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汽車試生產,價格屠夫要來了!,歡迎閱讀。
最近,小米汽車的好消息一件接着一件。此前在承接寶沃生產資質無望後,外界對小米汽車能否順利量產,提出了質疑。
不過,路透社報道稱:發改委已經批準了小米汽車的生產申請,只需再拿到工信部的相關許可證,即可完成上市前的手續準備工作。也有媒體向接近發改委的人士求證,對方對手續獲批一事并未否認。
另一邊,有消息稱:小米汽車目前正在進行試生產,每周大約可生產 50 輛樣車。而試生產,是新車量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首款新車 2024 年春季上市的規劃來看,小米汽車的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再加上前段時間,雷軍親自 " 監工 " 在新疆路試,種種迹象表明,小米汽車确實離我們不遠了。新車的表現如何,未來又将給汽車行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小米首款如何破局?
從如今汽車市場的内卷程度來看,沒有點硬實力,跨界 +" 遲到 " 的小米汽車很難掀起太大浪花。
車型定位上,小米的首款車型,更是直接瞄準了競争最激烈的市場。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小米首款新車采用了轎跑式車身,定位為中型或者中大型轎跑。
外觀涵蓋了隐藏式門把手、溜背車尾和無框車窗等流行的設計元素。車頂還帶有激光雷達,預計未來将提供高階的智駕輔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時間投資合夥人胡峥楠曝光:用一台表顯續航剩餘 152 公裡的電車,帶着三個壯漢,在 37 度的環境下,回到了 85 公裡外的目的地,此時剩餘表顯續航還有 90 公裡。
* 圖片來源胡峥楠社交平台
因為坐标同樣為新疆,因此大家猜測胡峥楠駕駛的正是小米汽車。
盡管沒有提及具體行駛速度,但我們可以發現:在高溫條件下,小米汽車的續航還是比較 " 真 " 的,似乎解決了虛标問題。同時,老狐大致估算了一下,新車的百公裡能耗僅為 8.8 度電。
作為參考,比亞迪海豹的百公裡能耗在 13 度電左右,小米汽車在續航方面,或許會帶來些驚喜。當然,這些都是我們根據現有信息的猜測,準确參數還是需要未來的實際表現證明。
而市場大環境上,小米首款新車的競争對手們,每一位都是狠角色。匯集了特斯拉 Model 3、比亞迪海豹、蔚來 ET5 等等,大家在設計、科技和續航方面的表現,均十分出色。
目前看,小米汽車所透露的也只是主流產品水準,作為後來者和門外漢,想要實現破局,價格或許是小米汽車恰當的突破口。
攪局智能汽車憑什麼?
作為智能手機市場的攪局者,價格戰和體系力,确實是小米所擅長的。
更直白些,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一輛性能出色的新車,也正是大家對于小米汽車的期待。
這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多年積累了大批 " 米粉 ",但日積月累的品牌形象,注定小米汽車很難進入到利潤更高的豪華市場。
也有媒體爆料:據說雷軍已經說服董事會,小米汽車的硬體整體利潤率不會超過 1 %,後期靠軟體和生态體系掙錢。這又透露了更多的信号:小米汽車或将改變傳統盈利方式。
類似構想,在特斯拉的帶動下,奔馳、寶馬等均已開始嘗試,包括座椅加熱訂閱年付費等,但收獲的反饋并不好。
主要落差在于,此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家的消費與使用習慣,畢竟除了維修和保養,汽車基本屬于一次性消費,訂閱付費就像是旅遊景點,除了購買門票之外,我們還需要購買熱門項目的單獨體驗費。
當然,老狐并不是否認小米汽車的運營方式,想讓消費者快速接受,新車最終的實際售價有多大驚喜," 毛坯房 " 的基本功能與性能才是關鍵。
老實說,如果真的是計劃通過軟體和生态實現盈利,小米反而非常睿智,甚至領先一步。
價格戰只是開始
自年初價格戰以來," 高性價比 " 幾乎成為了所有主流車型的強項,高頻率的限時促銷更成為了常規操作。最近 2 個月,至少有 13 家車企宣布降價,合資車企的親民度更是前所未有。
銷量是一切動因,國内市場已經由增量轉為存量,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底,國内汽車生產線年產量可達 4300 萬輛,但利用率僅為 54.5%,低于 2017 年峰值的 66.6%,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銷量高的品牌就那麼幾家,表現差的想要活下去,也只能想辦法提升市占率,實現產業鏈的資金循環。
此外,再加上技術的壁壘逐漸齊平,品牌之間的溢價能力正在重新洗牌,價格戰也是無奈之舉。
即便如此,前段時間在回應 300 萬輛的年銷目标時,王傳福表示:在中國汽車市場 10 到 20 萬元的價格帶内,比亞迪有產品定價權,我們也希望能夠平穩一點,不要搞得大家都很難受,别人沒活路。
潛台詞是:比亞迪已經手下留情了,在定價上還保留有空間,如果價格戰更新,也有能力應對。
這也是傳統車企的體系力優勢,針對整車價格戰來說,小米汽車确實不具備優勢。而且把軟硬體拆開對待,也是作為科技公司,小米對于汽車行業的不同理解。
老狐覺得:我們可以大膽地想象一下,小米汽車未來大概有兩種可能。一是新車的售價足夠有驚喜感,訂閱方式獲得認可,銷量增長,最終改變全行業的汽車銷售模式。
大家集體轉向毛坯 + 後續精裝更新的運營方式,憑借軟體優勢,小米洗牌汽車行業順帶建立自身壁壘。當然,中間的過程會很漫長。
二是訂閱模式不被認可,最終軟硬體合體繼續卷價格,一旦銷量取得進步,對手同樣會大規模跟進。
無論哪一種,對于消費者來說都算是好消息,汽車行業遭遇百年變革,如何洗牌與轉型已成為行業問題,優勝劣汰之下,我們也會買的更加物有所值。
所以 20 萬的 Model 3 或早或晚,屆時也會有更出圈的比亞迪、極氪等國產新能源,卷就完了。
參考資料:
路透社、界面
編輯: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