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排的不是水,搶的不是鹽,歡迎閱讀。
來自:視覺中國
一、核廢水點燃沸騰了憤怒與恐慌的心海
鹽是海水曬的,包裝上寫着海鹽,海水受到污染了,以後吃的是核污染鹽?!
8 月 24 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廢水排海,全球媒體直播報道。
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一時間,憤怒與恐慌的情緒蔓延 ...... 想必你的朋友圈、親友群裡的唾沫快要湧出螢幕。
" 核污染 " 三個字,在民眾的認知中,是毀滅與死亡的代名詞,在腦海浮現的畫面,是廣島和長崎,是鬼城切爾諾貝利。
日本竟然将核污染廢水排向大海了!會對全球環境造成危害吧!政府暫停日本的水產品了,說明食品是會受到污染的。
于是,搶鹽事件發生了。
我媽說,家裡鹽還多,這次我沒買。
我說,跟鹽沒關系,不用囤。
我媽說,央視都報了,海關總署都暫停進口了,還沒關系!
我:您說得對。
日本核廢水排海,借用 TK 教主的話來說,首先是政治問題,其次是科學問題,最後才是民生問題。
搶購食用鹽是消費行為,作為營銷出身的產品人,解析一下消費決策背後的心理邏輯,明白了為什麼,才能知曉以後遇到類似的事件該做什麼,怎麼做。
二、搶的不是鹽,是被擊穿的生存需求與安全需求的心理
衝動搶鹽,在本質上,與鴻星爾克破產式豪捐,點燃愛國情緒,從而引起的衝動消費沒有區别,完全符合衝動消費決策背後的心理邏輯。
區别在于,搶鹽是一種群體恐慌情緒下的消費決策,怕失去,失去健康的身體,鴻星爾克的買買買,買的是一種歸屬感。
用馬斯洛心理學模型來做闡釋,核污水擊穿了最底層的生存與安全的心理需求,生存需要進食,食物會受到污染,環境變得不安全、食品變得不安全。
全球媒體的傳播,暫停進口措施的發布,是對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脅的有力證明。
一個 " 搶 " 字,代表的是一種群體性恐慌,群體性恐慌通常會伴随 " 羊群效應 "," 羊群效應 " 是一種從眾心理,在馬斯洛心理學模型中對應着歸屬感。
" 搶鹽 " 這一消費行為,在過往已發生過多次,主要的消費群體不再贅述。微博 CEO 在轉發 TK 教主的微博時評論說:還是有很大進步,這次就沒人搶鹽了。一轉眼," 搶鹽 " 就上了微博熱搜。
作為營銷人或者產品人,我們可以借勢做點什麼嗎?
羅永浩昨晚在交個朋友直播間說,只要 9 塊 8,11 袋精制食用鹽快遞到家。
中國鹽業集團趕緊出了一個關于保障食鹽市場供應的聲明,讓民眾不要恐慌,順便科普了下中國食鹽的分類和安全檢測體系,算是回應了科學問題和民生問題。
三、營銷與產品,永遠是讓人相信美好的事情發生
在企業的經營中,品牌營銷部門決定說什麼,怎麼說,產品部門決定做什麼,怎麼做,兩者是一家企業的展現給消費者的一體兩面,兩者都會運用到群體心理學。
下一次類似的事件,企業可以做點什麼嗎?企業是商業行為的主體。商業的本質,是滿足需求而進行的價值交換。
類似令人恐慌的事件不會常有,人們不想遇到,更不想求。
重要的是,對于企業而言,民生問題容不得有任何異見。
本次由核污水引發的恐慌性搶鹽事件,是一種信息差和人民科學意識參差不齊的表現,不同的個體有着不同的解讀,但作為企業,品牌營銷傳達的永遠是代表美好的那一面。
至于產品,產品是為了讓用戶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家猜猜,電商平台什麼時候上架防輻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