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MacBook專利洩露,蘋果在PC行業有更大的野心,歡迎閱讀。
Mac 作為蘋果最重要的產品線之一,在近幾年也是迎來了多次堪稱革命級的更新,例如全系抛棄英特爾轉用自研的 M 芯片、更換全新的外觀模具等等。但這些改動依舊沒能幫助 Mac 系列在 PC 市場中取得更高的市占率,一方面是 Mac 的定位和定價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太高,另一方面 Mac 在某些方面做得确實不盡如人意。
就在近日,外網媒體爆料蘋果申請了兩項關于 MacBook 的全新專利,第一個專利是将把相應的傳感器模組放到 MacBook 以及 iMac 中,以實現 Face ID 的各種功能;另一個則是将徹底消除 MacBook Pro 系列的邊框,做到真正的全面屏的同時也能降低機身的尺寸和重量。
(圖片來源:推特)
雖說這些廠商申請的大部分專利都只是秀肌肉,真正能夠落地的專利少之又少,但作為科技巨頭的蘋果既然能提出,就說明它們确實有這方面的想法,那麼這兩項專利的亮相到底能否進一步提升 Mac 系列的產品力呢?
先說這個「無邊框」MacBook,就小雷目前積累的知識來看,想要把筆記型電腦的邊框完全去掉是極其不現實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無邊框螢幕對内部走線的要求非常之高,不是說把邊緣的邊框支撐去掉即可,而是整個螢幕部分的結構重組與強度控制挑戰。
(圖片來源:B 站 up 主:阿兵電器維修視頻截圖)
如果讀者們看過筆記型電腦的拆機圖應該清楚,螢幕面板與真正的邊框之間仍有不小的空隙,哪怕邊框再窄的螢幕也會專門留出一條縫隙。而這部分縫隙就用于放置筆記型電腦的各種排線和元器件,如果想直接舍去邊框,會帶來元器件難以安放的問題,降低相關部件的工作穩定性。
當然,市面上也有不少廠商給出了解決方案,它們将天線放置在筆記本 C 面或者螢幕底部,但對于攝像頭、螢幕排線等還是得預留一定的空間。華為之前曾推出過一種将筆記本攝像頭放在鍵盤上的設計,但就小雷的個人體驗來看,這個攝像頭的角度有些過于刁鑽,可以說是為了顏值犧牲了實用性。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商城)
再退一步,即使側邊沒有任何走線,筆記型電腦仍然面臨 IPS、VA 廣視角面板固有的側邊漏光問題。有一部分的 IPS 屏漏光是由于屏框過緊或設計不合理,擠壓面板邊緣所致,所以想要去除筆記型電腦邊框的同時邊緣漏光現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次,無邊框螢幕會大大降低螢幕的耐摔性,當螢幕落地時邊角擠壓極有可能引起螢幕開裂,無邊框螢幕由于缺少邊框的緩衝,會對螢幕造成直接衝擊,從而大大降低產品的耐用性。
最後則是成本方面的考慮,前文也曾提到,想要真正做出一塊無邊框的螢幕,需要采用全新的螢幕、全新的走線設計以及模具。就算真的量產,在成本方面也難以控制,相信絕大多數消費者寧願選擇一台窄邊框但價格還算合理的筆記型電腦,也不會選擇一台無邊框但價格超出預算的產品。
因此不管是從企業的角度還是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蘋果在短期内推出沒有邊框的 MacBook 是極其不實際的。
然後是給 MacBook 和 iMac 配備 Face ID 技術,其實早在 MacBook 更換模具時就有不少用戶猜測 MacBook 的劉海中塞入了 iPhone 同款的 3D 光學傳感器。但事實證明 MacBook 的劉海真的只是為了劉海而劉海,雖說确實縮窄了邊框,但螢幕上方凸出的這一小塊區網域,屬實讓強迫症的小雷難以忍受,更别說這一大塊黑色區網域裡只有一個攝像頭。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不過也有業内人士稱,并非蘋果不想給 MacBook 用上更方便的 Face ID,實在是因為 Face ID 的組件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厚不少,想要放進僅有 2-3mm 厚的 A 面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考慮到如今的 iPhone 上的靈動島功能都是基于超薄 Face ID 模組而實現的,所以給 Mac 用上 Face ID 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但如果蘋果真的能夠将 Face ID「下放」到 Mac 系列上,就能充分利用這塊劉海區網域,雖說不能進一步提升屏占比和顏值,但起碼在實用性上提升了不少,在解鎖方面也會變得更方便更安全。畢竟與 Touch ID 相比,Face ID 最大的優點之一是安全,據蘋果官方稱 Touch ID 的安全性為五萬分之一,而 Face ID 的安全性高達百萬分之一。
其實從 Mac 近幾年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蘋果想進一步開拓自己的市場,從龐大的 Windows 陣營中奪取一部分用戶。但僅憑 Mac 如今的優勢就能俘獲 Windows 用戶的芳心?蘋果還是把這件事想得太過簡單了。
尤其是在價格方面,目前蘋果官網在售的 MacBook Air(M2 版)起售價為 8999 元,這在 Windows 陣營中已經能買到一台配置中上水準的遊戲本了,何況 8999 元的 MacBook 還是一台只有 8+256G 的丐版產品,如果想買到 16+512G 版本,就得再加 3000 元,12000 元的價格對于絕大多少消費者來說已經遠超預算。
再加上近幾年閃存價格回落,越來越多 Windows 筆記本選擇以 16GB+512GB 的配置起步,8GB+256GB 還賣到八千元的 Mac 幾乎沒有招架的可能。在這個筆記型電腦市場内卷程度越來越嚴重的當下,八千多元的 MacBook 可謂是沒有任何性價比可言。當 16GB+1TB 成為 Windows 陣營的标準配置時,低配高價的「入門版」Mac 除了 macOS 之外,還有什麼優勢呢?
此外在軟體兼容性上,Mac 做得也有些不盡人意,雖說蘋果近兩年一直在積極适配相關應用,甚至在 6 月份的 WWDC 上吹噓了一波自己的遊戲陣容,但與 Windows 相比還是相差甚遠,更别說 M 系列芯片原本就不是為遊戲而生的了。
因此 Mac 想要在内卷嚴重的當下取得更高的市占率,除了去研究更好更強的處理器、更輕更薄的機身外,也該放下身段好好考慮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對價格不太敏感,市面上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大有人在,就算你不降價,你的對手也會降價,到頭來消費者會選擇一台八九千元的丐版筆記本,還是一台能打遊戲能修圖的高級遊戲本,結果就不用我多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