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苗兆光:練好11種基本功,管理者終身受益,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作者苗兆光
作者 | 苗兆光,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副總裁,首席組織變革專家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管理者應該向傳統習武者學習,重視基本功的練習。那麼,管理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功?簡單來講,可以概括為" 三項品質,四種思維,三大素養和基礎能力,一個方法 "。
曾與巴奴毛肚火鍋創始人杜中兵聊天,杜總談起早年習武經歷,前三年師父沒教一招一式,淨教一些枯燥無味的基本動作,諸如馬步、弓步、推掌、架拳之類的動作,同期的師兄弟們很長一段時間不得其理,直到一次偶然機會,和另一群習武之人交了手,才體會到這些基本功的厲害之處:招式都由基本動作演變而來,基本功扎實,一招一式皆有殺力;基本功不扎實,再精妙的套路也是花拳繡腿。
管理者應該向傳統習武者學習,重視基本功的練習。管理領網域近年有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各種 " 大詞 "(" 大放厥詞 " 之詞、模糊不清的新概念、大而化之的詞匯、一些絕對而武斷的論斷等)滿天飛。很多管理者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些 " 大詞 " 上,然後花更多的時間在企業裡實驗,交了不少學費,卻收效甚微。殊不知,這些 " 大詞 " 絕大部分是給常識套上了 " 馬甲 ",抑或是管理基本知識的改頭換面,更有甚者僅僅是 " 大詞發明者 " 的一種營銷。缺少基本功的管理者,往往被這些所幹擾,浪費時間、精力不說,靠這些 " 大詞 " 堆積起來的企業管理大廈,根本創造不出企業的競争能力。一如那些滿嘴 " 接、化、發 " 的太極大師,遇到受到正規訓練的搏擊對手,立馬被 KO。
我們看到太多的例子,一些企業在吸收外部最優實踐時,很快就能得心應手;而另一些企業卻總是不得其法,從而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兩類企業的區别就在于是否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基本功扎實的管理者隊伍。
那麼,管理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功?簡單來講,可以概括為 " 三項品質,四種思維,三大素養和基礎能力,一個方法 "。
管理者必備的三項品質
任何一種職業,都對從業者有特定的品行要求,離開了這些品行,要麼在職業上走不遠,要麼會走火入魔、害人害己。管理這一行也不例外,至少有以下三種品質,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
( 一 ) 誠實正直
" 在管理者所有素質中,其他素質都可以通過後天訓練獲得,只有誠實正直例外。" 這句話是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這句話更直白的意思是,誠實正直是管理者的門檻素質,不誠實、不正直的人不能成為管理者,企業在任何時候發現自己的某位管理人員有不誠實的行為,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将其清除出管理隊伍。
這項素質太過重要,以至于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管理者必須以事實為基礎,工作中出現了什麼差錯,客戶進行了什麼投訴,競争對手采取了什麼行動,這些都是事實,管理者必須針對這些發生的事實,采取相應的行動。不誠實的管理者會根據對自己有利與否扭曲反映這些事實的信息,幹擾更高決策者對事實真相的了解,直到不可收拾;不正直的管理者則是不基于事實,而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出決定,讓企業成為其獲得私利的工具。應當說,不誠實、不正直的管理者,是企業最大的敵人,其危害性高于最陰狠的競争對手。
在 " 成王敗寇 " 的落後文化場裡,這項品質最容易被忽視,或者被 " 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 "。曾經不止一次、不止聽一個老板在評價自己的幹部時,說 " 某某敢忽悠,肯定能成事 "。每每聽到這句話,都替這些老板捏把汗,這樣的用人理念,不知道給企業挖了多少坑,這些坑暴雷時,不知道企業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 二 ) 責任心
管理者必須有責任心,這是由 " 管理 " 這項工作的性質決定的。
首先,企業的生存環境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企業的業務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随時做出調整,每次調整都需要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能力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而能力的調整需要時間。因此,在大多數時候,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能力上都是不稱職的,但只要管理者有責任心,他就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企業需要的能力。沒有責任心的人是很難随時根據企業的變化進行學習的。我們經常看到,起點差不多的員工,若幹年後,有人能随着企業的成長不斷學習、持續提升,有人則進步緩慢、漸漸落伍,這背後的差别,就在于有沒有責任心。
其次,面對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管理者需要做大量的決策,每項決策都可能犯錯,也有可能決策時的選擇是對的,但随着環境的變化,早前的決策就不再合适了。這要求管理者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決策的對錯上,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環境的變化上,通過後續的行動讓前期的決策變得正确。支持管理者這樣做的,只有責任心。
最後,管理者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協調當下和長期的要求,企業不關注長期就走不遠,不關注當下就活不下去。但二者很難平衡,在一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家庭裡,很難要求家長送孩子去讀書;但一旦溫飽問題解決,如果家長仍然要求孩子幹農活而不是接受教育,那麼這個家庭就很難改變低收入的命運。很多時候,短期的結果和長期的價值是互為代價的,管理者必須讓這種代價盡可能小,代價不可避免時,應該用後續的動作來彌補。如果管理者沒有責任心,這一任務就很難承擔。
( 三 ) 謙遜
管理者必須終其職業生涯,保持謙遜。
管理者首要使命是帶領企業創造高績效,這要求企業向領先者學習、向強者學習、向先進的文明學習。只有在廣泛吸收管理領網域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管理者必須明白,傲慢是創造高績效的大敵。相當多的管理者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哪怕是從未經過驗證的想法,也要千方百計證明是對的,這種做法除了顯示自己的自大,對創造高績效毫無幫助。
在管理者所有必備品質中,謙遜這一品質最容易丢失。在企業弱小的時候,或者在管理者職業生涯的早期,謙遜的品質很容易建立,但随着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管理者經驗的積累,自大的情緒就會增加。這種自大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熱衷于和别人分享成功的經驗,并且漸漸把自己的想象當經驗來分享;
熱衷于證明自己的正确,對外部的成功經驗不屑一顧,用自己的認知結構解釋别人的成功經驗,并用來證明自己的正确;
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對付新生事物,聽不進不同意見;
……
事實上,一旦管理者失去謙遜,他主管的業務、領導的企業就必然開始走下坡路。
管理者必備的四種思維
( 一 ) 貢獻思維
管理者在企業中需要應對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各種看起來衝突的問題。如果管理者不能用正确的思維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就會經常陷入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之中。處理復雜關系、復雜問題唯一有效的思維方式是從貢獻出發。
管理者需要時刻清楚,企業最重要的成果領網域在哪裡,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圍繞這些成果領網域能作出什麼樣的貢獻,然後把自己和團隊的精力配置在作出這些貢獻上。很多低效的管理人員經常被上級批評 " 拎不清 ",什麼叫 " 拎不清 "?就是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工作沒有主次,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浪費在不產生績效、對公司最終成果不作貢獻的工作上,看似忙忙碌碌,其實是白忙活。管理者自己通常不需要幹具體活兒,而是告訴下屬該幹什麼活兒,離開了貢獻思維,只能把團隊帶入無效的境地。
在處理内外部關系問題上,管理者也需要秉持貢獻思維。當人際關系陷入僵局時,很多管理者會誤認為自己 " 太正直容易得罪人、處世不夠圓滑世故 " 等,這些都不是人際關系的本質。無論是客戶、供應商、合作夥伴,還是老板、上級、下級、同級,只要牢牢圍繞貢獻這一主題,為對方創造成果作貢獻,就不用擔心人際關系技巧的不足。只要能夠長期持久地相互作貢獻,就一定能建立起長期持久的人際關系。也只有建立在貢獻上,人際關系才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
( 二 ) 成長型思維
做企業一如人生,每天都在經歷以前沒有經歷的事情,需要不斷打破成長的天花板,打破舊有的結構,在更高的層次和格局做事。
很多管理者企圖建立一套一勞永逸的成功标準,找到一套一勞永逸的成功方法,殊不知這種成功标準和方法都是不存在的,這種企圖本身會把企業引向過時和守舊。管理者必須以 " 企業正在從事的活動都會過時 " 為假設,為企業各種活動尋找更優解。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資源禀賦和起點,企業的起點可能很低,與那些天賦異禀,又獲得從天而降的好運氣的企業相比,離成功實在太遠。管理者必須接受這種現實,以成長即成功為出發點,不斷尋找成長的空間,相信在連續成長的累積下,任何領先優勢都稱不上優勢,任何劣勢都不叫劣勢。
( 三 ) 反思思維
打破成長天花板絕非易事。大多數時候管理者只能在既有的認知下做事,不打破認知結構,很難獲得實質意義的成長,打破認知的最好方式是自我反思。
在很多優秀的企業裡,都有自我反思的文化,例如聯想的復盤、華為的自我批判、豐田的反省,等等,雖然提法不同,但内涵都是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打破既有的認知,獲得實質性成長。
反思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當一件事結束之後,分析其中的成敗得失,總結成功的經驗,以求復制這些經驗,尋求更大的成功;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求今後 " 不二過 "。
第二層面是反思 " 反思的方法 ",對過去的事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的能力更需要提高,反思的方法改善,是更高層面的反思。
( 四 ) 同理心思維
管理者與專家的不同之處在于,管理者做事不是靠親力親為,而是要領導一個團隊,為團隊确定有價值的目标,幫助團隊的成員提高和成長,最終提升整個團隊的能力,并動員團隊成員為總體目标全力以赴。
要實現這一目标,管理者必須了解團隊人員的需求、動機和困難,像營銷人員了解顧客一樣了解自己的團隊成員。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具有同理心,管理人員不能高高在上,要把下屬看成和自己一樣有豐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有位人力資源管理者在處理和離職員工的勞動糾紛時,一度陷入可能會兩敗俱傷的僵局,我勸這位管理者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那位員工,你會怎麼辦?當你在心裡能夠說服自己時,你才能說服别人。最終,這位管理者調整了做法,獲得了雙方均可接受的結果。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管理其實很簡單,人之為人,你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管理者必備的三大素養和基礎能力
( 一 ) 窮究事理的素養
在引入管理活動時,很多企業家總擔心管理和業務做成兩張皮,管理活動不僅不能促進業務,反而幹擾了業務。這種擔心很普遍。
管理不應該是對業務的幹擾,而應該是業務活動的一部分,是和業務相輔相成的、互成一體的。管理不應該是業務規律之外的力量,而應該内生于業務規律,促進企業的業務環節、業務活動符合業務規律,并在資源配置、機制設定上保證業務活動到位,達到預期效果。
管理不良,大多是因為管理活動與管理面對的事物内在事理不一致。管理必須從事理出發,管理者在設計管理體系、制訂管理政策、從事管理活動時,必須首先弄清所要針對事項的内在事理邏輯。
比如,制訂激勵政策之前,管理者必須弄清楚員工真正關心的是什麼,只有将激勵措施建立在員工關心的問題上,按照員工的需求組合,設計激勵組合,激勵才能有效。
再比如,在管理產品開發時,最重要的是弄清技術、需求、產品的關系,充分理解需求的模糊性、技術的不确定性,以及相互影響的邊界,產生產品策略、規劃以及過程管理,否則難免會擰巴。
( 二 ) 分層、分類、分步的素養
管理要想有效,必須針對不同的業務、不同性質的業務活動、不同類型的團隊、不同類型的組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事實上,很多企業管理之所以無效,就在于把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事務混為一談,對不同類型的業務、團隊、組織、活動采用了類似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必須根據事物内在的事理邏輯,對管理對象做分層、分類、分步,針對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不同步驟,分别管理及維持内在的整體性。
在《華為基本法》中,就對分層、分類控制原則進行了探讨。
分層原則。管理控制必須分層實施,越級和越權控制将破壞管理控制賴以建立的責任基礎。
分類控制原則。針對部門和任務的性質,實行分類控制。對高、中層經營管理部門實行目标責任制的考績控制;對基層作業部門實行計量責任制的定額控制;對職能和行政管理部門實行任務責任制的考事控制。
( 三 ) 管理閉環的素養
管理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形成閉環:提出一項要求,必須跟蹤這項要求的實施過程,直到這項要求轉化為團隊成員的行為,如果不能,要弄清是要求不合理,還是落實要求的措施有問題,直到要求達到;提出一個目标,要緊盯目标的落實,策略、計劃、資源配置,直到目标達成。諸如此類,形成閉環。
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卻被許多管理者忽視。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發出一個又一個要求,但從來不知道這些要求在企業中被執行得如何;提出一個又一個目标,大多數都無疾而終;制訂一個又一個政策,卻很少知道這些政策的執行效果到底如何;設計一個又一個流程,卻很少評估這些流程運行效果到底如何……
管理不閉環,與沒有管理等同。
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個方法
無論管理思維、管理素養還是能力,都要承載于一種方法,管理者以方法為手段,提升企業績效同時,逐步錘煉自己的思維,提升素養和能力。迄今為止,最有效、最實用、最能體現管理思維和素養方法的,就是戴明環,即PDCA循環(見圖 1)。
任何一項管理活動,都要經過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四個環節,每一個循環結束,都要總結成敗得失,在吸取前面經驗教訓的情況下,開始新的循環,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提升。
PDCA循環是任何一本嚴肅的管理學教科書都會講解的方法,也是在管理中最應該被推廣的方法。每一項管理活動都應該遵循這樣一個循環。例如,設計一個流程,先分析要完成的一項任務,這項任務的内在事理邏輯是什麼,然後按照事理邏輯将完成任務的活動進行分層、分類、分步,最後分門别類畫出步驟,即為初始流程,這個流程可以視為 Plan(計劃);用這個 Plan(計劃)培訓員工,讓有關員工學習并掌握流程,遇到相應的具體任務,按照這個流程的規定去展開,這個過程就可以視為 Do(執行);執行過程中,監控實施的效果,分析其中的偏差,發現流程存在的問題,這個過程就叫 Check(檢查);依據檢查結果,對流程做出改善,直到流程執行結果達到預期目标,這個過程就叫 Action(調整)。多次循環,流程就會逐步改善。
引用一位民間哲學家的話:白開水淡而無味,卻是對人最有用的飲料。管理者的基本功亦是,既無高深道理,也很枯燥無味,卻是做好管理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