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AI之下的光伏產業,差異化的投資機會在哪裡?,歡迎閱讀。
文 | 趕碳号科技
春節後,趕碳号更新不多。無它,我們的确花了不少時間在學習,深入了解、研究這個變化中的世界,無論是光伏、儲能,還是 AI。
01 過了一個春節,我們所處的時代已悄悄發生改變
DeepSeek 給我們所處的外部宏觀環境帶來的颠覆,是超出所有人認知的,甚至也超出梁文峰本人的認知。
趕碳号自認為一直以來有些批判精神的,但仍為 DeepSeek 在大國博弈中發揮的神奇作用感到震驚。在此之前,無論是 2000 年前門戶時代的新浪網易搜狐,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BATJ,還是後來的字節美團拼多多,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從根本上挑戰、撼動華爾街近 16 年來的商業邏輯。
但 DeepSeek 這家創業型公司做到了,通過一種迂回戰術,部分解決了最重要的 GPU" 卡脖子 " 問題,在資本市場上的影響,甚至有一些 " 直搗黃龍 " 的意味。
美國多年以來是當之無愧的人類科技進步的引領者之一。如果科技能夠在未來極大地解放人類的生產力,現在一切的經濟問題、通脹問題、債務問題,統統都不是問題。所以,即使美國實體經濟一團糟,美國通脹和社會管理一團糟,但科技長牛,美股長牛。
從 2009 年 3 月到現在,美國納斯達克從 1265 點,一口氣漲到 20200 點,漲了 18 倍;道瓊斯從 6400 點漲到 45000 點,漲了 7 倍;标普 500 從 666 點漲到 6100 點,漲了 8 倍多。最重要的底層邏輯,就是科技。
人類正處于史無前例的科技大爆炸的前夜,諸如 AI、生物、人腦、材料等尖端科學,近年來相互影響促進,迅猛發展。趕碳号甚至感覺到,最終不同領網域的科技革命,很有可能會交匯在一起。
比如,2024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半授予戴維・貝克(David Baker),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領網域的貢獻;另一半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約翰・江珀(John Jumper),表彰他們利用人工智能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卓越成就。
美國的科技公司,用高盛以前發明的詞,叫 "FAAMG",分别代表 Meta(face 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和 Alphabet 的谷歌。最近幾年,則是 BATMMAAN,涵蓋了博通(Broadcom)、蘋果(Apple)、特斯拉(Tesla)、微軟(Microsoft)、Meta、亞馬遜(Amazon)、Alphabet 和英偉達(Nvidia)。
其中最牛的,最猛的,當然就是英偉達。DeepSeek,差點把英偉達的股價搞崩掉。在以前,BATJ 和字節,都做不到,想都不敢想。
達利歐警示:" 美國的債務水平已經進入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階段,我們正在接近财政失控的臨界點。" 但他也同時表示,"AI 競争,比企業盈利更重要。這不僅僅是商業競争,而是一場 ‘國家級戰争’,中國和美國都輸不起,因為 AI 影響的不只是經濟,而是全球競争格局。"
現在,最要命的是,美國科技長牛的底層邏輯,竟然被一家來自中國的小公司給擊破了,挑戰到了,恐慌到了。英偉達市值在最近一年中曾經三度超過蘋果雄冠全球、現在仍高達 3.4 萬億美元。所以,科技封鎖有用嗎?GPU 封鎖有用嗎?
認知一旦改變,信仰一旦動搖,就像火山在噴發前,地表被撕開一個極小的裂縫,雖然細小,卻足以打破平衡。地下憤懑已久、積壓醞釀已久的岩漿,必将噴湧而出,勢不可擋。
在此之前,幾個月來其實已經發生了幾起看似無關、但卻相互影響的事件:TikTok 難民,洛杉矶大火,以及多起空難。就在過去兩三個月裡,互聯網竟然一舉消除了大洋兩岸之間的信息差、認知差。這種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DeepSeek,成了最後一根重要的 " 稻草 ",其意義遠遠超出企業所在領網域創造價值的本身。
所以,中概火了,科技映射火了。其實,早在 2024 年 10 月,趕碳号曾經撰文《牛市中的光伏,我們需要建立怎樣的認知?》,引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低迷、但日本股市卻出現多輪投資機會的案例——核心邏輯就是 " 美股映射 ",重點就是科技股。這是上世紀 90 年代末期日本科技股定價的主要邏輯。
盡管在 20 世紀末的 PC 互聯網浪潮中,日本很少有具備頂尖競争力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但仍然能享受到美國科技產業層面的映射效應。美股對日本科技股的映射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產業鏈映射、競品映射和次生映射,在此不展開了,有心人可以深入研究對比。
當今社會的科學發展階段,已經非三十年前,我們亦非當年的日本。
長期以來,美股是美國國民财富的蓄水池,約 70 萬億美元,房地產是 50 萬億美元。房地產,則是中國國民财富的蓄水池,2023 年約為 63 萬億美元。截至目前,A 股總市值約合 13.62 萬億美元。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除了橫向比較,我們也可以縱向對比。同樣是美股這一輪牛市的起點—— 2009 年 3 月,上證指數是 2373 點。所以,在建設金融強國的背景下,在制造業立國、科創強國的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的這種勢能,将會有多強大呢?
02 AI 下的光伏,正醞釀新一輪戰略機遇
光伏行業利空的消息有很多,除了傳染情緒以外,多說無益。
趕碳号今天只想談一些樸素的認知。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是對進口的汽車、電子產品征收高額關稅的,因為我們的產業不強,競争不過歐美日韓的產品,本國產業必須保護。
從最早的 " 三來一補 ",體現在光伏產業上則是 " 三頭在外 ",到後來我們溫州的打火機打得日韓企業直接放棄這個行業,再後來在千行百業都在向高端拓展。
以 " 新三樣 " 為例,不知不覺中,情勢、關系整個反過來了——就像我們當年一樣,美國要對我們征以重稅,因為要保護該國的產業。我們如果去美國投資,都要合資,而且最好讓對方企業控股,只有這樣才能立足,才能在當地拿到補貼,才能享受到 " 國民待遇 "。
所以,雖然光伏現在很卷,雖然血虧,如果站在 40 年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想想這事還是既好笑又有些自豪的。我們如果仍然弱不禁風、不堪一擊,對方會如此千方百計、巧立名目地反制、如臨大敵嗎?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誠哉斯言。歷史規律不正是這樣嗎?現在,只不過從恐慌我們的 " 新三樣 ",輪到了恐慌 DeepSeek。
"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只不過,我們也有需要改變的地方,防止 " 重商主義 ",要以成人達己的東方智慧和東方文化,化解敵意,消除摩擦。從本質上,大家還是要在一個星球上共存、共同發展下去的。如果說回光伏,再壞也壞不到哪兒去。
就在特朗普政府推動化石能源抬頭之際,以化石能源作為命根子的中東,卻仍在全力擺脫路徑依賴:沙特預計對清潔能源的投資計劃增至 2350 億美元,阿聯酋計劃投資 544 億美元。
最近,趕碳号一直在思考,AI,将給新能源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包括,在宏觀和微觀、戰略和戰術層面,AI 如何深入影響到能源轉型、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在本質上發揮怎樣的作用。
針對光伏、儲能企業而言,我們的經營管理、生產運營、市場營銷體系,甚至是企業的組織文化,如何擁抱 AI,而不成為 AI 的奴役、或者時代的失意者?
站在產品和服務的角度,AI 對于能源行業,有可能帶來哪些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想明白的,只能邊想邊幹,在做中學。但是有一點,我們首先要拒絕内耗式焦慮。
據趕碳号了解,幾乎所有頭部企業的最高決策層、以及他們的戰略、人力、營銷等職能和業務部門,都在專注思考、研究,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 AI,将會給行業、企業帶來怎樣的改變。
對于推理模型這種 " 超能力 ",對于未知,站在人性角度,自然是有些惶恐的。但是,我們也要同時要明白," 卷 " 是常态,焦慮是常态,競争也是常态。我們的組織形态、管理模式、思維方式,都要适應。
在當下,做好情緒管理、心智管理、組織智商與情商管理,變得尤為重要。惟此,我們的管理和業務動作才不會變形。AI 肯定不是信息部門或運營部門的事,這是企業家的事,是一把手工程。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當我們被焦慮裹挾,如何才能守住本真價值,不迷路?這需要相當的定力。就像梁文峰,當所有企業都在拼算力堆疊時,他和他的團隊卻耐得住寂寞。
時間,總獎賞那些持續地專注于做正确的事情的人。首先是要持續專注,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單這一點,就淘汰了一大半競争對手。AI 很熱鬧,巨大的衝擊,海量的機遇,可是你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另外,要堅持做 " 對 " 的事," 難 " 的事," 需要時間積累 " 的事。後面這三點,基本上又淘汰了 99% 的人。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甚至還不止于企業組織,在信息的洪流巨浪中,掌握一些 " 術 ",其實并沒有多大意義,如何系統、深入思考 " 道 ",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仍然借用古人的話,無用之學,方為大用。AI 的技巧、技能固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信息重要,認知更重要。建立一套與 AI 相融的、持續迭代、不斷進化的認知體系,可能更為重要。這是 AI 時代的方法論的基礎和前提。
随着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和新能源大規模入市,光伏企業面臨風光出力波動性、市場交易復雜性等挑戰,AI 技術的深度應用将帶來多重變革性解決方案,其核心價值可分解為多個維度:比如風光的波動性消解,比如虛拟電廠的迅速普及,比如智能微網滲透率的提各項,比如光伏電站的智能運維,比如電價的預測,等等。
最近幾年百業皆卷。現在,當全社會所有的資源、财力、精力都聚焦于 AI、聚焦于 DeepSeek 之時,大繁榮的同時,一定也會催生泡沫。從投資的角度,人多的地方一定會很擁擠。我們真的要想明白,什麼才是主賽道,什麼才是行業、企業、產品的本質,什麼是本真價值。我們自身有哪些差異化的特長,我們如何不迷失自我,不被帶偏方向,不被擠下車。
科技映射之下,放眼于未來 15、20 年這樣一個長周期,科創 50 會有多少倍的漲幅呢?其中,誰又将是王冠上的明珠,中國的蘋果、特斯拉、英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