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深圳歷史級暴雨:一邊“洪水”,一邊“缺水”,歡迎閱讀。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這兩天,受台風 " 海葵 " 殘餘環流和季風影響,深圳小時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城市街道出現内澇,深圳水庫凌晨開閘洩洪。
雨水是 " 苦惱 ",缺水更是 " 心病 "。若問要同時面對這兩大難題的超大城市都有誰?答案中一定會有深圳。
這裡一年降水量約 1900 毫米,放沿海城市也是坐頭排的水平,奈何 " 天賜 " 的水留不住——地表徑流不足、地下水難以利用,導致這座濱海城市從上世紀 60 年代就開始依賴外引水,從東江調入的水能占到總用水量的 80%。
這次的降水打破 1952 年以來的記錄,兩年前的 " 水荒 " 打破了 1963 年以來的記錄,夾在暴雨與缺水兩個極端間,深圳屬實不易。
面對經濟飛升、人口激增的壓力,這座 1700 多萬人口的一線城市與水的纏鬥,未完待續。
一、年均受台風影響 3.5 次
每年 4 月到 9 月,是深圳的雨季,也是暴雨高發期。
據微博 @深圳天氣 發布的消息,此次特大暴雨過程,打破了深圳市 1952 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 7 項歷史極值。香港天文台錄得的最大 1 小時雨量也刷新自 1884 年以來的記錄,被稱為 " 世紀暴雨 "。
有深圳網友說," 長這麼大,沒見過洩洪 ",本意是想以此證明今年的雨很大。雨确實很大,不過洩洪并不是第一次。
水庫運行都會制定明确的洩洪閘門開啟的規則,當水量超過洩洪水位時,大壩會适時開閘,洩洪本身也是一項從監測預警到開閘調度的系統性工作。
城叔從深圳市水務局官網上查詢深圳幾個水庫洩洪的記錄,近年來已多次發生。
1993 年 "9 · 26" 洪災,深圳水庫洩流 200 立方米 / 秒;
2013 年 8 月 16 日至 21 日,蓮塘尾、禾廉坑、紅花瀝、清林徑等 19 座水庫實施洩(溢)洪;
2014 年 6 月 25 日,鐵崗水庫洩洪演練;
2016 年 5 月 13 日、26 日,三洲田水庫洩洪;
2018 年 9 月 11 日,長嶺皮水庫開閘洩洪;
2021 年 4 月 15 日,梅林水庫開展大壩散浸和洩洪應急演練;
2023 年 9 月 8 日,深圳水庫洩洪。
歷年洩洪,有的是台風來臨前的提前演練,有的是遭遇暴雨時的水量釋放。此次深圳水庫洩洪,流量為 70~80 立方米 / 秒,調整後擴大為 120 立方米 / 秒,從深圳河排入大海,按照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的判斷," 洩洪量比較小,可能對下遊影響不會太大 "。
下雨,是深圳夏秋季節的常态," 洪、澇、潮災害極為頻繁 "。全市(不含深汕)多年平均降雨量 1925 毫米,遠高于全國平均 700 毫米左右的水平,與其他沿海城市相比也位居前列。
與豐沛雨量、台風暴潮相伴,内澇、山洪、滑坡也會出現。降雨多是外因,防洪澇能力不足是内因,深圳市水務局官網上對此有簡單分析:
全市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八成以上集中于汛期,年均受台風影響 3.5 次。由于城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水系,加上現有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标準不高,局部區網域排澇設施不夠完善,受洪澇災害的威脅較大。
為了解決内澇問題,深圳近些年一直在補課,将城市大規模建設初期忽視的 " 防洪、防潮、治澇 " 短板補齊。包括建設以水庫、河道、海堤、滞洪區、排澇泵站等水利工程為主體的防洪工程體系,高标準推動水安全 " 韌性城市 " 建設等。
從效果來看,近年來深圳少有長時間、大範圍内澇發生。當然總有特殊時刻,短時強降雨導致的積水内澇和道路短時積水,在所難免。
城叔注意到,2003 年一次 " 水與深圳城市發展 " 高層論壇上,有專家曾提到深圳 " 防洪綜合标準偏低 ",當時特區内防洪标準約 50 年一遇,寶安、龍崗兩區不足 30 年一遇。
相比之下,深圳目前的能力有所提升," 全市整體防洪潮能力為 100~200 年一遇,内澇防治能力基本達到 20~50 年一遇 "。
二、儲水量僅供 45 天應急
降雨如此多,深圳的 " 心病 " 卻是缺水,後者才是深圳長期與水纏鬥的主場。
還記得兩年前的幹旱嗎,2021 年 12 月,當地市民一連收到三條節約用水短信。當時,東江流網域正遭遇自 1963 年以來最嚴重旱情。雖不流經深圳,但東江算得上它的 " 母親河 ",因為每一年深圳從東江的取水量占到全市總用水量的 80% 左右。東江旱了,深圳自然就渴了。
但這還不是深圳最幹旱的一年。據深圳市氣象局統計,2004 年最後三個月,深圳累計降雨量只有 11 毫米,不足正常降雨量的 10%。
城叔在《深圳缺水之思》中分析過,降水量只有經過地面及地表層貯存後,才能變成能夠連續供水的水資源。但大江、大河、大湖、大庫,深圳境内一個都沒有,降雨結束後不到兩個小時,雨水就幾乎全部進入大海,很難蓄到足夠的雨水。
自然條件使得深圳從底子上就成為一座缺水的城市。官方數據顯示,深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1/17,全市現狀水資源儲備量僅能滿足 45 天左右的應急需要。
為解決這種資源型缺水的問題,深圳的大動作是外引水、内修水庫。可以看到,從東江引水的兩大供水工程以及市内的幾大水庫,建成時間都在上世紀 60 年代左右,早在設立特區之前。
根據規劃," 十四五 " 期間,深圳将優化區網域水資源配置,加快重大水源和輸配水骨幹工程建設,建成東江、西江兩江并舉水源布局,要實現雙水源雙安全、90 天供水儲備能力。
比較難得的是,最近十年深圳人口與經濟的猛漲,并沒有帶來用水量的激增。
從 2011 年到 2021 年,全市常住人口從 1122.9 萬人增長到 1768.2 萬人,增長了 57.5%;全市 GDP 從 1.19 萬億增長到 3.07 萬億,增長了 158%。
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理應加劇對水的需求。但深圳這十年間,全市用水量從 19.55 億立方米增長到 22.09 億立方米,十年只增長 13%。萬元 GDP 耗水量從 17 立方米下降至 7.2 立方米,下降一半還多。
節水、惜水在深圳全方位展開,按照規劃,到 " 十四五 " 期末深圳的萬元 GDP 用水量還會繼續下降,控制在 6 立方米以内。
窮則思變,缺水的深圳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觸手伸向了更多領網域,再生水、集蓄雨水、淡化海水,都納入了他們水資源統一配置的範疇。增加水源多樣性,有點兒凡水皆為我用的意思。
根據《深圳水務發展 " 十四五 " 規劃》,深圳将推動 1 億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規水源利用設施建設。按目前用水量計算,若此目标達成,非常規水源每年将解決當地近 5% 的水資源供給。
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 水旱從人 " 終究是深圳很難實現的理想,但能為一方水土一方人維持安全的環境,或是其與水纏鬥的動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吳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