雖然人數眾多,但入選的企業家争議不大,畢竟他們的貢獻都看在眼裡,同樣的情況也适用于 Thinkers 和 Shapers 陣營。而媒體、網友争議的焦點,集中在 Innovators 身上。
比如加拿大歌手 Grimes(原名 Claire Elise Boucher)——她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身份,馬斯克的前女友。Grimes 入選原因是在推廣 AI 創作方面作出的貢獻,其自稱 AI" 自我革命先鋒 ",也是歐美第一個開放聲音版權給創作者、歌迷用于 AI 預訓練的歌手,更推出了聲音開源軟體 Eif.tech 和 AI 訓練工具 Holly+。
不可否認,Grimes 為 AI 技術在音樂領網域的應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影響力是否達到和 Sam Altman、Daniela Amodei 以及前男友馬斯克同等程度,還要打一個問号。
當然了,任何評選都會有争議,更不用說這份同時疊加了時代周刊、AI 兩大 "buff" 的榜單。有讨論表明有熱度,也狠狠打臉了認為 AI 将要過氣的唱衰者。
榜單出爐還不到 24 小時,各路媒體、入選者所在的企業和母校就紛紛站出來造勢、自我宣傳。比如多倫多大學就連夜刊文介紹入選的四位校友、教授。
當中包括 AI 初創企業 Cohere 的 CEO 兼聯合創始人 Aidan Gomes,其曾在論文中提出變壓器式新型神經網絡技術;自動駕駛企業 Waabi 的 CEO Raquel Urtasun 則開創了人工智能生成環境中的模拟駕駛模式,減輕了無人駕駛研發成本。
不過中國作為本輪 AI 浪潮的前沿陣地之一,入選的企業家、科學家數量卻不算多。
剔除公開資料中未提及國籍信息的入選人,入圍的榜單的華人共有 13 人,但中國籍只有 4 人,其餘為華裔代表。除了上文提到的李彥宏、李開復外,外界比較熟悉的入選者就只有中科院院士曾毅,其正擔任中國科學家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選華裔代表數量倒是不少,類型也要更加豐富。其中,Innovators 入選人次最多,代表有四獲星雲獎的華裔科幻小說家 Ted Chiang,以及介于科學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加拿大籍華裔畫家 Sougwen Chung,其在 2019 年 Google I/O 大會上展出的畫作《模仿、記憶和未來推測》曾引發轟動。
Thinkers 的代表有出生于北京、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并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認知神經學家李飛飛;Leaders 的代表則有前面提到的 Andrew Ng(吳恩達,出生于倫敦,曾任百度首席科學家)。
(第一排從左往右依次為曾毅、Ted Chiang、Sougwen Chung;二排為李飛飛、Andrew Ng)
總的來說,入圍的榜單的人次和國内 AI 大模型熱度不成正比,尤其是和占據大半壁江山的美國相比。
在 Leaders 和 Innovators 陣營,美國入選者的占比最高。Leaders 這邊,除了李彥宏、李開復之外,幾乎被美國人包圓。除了上面提到的英偉達、谷歌、openAI 外,英特爾、Meta、微軟的也有高管入選。Inflection AI 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雖然為英國國籍,但成名于谷歌,也是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
Shapers 的入選者國籍構成是最豐富的,雖然仍是以歐美人士為主,但有來自中東、非洲的代表。其中較為受關注的是阿聯酋人工智能部長 Omar Al Olama 和非洲内容審核者聯盟發起人 Richard Mathenge。
這一邊 " 千模大戰 " 打得轟轟烈烈,各個大廠陸續推出大模型產品,那一邊 " 百大 AI 人物 " 中中國面孔還是如此稀缺,落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上面這個問題得分情況回答。
國人在 Innovators 和 Shapers 陣營處于弱勢實屬情理之中,畢竟國内 AI 產業起步較晚,在合規化、藝術推廣方面并沒有太多建樹。
至于 Thinkers 的弱勢,則要考慮榜單的幾個側重點:重歷史貢獻,重理論研究和前沿探索,重視 AI 倫理及安全。不得不說,這些标準和國内一眾企業重視產品落地、技術開源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
别看入圍的矽谷大廠高管、研究員有很多,他們的研究更多還是指向前沿技術和 AI 理論,而不是落地應用。比如谷歌 DeepMind 的副總裁 Pushmeet Kohli,專注于機器學習、離散算法領網域,Meta 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則是業内知名的 " 深度學習三巨頭 " 之一,專注于神經網絡研究。
另外幾個入圍的知名科學家,同樣在理論研究、前沿技術探索方面有卓越貢獻。
被譽為 "AI 教父 " 的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Geoffrey Hinton,主要貢獻是為 AI 實踐奠定理論基礎。ACM 在 2019 年授予 Geoffrey Hinton 圖靈獎時也側重提到其對前沿技術的貢獻,尤其是 capsule networks(膠囊神經網絡)領網域,和時代周刊對其的評價不謀而合。
歸根結底,中國 AI 產業起步晚是不争的事實,底蘊的差距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填平的。尤其是在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已經進入後期階段,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理論十分完整,想往下深挖難度極大。
國内的企業将重點放在應用端,專注于應用研發、AI 技術在各行業的普及也沒有錯。畢竟理論發展成熟後,技術必須落地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只是這種趨勢和時代周刊的評選标準存在偏差。
至于 Leaders 陣營,我們可以再細看一下時代周刊官方披露的評選流程。
雜志社 CEO Jessica Sibley 表示,編輯部為了制定這份名單花費數月,提前咨詢了數十位行業領袖和科學家。不用過多猜測,咨詢對象大多數都來自美國頂尖學府(如斯坦福、普林斯頓)和研究所,過去數十年時代周刊一直和這些專家、機構保持穩定合作關系。
反觀國内,巨頭們雖然都在密集上線新產品,但研發進程确實比矽谷大廠慢了一拍,沒跟上評選周期是意料之中。而且國内企業、大模型產品在海外曝光率低,也削弱了入選的可能性。
而成功入選的幾張中國面孔,都是早在數月前便大出風頭,尤其是百度的李彥宏。時代周刊對李彥宏的評價是 " 中國最傑出的未來主義者 ",并對其長期投身于 AI 發展浪潮給予高度肯定。而百度确實是最早搶發中文大模型的大廠,文心一言、千帆大模型等產品的影響力都領先于國内同行。
當然了,這只是第一期榜單。只要 AI 浪潮延續下去,評選标準就會不斷更新迭代,格局仍有可能發生逆轉。尤其是在 AI 倫理、安全這個環節,外界争議越來越大且有巨大成長空間。抓住這個機會,中國本土企業、科學家們,仍有機會颠覆格局,奪得更大話語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 9 月 7 日舉行的 2023 Inclusion 外灘大會上,CSA(雲安全聯盟)大中華區宣布成立 "AI 安全工作組 ",中國電信、螞蟻集團、華為、百度、火山引擎等 30 多家企業、研究機構都是發起人。
這表明業内人士已認識到 AI 倫理安全的重要性,緊跟時代脈絡。不同于理論研究,這一次大家都走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率先撞線還真不一定。
談及具體評選标準時,時代周刊總編 Sam Jacobs 還強調了一件事:入選者處于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 " 權力中心地帶 ",他們的見解、欲望甚至瑕疵都符合這項技術的發展方向。
簡而言之,時代周刊不是只參考入選者對 AI 的歷史貢獻,也會考慮對未來的影響。對于國内的 AI 從業者來說,入選時代周刊的 " 全球百大 AI 人物 " 榜單當然值得慶賀,但暫時無法入選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畢竟整個行業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以後還有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