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很遺憾:又一家明星公司扛不住了,歡迎閱讀。
鉛筆道作者丨夏雨
近日,電動巴士和卡車制造商 Proterra 表示,正在向美國特拉華州一家聯邦法院尋求破產保護。
這是短期内又一家電動車廠商申請破產,前陣子鉛筆道剛寫過電動卡車廠商洛茲敦申請破產。
申請破產消息傳出後,Proterra 的股票收盤下跌超過 88%,報 17 美分。Proterra 表示,它仍将在破產過程中繼續運營,而一些訂購了公交車的運輸機構則表示,他們已經得到保證,将會收到這些公交車。
本次申請破產,距離上市僅過去 25 個月,而 Proterra 最高市值一度達到 40 億美元。
Proterra 成立于 2004 年,跟特斯拉一樣,是第一批試圖商業化的電動車公司,它也被稱作 " 大巴界特斯拉 "。
Proterra 有不少來自特斯拉的高層。2014 年,前特斯拉高級财務官瑞恩 · 波普(Ryan Popple)加入 Proterra 擔任 CEO。前特斯拉生產部門副總裁約什 · 恩賽因(Josh Ensign)也過擔任 Proterra 的 COO。2016 年中,Proterra 跟随特斯拉的腳步,公開了其快速充電技術的專利,希望把行業做大。
與此同時,Proterra 獲得了多輪融資,通過融資加債券獲得了 10 億美元,其投資方堪稱全明星陣容:G2VP、凱鵬華盈、Constellation Ventures、三井物產、寶馬風投、Edison Energy、美國聯邦交通運輸局、通用風投以及 Tao Capital Partners 等。
Proterra 是全美公交系統的大巴供應商之一。它趕上了削減碳排放的政策:美國要把傳統的柴油公交車換成新能源公交車。
根據計劃,聯邦政府拿出 55 億美元基礎資金,再加上數十億美元後續撥款,将全國的柴油公交車換成零排放的新能源公交車(主要是電動,極少量氫能),為每輛車準備的預算大概 100 萬美元。預計到 2025 年,新訂購的公交車中将有一半是零排放的。
被眾多一流投資基金押注的明星公司、趕上柴油車換電車的歷史級風口,Proterra 也能黃?今天就聊聊這個,很有啟發。
首先,Proterra 的大巴車,產量太低了。公司成立五年後,生產了第一輛車,号稱這是世界上第一輛重型、快速充電的電池電動公交車。到今年 8 月,總共交付了 1000 輛公交車——其中還包括相當一部分回收之後翻新的二手車,新車據說是 550 輛左右。
產量低,一方面是 Proterra 自身技術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客戶的特殊需求。每家公交公司對大巴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制造過程需要大量定制,這使得業務擴展困難重重,并需要大量營運資金。
其次,賣大巴和賣轎車不同,賣大巴是 to B 的生意,賣轎車是 to C 的生意。賣轎車,客戶一手交錢、一手提車,公司很快可以回款。而各地公交公司買你一批車,需要經過冗長的采購流程,經常要申請聯邦撥款。從籤訂合同到 Proterra 收到付款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
正是這一年多的賬期,要了 Proterra 的命。大家知道,美國通貨膨脹很厲害,2021 年籤合同單車價格 100 萬美元,等到 2022 年錢到賬,這 100 萬美元連成本都不夠了。
因為是 to B 生意,采購方又是公共機構,使用的是财政撥款,财政撥款對接受方是有要求的:一輛大巴上必須有 70% 的零件是美國制造的。Proterra 沒法采購國外產的零件來降低成本,而美國零件供應商交貨的時間又很長,導致 Proterra 延誤交車,不得不向客戶賠款。前前後後算下來,一輛 Proterra 的大巴成本極高。
第三,Proterra 雖然融了錢,但這點錢用來造車其實很緊缺。在這種情況下,它還搞業務多元化。2015 年,Proterra 決定開發自己的電池技術和動力系統。它最終成為一家擁有三條業務線的公司:電池系統、造車部門和充電基礎設施業務。Proterra 在試圖同時擴大三項業務規模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資金。
或許看到了電動公交車這碗飯不好吃,Proterra 破產之前,沃爾沃公司于 6 月宣布,其巴士業務 Nova Bus 将退出美國市場
Proterra 申請破產,還敲響了另一座警鍾:就是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上市的美國電動車初創公司正迎來破產潮:要麼破產或者瀕臨破產。也就說,美國還有一大批 Proterra 的難兄難弟随時準備咽氣。這個行業最誇張的要數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 ,2020 年創辦,2021 年上市, 2022 年 6 月宣布破產。
有機構統計,通過 SPAC 上市的公司市值往往會在上市後的幾個月後暴跌,如今股價大多距高點跌去了 97% 以上。
由于供應鏈壓力、原材料大漲、人工大漲,今年全球電動車行業日子不會好過。馬斯克也說今年會倒一批同行。
Proterra 的倒掉,最關鍵的一點啟示:要有自我造血能力。如今這種大環境下,每個創業者想的不再是融資,而是造血。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封面圖來自微信圖庫。本文寫作中參考了 SPAC 投資圈、超電實驗室、36 氪、CarTek 等報道,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