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城汽車注資半導體公司成立,正與多家車企洽談訂單合作,歡迎閱讀。
12 月 26 日,在長城汽車的見證下,其注資的南京紫荊半導體有限公司與南京江北新區籤署了落地協定。
紫荊半導體是長城汽車培育的一家專注 RISC-V 車規級芯片設計開發的公司。這家芯片的成立,源自于中國汽車企業曾經遇到的一場芯片危機,長城汽車同樣受到了這場危機的影響。
2021 年,長城汽車遭遇了嚴重的缺芯問題,MCU 等領網域芯片面臨供貨不足問題。受此影響,長城汽車在 2021-2022 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現象。
2022 年 10 月,被芯片問題困擾的長城汽車決定自研芯片,要實現 MCU、驅動、電源及通訊幾類產品的自主研發。由此,紫荊芯片團隊被孵化。
歷時 9 個月,該團隊與合作方共同完成了紫荊 M100 的產品定義、設計、驗證、制造與應用測試。2024 年 9 月,紫荊 M100 芯片在⻋輛⼤燈控制器上成功運⾏。
2024 年 12 月,南京紫荊半導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這家半導體公司由長城汽車旗下的天津長城投資有限公司、原長城汽車 EE 架構總工程師曹常鋒、南京蘇冀鑫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及捷飛科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注資成立。由曹常鋒出任紫荊半導體董事長。
曹常鋒近日接受了 36 氪的專訪。
他向 36 氪介紹,紫荊半導體共規劃了三類產品:MCU、AFE 以針對中央區網域控制器的 SoC 芯片。目前,紫荊 M100 芯片已投入使用,後續其他產品也将陸續啟動研發。
關于紫荊半導體的首款產品紫荊 M100,曹常鋒表示," 已經有三家車企主要要求采用我們的產品 "。RISC-V 開源架構帶來的高性能與低成本,以及紫荊半導體在安全标準、及未來功能應用上的前瞻眼光,為紫荊 M100 獲得了市場認可。
作為一款 MCU 車輛控制芯片,紫荊 M100 的整體研發投入在 8000 萬以上。目前,這款芯片處于上量階段,紫荊半導體的銷量目标是 5 年實現 250 萬輛的上車量。
如今,供應鏈國產化成為新能源汽車的行業共識,芯片、懸架、轉向等領網域的國產廠商都在向國產替代邁步。
曹常鋒向 36 氪表示,做純粹的國產平替產品,基本只剩下價格戰一條路,這樣的競争不是良性的。紫荊半導體的戰略定位不是走平替路線,而是希望做技術差異方面的創新。
随着紫荊半導體芯片業務的擴大,不止于長城汽車,整個汽車行業将迎來車控芯片的國產化時代。
以下是紫荊半導體董事長曹常鋒與 36 氪對話,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經改編:
36 氪:目前,智能駕駛和座艙的芯片是行業中的熱點,紫荊半導體着眼哪個細分市場?這個細分市場有多大容量?
曹常鋒:目前,做智駕和座艙芯片的國產廠商有十幾家以上,這個數量甚至超過了主機廠的數量。在目前看來,智駕與智艙的滲透率在 2027 年應該能達到 70% 以上,但因為布局的廠家太多,并且迭代速率和投入都比較大,所以紫荊半導體就沒有在這一塊進行發力。
我們一共規劃了三類產品,第一顆便是 MCU 類芯片,第二顆做的是與 MCU 配套的 AFE 類芯片,第三顆我們會做中央區網域控制器一類的 SoC 芯片。整個市場體量是比較大的。
以 MCU 芯片為例,就長城汽車而言,包含車燈控制、尾門控制等功能,每輛長城汽車使用的數量高達 17 顆,所以整體數量是比較大的。
36 氪:現在車企都在追求這個降本,供應鏈的方向也是走向智能化、走向普及。紫荊半導體在產品設計端,有沒有針對性的考慮?
曹常鋒:這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
作 M100 的時候,我們從三個方面考慮了這個問題。第一是技術層面的降本,我們的 MCU 芯片内置了一個 HSM 模塊,這個 HSM 模塊便支持 SM234 的國家加密标準,這樣就可以節省掉一個 HSM 芯片,成本便可以降下來。
第二個技術降本的動作是整個芯片的設計,我們采用的是 RISC-V 的開源設計,本身就具有性能高、成本低的優勢,與同類型產品比較,我們的成本低 20-30% 以上。
第三點,我們引入了一些新的技術特性。比如我們下一代的控制器,便要求能夠支持 21434 網絡安全标準。很多歐洲、日本廠商的產品還不支持這套标準,但我們的產品已經支持。這是我們很提前的技術規劃,產品競争力也就比較充足了。
另外可以提的是一個 ESD 設計。ESD 設計有兩大指标,一是 HBM 充放電模型,我們可以達到 8000V,目前國外產品只能達到 4000V。二是充放電的器件模型 CDM,我們的 CDM 設計達到 2000V,國外同類產品只有 750V。
這兩個設計,可以滿足車輛在越野、幹燥冬日這些對靜電要求比較高的場景下的使用。
36 氪:國外也有廠商在布局 RISC-V 架構的芯片產品,紫荊半導體競争力如何體現?
曹常鋒:從 RISC-V 來講,國内和國際上大家投入比較多的是工業類、消費類產品。去年中國的出貨量大概是 50 億顆,主要都是消費類產品。車規級的,據我所知,包括東風、包括紫荊半導體,就是 3、4 家的規模。國外的就恩智浦、高通在布局。在這個範圍内,我們算是比較領先的。
36 氪:國内車廠缺芯的情況如何?
曹常鋒:2021 年時,全行業都遭遇了芯片危機,從那時候開始,大家便開始謀劃,如何緩解汽車芯片短缺問題。但是在 2023 年下半年的時候,芯片短缺情況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國外芯片基本上變成一個薄利多銷的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是痛定思痛。因為缺芯,今天确實沒有這個問題,但長遠來看,是不是還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呢?雖然現在不缺芯,但芯片國產化是為了應對國際局勢不确定性,保證產業鏈安全,推進中國向汽車強國邁進。
36 氪:M100 芯片從啟動到落地耗時兩三年,就這一款芯片而言,整體投入大概多少?
曹常鋒:我們是聯合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以及其他合作方一起做的,我們粗略估算過,所有三方投入全部加在一起,基本上是近億元的投入,芯片研發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36 氪:M100 芯片的銷量目标是未來五年在 250 萬輛車上搭載,為何會定下這樣一個數字?
曹常鋒:這是我們是按照目前公司的規劃用量,和我們實際可以達到的情況做的規劃。我們的芯片目前在逐步上量,我們預計未來可以實現 70% 程度的替換。綜合研發、產能、市場容量等多方面因素考慮等等,我們綜合預估量大概是 5 年 250 萬輛的水平。
36 氪:但紫荊半導體的定位是輻射全行業,向長城以外的車企銷售芯片,你們有何優勢?
曹常鋒:我們在設計紫荊半導體時,就在架構層面做了一個設計,方便其他車廠采用。
從實際的溝通情況來講,整個行業對我們芯片的熱情度是非常高的,因為我們的芯片是全國產化,包含 CPU 的核都是我們國内自主來做,這對于整個國家的利益是非常大的。
我們目前做的準備工作,包含對主機廠做一個普及性的認知,就是大家非常關注的 RISC-V 和 ARM 的架構,它的區别在哪裡?我們也做了詳細的分析,而且跟各個主機廠做了交流,從整體的設計來看,主要的區别是在芯片層面,它的架構不一樣,但是這塊我們已經把它屏蔽掉了。
另外,我們也做了開源的 IDE 設計,這個 IDE 產品目前已經穩定了,可以提供一套免費的開源版本,使用起來也沒有問題。從調測和調試情況來講,它基本上是和 ARM 一致的。
所以我們舉了一個可能不是特别恰當的例子。像我們用 Office 和 WPS 的區别,只有簡單的一個适應就可以了,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别,所以這也是各個市場非常接受的一個原因。
36 氪:那麼 M200、M300 以及 S300 的進度目前是怎樣的?後續項目的資金需求如何?
曹常鋒:M200 目前已經在在預演過程中,預計 25 年上半年會啟動研發,M300 預計下半年也會開始。關于 S300 這款 SoC 芯片,我們跟長城汽車正在定義這款產品,目前還沒有更清晰的時間線。
資金需求的話,投資方對我們的支持力度比較大,25 年也會繼續有大筆資金進來,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們的開發需求。另外,通過 M100 的銷售,我們也可以實現盈虧平衡。資金來說,不用擔心。
36 氪:汽車行業目前有一個小共識,就是國產替代逐漸變成了具有性價比的平替角色。紫荊半導體認可這個定位嗎?
曹常鋒:我們做的 MCU、AFE 和 SOC 的產品,其實都是在技術上有很多創新的,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平替產品。不僅有未來功能特性的規劃,還能滿足一些特定需求。我們未來的 SoC 產品,也是全新打造的,跟市面上現有產品完全不同的。
做純粹的平替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廠商不缺這樣的產品,供應商就只能去殺價格,這樣的競争不是良性的。我們希望去做技術差異方面的創新,不走平替道路,要走技術創新力的路線,這是我們的戰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