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研究了十幾本菜譜,我終于找到了魚香肉絲的最佳做法!,歡迎閱讀。
XX 少許、XX 若幹、XX 适量……菜譜裡這些模棱兩可的描述,讓每一個追求美食的人抓狂不已。
雖然很多菜都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法,但那些不精确的描述确實很不方便實際操作,那有沒有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摸索出一個最佳的、量化的、也方便大家實踐和改進的配方組合呢?
筆者還真的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挑戰的菜名字就叫做:
魚~香~肉~絲!
我翻閱了十幾個新老菜譜,炒了十多斤肉絲,實驗了各種調料比例和配菜組合,終于試出了一個合适我自己的最佳做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當然,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口味。我的配方未必是你最喜歡的。但是根據我測試的原理和方法,你一定也可以試着找到你最喜歡的配方。
魚香肉絲,真沒有魚……
這道菜為什麼叫 " 魚香 " 肉絲呢?因為四川人民做魚習慣用泡二荊條、姜蒜、糖醋來調味,久而久之,就把這個復合的味道和魚綁定在了一起,後來用同樣的調味料來做别的食材,就好像也能嘗出魚的味道,于是形成了" 魚香味 "這個經典的川菜味型。背後的原理是味覺的記憶與聯想。除了肉絲,魚香味型做茄子、豆腐、杏鮑菇也都很合适。
我從能找到的菜譜和視頻裡,選了食材用量比較詳細的 7 個,進行了歸納總結。包括 5 本四十年前的老菜譜,一本新菜譜,和王剛老師的視頻。
這道菜按食材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你看,确實沒有魚):
主料(肉絲 + 碼味)、輔料(蔥、木耳、筍)和魚香汁。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對于肉絲的處理有兩個流派,有的菜譜放一點肥肉,也有人用純瘦肉。
魚香汁原料的種類比較統一,泡二荊條是核心調味料,但是用量差得很多,糖醋的比例從 1:1 到 2:1 都有,普遍是糖比醋略多。排除明顯不太靠譜的 1972 版《四川菜譜》,姜蒜的用量也是 1:1 或者蒜更多一些。料酒只在少量菜譜裡出現,而味精直到近些年才用到魚香肉絲裡。
配菜則是差異最大的,既有除了蔥什麼都不放的版本,也有木耳和筍兩種比較常見的配菜。還有豌豆尖這種亂入的選手。北京的魚香肉絲甚至還放青椒和胡蘿卜,這其實和過去蔬菜的季節、地網域性都有關。
了解了基本的原料組成,接下來咱們來看看這次需要測試并量化的部分。
1
糖醋比例
首先,咱們來看最核心的魚香汁調配。魚香味型的基礎是鹹、辣、酸、甜四個味道的調和。鹹味是根據食材走的,辣的耐受程度因人而異。魚香味型中最值得探究的,是糖與醋的比例。
我們做了五份醬汁,姜、蒜、泡椒、醬油、水和澱粉用量相同,白砂糖和陳醋的比例分别從 2:1 到 4:5。空口嘗起來差異還是很明顯的。用這些醬汁,在控制同樣溫度的前提下,炒 50g 肉絲。品嘗味道發現,2:1 太甜,4:5 過酸,中間三檔都在 " 魚香味 " 的範疇内——我個人更喜歡 5:4 的版本。
但是,比例其實不是酸甜問題的全貌。要想深入的理解魚香味型的核心,我們首先要厘清兩個相近的概念,絕對酸度與相對酸度。絕對的酸是 pH 值,而相對的酸指的是酸甜平衡。
我先做了 5 個糖醋溶液,在 30g 白醋裡把不同數量的白砂糖攪拌至完全融化。這 5 個樣本絕對酸度一樣,pH 值都在 2.5 和 2.6 之間。但是相對酸度不同,不加糖的純醋樣本非常酸,而加了 10g 糖的版本像飲料一樣酸甜怡人,加到 40g 糖的樣本不僅非常甜,甚至還有點膩。這是因為,酸、甜這兩個味道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此消彼長、相互制衡的關系。糖不會降低 pH 值,卻能降低我們對于酸的感知。
我們再把 1:1 的糖醋溶液加入純淨水稀釋成 4 個不同的濃度。這回,四個樣本的相對酸度一樣,但絕對酸度不同。再去品嘗,這些樣本呈現出了從清淡到濃膩這些差異很大的味覺感受。
所以,在做魚香肉絲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酸、甜之間的配比,也要考慮 " 酸甜 " 作為一個整體與食材的比例,也就是絕對酸度和甜度的差異對風味帶來的影響。
在中餐烹饪中,會用小酸甜、大酸甜來描述這個比例。魚香、宮保味型都屬于小酸甜,糖醋味型則屬于大酸甜。那麼,這個比例的界限在哪裡呢?
我們用 5:4 的糖醋比例調成糖醋汁,選取六份碼味過的 50g 肉絲,控制其他調味料的用量,再加上 5-30g 六檔糖醋汁和 10g 的芡汁。品嘗之後發現,糖醋汁最少的樣本鹹鮮感重,不太有酸甜味,而糖醋在食材重量的 10% 到 15% 的區間,才是我們所認知的魚香口味。超過 25%,就更接近糖醋的味型了。
如果一份魚香肉絲總共是 300g 左右的原料,那麼糖醋汁的總量就應該在是 30-45g。白砂糖和醋的密度都很接近 1g/mL,是可以用體積來測量的。我用的的小瓷勺,容量大約在 8-10mL 左右。也就是兩勺略多的糖,兩勺略少的醋。(你可以用廚房電子秤先測量推算一下自家小瓷勺的容量,方便确定用量)
2
泡椒和姜蒜
泡辣椒作為核心調味料,該放多少呢?我測試了 5% 到 20% 的四個比例。建議至少要到肉絲重量的 10%,魚香味才算成立,如果能吃辣,建議用到 20%。算下來,一份總量 300g 的魚香肉絲,可以用 50g 泡辣椒。注意,這個用量是不含泡椒汁、辣椒蒂和辣椒籽的。
蒜和姜,我也做了用量和比例測試。我個人更喜歡樣本 4,也就是蒜比姜多,整體下料比較猛的風格,蒜和姜加起來達到食材重量的 10%。很多時候,大家做不出餐廳的味道,就是下料不夠狠。對魚香肉絲這道菜來說,鹽和醬油這些含鹽的調料要謹慎,而其他調味要敢下手,會好吃很多。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對于這三種魚香味型必需的調味料,既可以切末,也可以用石臼或是榨汁機攪碎。攪碎更出色、出味兒,同時不會有嚼到姜蒜的口感。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習慣來。我一般會把辣椒和姜搗碎,蒜切末,保留一定的口感。
3
醋、鹽和勾芡
對于醋的種類,我實驗了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意大利黑醋以及混合醋五種,他們的酸味來源各不相同。醋對醬汁風味的影響比我想象中要大。保寧醋風味并不突出。江香醋風味清新,很不錯,而老陳醋和意大利黑醋都非常推薦。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嘗試陳醋和黑醋混合使用。
我還研究了勾芡的濃度。我的建議是用土豆澱粉,土豆澱粉要比玉米澱粉更粘稠。我們每 100mL 水加入不等量的幹澱粉,攪勻之後加熱,會發現 1.25% 的澱粉水比較接近濃湯的質感,5% 的芡汁過于粘稠,還是 2.5% 比較合适。
土豆澱粉的密度比水低,20g 土豆澱粉的體積差不多要 30mL。實際使用的時候,我們用 1:1 的體積比例調制成 40% 的水澱粉,目的是讓澱粉提前吸水,不易結塊。
對于勾芡的濃度大家各有喜好,芡汁最少需要 20g;如果你喜歡拌飯的話,上限也不要超過 100g。我一般用的芡汁有 60g 左右。考慮到食材出水,需要水澱粉 7g 左右。
勾芡的介質,我嘗試了純淨水、自己熬的豬骨高湯,還有濃湯寶勾兌的高湯。由于濃湯寶含鹽,3 号樣本我相應調整了鹹度。品嘗之後發現,2、3 比 1 好一丢丢,但是區别非常有限,而 2、3 之間我完全吃不出區别。
最後,來說一下鹹味兒。這道菜裡鹹味來源比較多,包括鹽、醬油和泡辣椒。醬油的鹹度大約是 15%(即含鹽量 15%)。而根據鈉含量推測,泡辣椒的鹹度是醬油的 1/3。我們知道,鹽的用量是根據食材的量走的,無論什麼菜,總的鹽量都應該是食材重量 0.7-1%,鹹度才比較合适。這道菜裡食材的總量大約是 300-350g,所以總共需要約 2-3g 鹽。要達到這個數量,直接放 1g 鹽就足夠了,因為醬油一般還要用 10-15g 左右,也就是 1 勺到 1 勺半,這要根據泡辣椒的量來增減。
4
主料
魚香肉絲的主料當然是肉絲。
對于肉絲,大家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口感更嫩,而且炒起來不粘鍋,還可以盡量少油。首先,從部位來說,我選擇裡脊、通脊和後腿這三個部位——這三個部位嫩度是遞減的。豬肉洗淨,觀察紋理。裡脊要順絲切。通脊或是後腿可以斜絲切。
切絲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把刀磨鋒利。從頂部水平運刀切片,再把肉擺整齊,切成橫截面約 3mm 見方的絲,川菜術語叫做 " 二粗絲 "。其實咱們家常炒菜,均勻度要比粗細更重要,切成你能力範圍内比較細的絲就可以。
如果你喜歡特别嫩的肉絲質感,可以試試用鹼來處理。每 100g 肉用 1-2g 食用鹼或小蘇打腌制 5 分鍾,再洗幹淨即可。
不用鹼的話,如何提升肉絲的嫩度呢?
首先就是打水。原理是加鹽之後肌肉之内可以容納更多水分。我們選用等量的肉絲,分别嘗試不打水、打入 10g 清水、蛋清和高湯一共四種做法。上漿再炒出來可以觀察到,不打水的版本會很快發生美拉德反應,肉絲就容易變柴了。打水之後就好很多。而蛋清并沒有風味和質感的優勢,但更容易上色。高湯也沒有顯著的風味加成。
其次,就是上漿。原理就是用澱粉糊做緩衝,把肉絲和熱油隔開。上漿一定要選擇玉米澱粉,如果用土豆澱粉,很容易粘連。我嘗試了 5 種不同的澱粉用量。肉絲重量的 2% 可以很好的保留肉的口感,越多就越滑嫩,但超過 10% 肉味就太淡了,而且會讓肉過度粘連。200g 肉絲,大約需要 4g 澱粉,也就是這麼多。
炒肉絲的時候,很多人怕粘鍋、滑不開,所以只好多加油 ,而油加多了又特别膩。其實,粘鍋與鍋具選擇、油量和油溫都有關系。
我用兩種鍋具做了實驗。對于鐵鍋來講,預熱非常重要。只有達到 180 攝氏度,鐵鍋才能形成不沾的效果,肉絲炒出來也比較嫩。而 120 攝氏度、150 攝氏度都會有粘鍋的情況,肉絲炒出來也比較老。讓我驚訝的是冷鍋冷油滑肉絲,反而不太粘鍋,口感也不錯,可能是類似低溫慢煮的作用。這和給肉絲封油好滑散是一樣的道理——新手可以嘗試一下。另外,肉絲如果從冰箱裡拿出來的,一定要注意先回溫再來炒,否則會迅速降低鍋溫,也很容易粘鍋。
對于油量我也做了實驗,基本需要 20g,才能讓 50g 的肉絲不粘。油量會影響烹饪時間(進而影響口感),對于味道倒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
相比之下,不粘鍋的效果非常優越。噴 3g 油的時候還略有粘連的情況,只要有 10g 油,就可以完全不粘鍋。油溫的要求也不是那麼高,150 攝氏度也完全沒問題。
所以說,鐵鍋炒肉絲的确有一定難度,建議高油溫,油量也多一些。而不粘鍋炒肉絲非常簡單,成功率接近 100%,又省油,對新手也特别友好,強烈推薦。
此外,我還嘗試了純瘦和加入 15% 左右肥肉絲兩種做法,個人還是喜歡純瘦肉在魚香汁裡的味道。你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來選擇。
5
輔料
最後,就是關于配菜的探讨。蔥由于最後才加入,并沒有和姜蒜辣椒同炒,所以我傾向于理解成輔料而不是調味。各個菜譜中用量都比較大,我看視頻學習的時候,發現用大蔥小蔥的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重慶博主在視頻裡說的大蔥,和北方的大蔥很不一樣。四川的朋友告訴我,這個叫做蔥黃。直徑接近小蔥,但白綠比例像大蔥。嘗起來蔥黃辛辣感強,甜感比較弱。我們用等量的蔥黃、山東大蔥和小蔥來做魚香肉絲,發現,由于蔥黃的質感非常緊實,所以在菜裡很有存在感,像是一個蔥味兒的爆珠,非常有意思。如果沒有蔥黃的話,用小蔥還是大蔥就見仁見智了。
而木耳、青筍、冬筍這些常見配菜,其實主要的作用是豐富口感,不影響核心味型。木耳彈牙,而青筍、冬筍都是脆的。北方以前蔬菜種類少,所以會用胡蘿卜、青椒來提供脆度,我認為也無可厚非,并不影響魚香味型的本質。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來。要注意的是,配菜的用量不要太多,總量别超過 100g,而且要注意蔬菜出水,影響勾芡。
6
最終方案
好,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魚香肉絲做法:
180g 裡脊肉切絲,加 1g 鹽,5g 醬油,抓粘,再少量多次打入 20mL 左右的水。加入 5g 玉米澱粉,再來 20mL 清水,最後加 5mL 油。
切 15g 小蔥,木耳、冬筍各來 40g,都切絲。泡二荊條去蒂、去籽,切碎再打成泥,一共 50g 左右。
30g 大蒜切末, 15g 姜磨成茸。20g 白砂糖、16g 混合醋、2g 濃湯寶衝泡 50mL 清水、8g 醬油、7g 水澱粉,攪勻備用。同時兌入搗姜和辣椒的汁水。
如果你的筍和木耳切的太粗,可以考慮提前焯水,我更喜歡生脆的口感,所以不焯。
不沾鍋燒熱,加入 30g 左右的菜籽油,剛好覆蓋鍋底。燒至 180 ℃,加入肉絲之後迅速劃散,但不要着急翻面,油溫上來之後再來翻炒。肉絲變色,立刻加入泡辣椒、姜和蒜,爆出香味,15 秒左右,立刻加入配菜。再炒 15 秒,碗芡攪勻,分兩到三次緩慢加入,以防鍋溫降低太快。芡汁濃稠,加入蔥花,立刻關火出鍋,裝在預熱的盤子裡。成菜顏色紅亮,芡汁濃稠,把調味料都裹在了肉絲上。這個油量比傳統版要少很多,味道更清爽,醬汁酸甜鮮辣,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家庭版魚香肉絲。
雖然做菜并不像搞化學研究那樣,需要使用非常精确的分析天平來稱量各種要 " 下鍋 " 的物質,但通過這次小小的嘗試,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通過量化各類食材來做實驗,能夠更高效地讓我們搞清到底怎麼做更好吃,而得到的結果也能更方便地為其他朋友所用。
最後再說明一下,本文的主旨和測試目的,是為了弄清魚香肉絲口味構成的要素,以及如何獲得一個自己滿意的制作配方。所以,本文不構成任何營養學層面的建議。美味很重要,健康飲食同樣重要。
策劃制作
作者丨楊光 烹饪愛好者
審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劃|徐來
責編丨丁崝
往期
精選
最近!身上突然不明原因癢一下、又紅又腫,趕緊打開這篇!(不是蚊子)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做出最美味的魚香肉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