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車企們都在卷的0重力座椅,早就被發明者抛棄了。。。,歡迎閱讀。
家人們誰懂啊,這段時間,脖子哥都快被 0 重力廣告洗腦了?
0 重力智能床、 0 重力按摩椅,汽車裡的 0 重力座椅、 0 重力座艙,塞滿了路邊廣告牌、電梯廣告、視頻廣告。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又是什麼廠商點出了黑科技。
結果一研究才發現, 0 重力的概念壓根就不是個新鮮活,甚至至今還有不少的争議。
0 重力的概念最早來自 NASA 。
請你仔細回想一下,航空紀錄片、 NASA 宇航員高清照或者是太空科幻片裡,真空環境下的航天員們的姿勢。
這些理論上全世界最放松的人,都是以一種詭異的姿勢蜷在那。
你以為這是宇航員們在凹造型拍照呢?
當時的 NASA 的研究員們也納悶這事兒,而早期的航天技術不夠發達時,出于安全考慮,宇航員們幾乎都是被綁在椅子上的。
所以為了讓宇航員們能輕松點上天,美國在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後,就展開了針對宇航員的人體工學研究。
他們組織一批批宇航員,在太空 0 重力條件下拍寫真。
結果發現大家在 0 重力環境下,也就是理論上人體最身體放松的時候,姿勢都出奇地一致:
手臂舉起,肩膀向外微微展開,膝蓋彎曲,髋部進一步彎曲,就連腳底也都彎着。
于是, NASA 的工程師們開心地把這個 " 人類規範姿勢 " 取了個名字,叫做中性人體姿勢( neutral body posture , NBP )。
後面一段時間,宇航員們的座椅等設備設計,都參考了 NBP 的數據。
到了 1993 年,他們在 STS-57 航天飛機任務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了這些問題。
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自己之前有點 naive 了。
在用了更好的設備研究更多宇航員之後, NASA 才發現人類壓根就沒有特定的零重力姿勢。
人與人之間,可能因為性别、體重、身材、生活習慣等等原因,出現各種 NBP 。
所以在後面 NASA 新修的标準裡,直接就去掉了 NBP 相關要求。
但根據這些姿勢的某些共通點,後續 NASA 的太空艙設計時還是保留了一些 NBP 姿勢下的習慣。
比如座椅盡量設計成,把人體拗成上半身與大腿之間呈 128 °( ± 7 ° ),大腿與小腿之間呈 133 °( ± 8 ° )的姿勢等等。
雖說, NASA 自家都覺得 NBP 不夠嚴謹,談不上什麼科學标準。
但可能是因為 NASA 赫赫威名,這個過時标準還是流傳開了。
不僅如此,很多人更是簡單粗暴地理解成了,實現自我 NBP 就是人體舒适極限。
這麼一來,按摩椅行業們,就像是如獲至寶。
他們按照這些标準打造了一批 0 重力按摩椅啥的。
你要說有沒有效咱不知道,但舒服确實都挺舒服的。
也就是因為這樣,更多的行業,都紛紛從 NBP 裡汲取靈感,其中就有汽車業。
2005 年的時候,日產工程師們發現,一個人的坐姿好像會影響到開車累不累。
于是他們就從 NBP 開始下手研究,想通過汽車座椅姿勢的調整改善駕車、乘車疲勞。
經過了一系列研究,他們最終創造出了 " 0 重力座椅 " ,裡面有 14 個壓力點幫助駕駛者保持接近 NBP 的狀态。
在這樣的姿勢下,座椅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從而盡可能多地分攤肌肉壓力,使人不容易疲勞。
2013 年的時候,搭載 0 重力座椅的天籁上市, 0 重力這個概念正式進軍汽車界。
但在 10 年前,大家買車時腦子裡想的還是,我是買車,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三大件才是最重要的,座椅有就行了。
所以就連日產自己都不咋吹 0 重力座椅。
恰恰是在同一年,李斌成功說服雷軍承諾,當李斌扣動扳機時,自己會在第一時間投資。
此時距離蔚來成立還有 1 年時間, 0 重力座椅命運的齒輪也就此開始轉動。。。
蔚來在 2017 年發布了 ES8 ,把日產的 0 重力座椅做了點更新( 拿掉手套箱,給副駕駛座椅加裝了腿托、腳托和導軌 ),取了個新名字 " 女王副駕 " 。
就這麼簡單的改動,結果惹得車企們開始了汽車座椅内卷時代。
幾年下來,理想 L7 的 " 皇後座椅 " 、飛凡 F7 的 " 巴赫座艙 " ,再到問界 M8 、極氪 X 、智己 LS7 、深藍 S7 上的 " 零重力座椅 " 。。。
名字一個比一個花,可功能設計甚至外觀都是你我大差不差。
脖子哥研究了半天,發現大家的 0 重力座椅間最大差别,可能也就一鍵休息的角度差個幾度。
咱先撇開套娃的事不談,就連 0 重力座椅的科學性和安全性,都得打上個大大的問号。
首先是 NASA 自己都放棄了 NBP 的統一标準,所以 0 重力姿勢本質上就是個寬泛的角度罷了。
最多再算上填充物舒不舒服的主觀感受,實在沒什麼科學性可言。
可問題是,車企們紛紛把 0 重力座椅當成重要賣點來宣傳,再加上用戶們的推崇。
大家舒服是舒服了,但會不會出現一個不小心,這些舒服就都成了安全隐患?
在脖子哥看來,目前很難說 0 重力座椅是足夠安全的。
最直接的一點就是,現有的汽車乘客保護系統範圍,是根據傳統乘坐姿勢來設計的。
車上的各種安全氣囊都很難覆蓋到 0 重力坐姿下的乘客。
大家也都看得到,現有的乘用車碰撞測試中,假人們也都是老老實實坐板正,壓根就不會考慮零重力座椅半躺的情況。
既沒有相應的安全保護設計,也沒有針對性的安全測試,你覺得能有統一的安全标準嗎?
除了這些問題外,還有個肉眼可見的隐患。
有些車企雖然打出了 0 重力座椅的噱頭,但他們就連安全帶,依然還按照老習慣設計在 B 、 C 柱上。
當你進入零重力模式,也就是半躺的狀态時,安全帶和身體間的空隙寬闊得夠做仰卧起坐。
系成這樣,三點式安全帶一朝回到解放前,秒變兩點式,防護性能大打折扣。
這還沒完,零重力座椅往往需要前後排座椅一起聯動調整。
比如你把前排座椅調整到零重力模式,後排座椅就會自動收起來,給向後移動的前排座椅騰空間。
一些車企連這個模式下的防夾功能都沒考慮到,當你副座 " 女王 " 一鍵進入 0 重力模式後,後排直接被夾得痛不欲生。
所以你就看到,甚至有些公司已經搞出新型座椅方案了。
對于這些問題,車企們其實是門清,一些負責任的品牌也在盡力彌補。
像是把安全帶錨點挪到座椅靠背上、加入防夾檢測功能,但更多的隐患依舊存在。
而且很多車企還是會在用戶手冊裡加上各種免責聲明。
你就說座椅靠背請勿過于向後傾斜,那車企們鼓吹的 0 重力姿勢算不算過于向後傾斜呢?
這些問題,不出事都好說,但真出事了,可就有的扯皮了。
所以吧, 0 重力座椅這玩意兒不新鮮,也沒那麼科學。
車企們這麼賣力去玩弄這個概念,一來是玩這個概念的成本真不高,不就設計個電調座椅的程式加套滑軌的事兒麼。
二來大部分車企也就是在越來越内卷的市場競争中,努力避免陷入人有我無的窘境。
三來無非就是眼紅了這幾年 " 場景化造車 " 的新勢力們的銷量,也想 " 貼近 " 消費者,傳遞傳遞自己 " 以用戶為本 " 的理念。
說白了,營銷、營銷,還是 tm 的營銷。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作為消費者的大家,把 0 重力座椅當成個錦上添花的小玩意兒那倒是真不錯。
但你要是衝着這個功能去,就想開車、坐車的時候爽爽,脖子哥還是奉勸你,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