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這次我總算摸清了「科技特長生」的底細~小學生家長一定要看看,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逃媽。
近兩年教育政策對 " 科創、科技 " 的傾斜真是特别明顯,最近我在調查一些升學信息時,就頻頻遇到" 科技特長生 "這個詞,躲都躲不開。
以前我對它并不感冒,總覺得那是 " 天牛 " 的領網域,離咱們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太遠。
但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發現,其實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難度比我原本想象的要低不少。
而且,從 2024 年開始,藝術特長生會被取消,體育類也會收窄,原本的這些名額,大概率也都會轉移到科技特長那兒去。
如果家長有這方面的認知,開始得早,也規劃得好,挺有戲的。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很有利。
今天的文章稍微有點兒長,手機螢幕前的你,如果正好是小學生家長,希望能耐心讀完。
因為科技特長目前最火的三個方向,編程、機器人、科創,恰恰是我最熟悉,逃逃也都經歷過 or 正在經歷的。我來幫大家簡單總結一下,肯定比平時聽到的各種零零散散,或者各大培訓機構自吹自擂的信息要準确實用的多。
孩子學科技特長項目,一來當然是和未來需求相吻合;二來,功利地講,也能在某種程度上為升學增加籌碼。
科技特長涉及的範圍比較廣,一些小眾項目,比如航模、無人機、無線電測向等,目前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對應的學校也有限,咱們暫且不表。
但這三樣,信奧賽、機器人和科創,幾乎所有重點中學,都很青睐。
以中學裡的天花板「人大附中」為例,它的 " 科技特長生 " 報名條件如下:
其中(1)對應的是科創;(2)(3)對應的是機器人;(4)對應的是信奧賽。
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适合哪些孩子?
我先列個總表讓大家一睹為快:
接下來我一個一個分解來講。
信奧賽
part 01
信奧賽不是個新鮮事物。
它是傳統五大學科競賽之一:
近幾年大家聽得特别多,主要是因為它是五大學科競賽中唯一有前置賽,可以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打的賽事。
小學階段的比賽叫 CSP-J,比賽時間一般在每年的 9 月中旬。
特點:
純軟體編程,不涉及到任何硬體搭建。
在我看來,實際上信奧比拼的,是【編程語言】+【算法】。
又因為 C++ 是信奧賽的官方指定編程語言;算法是類似奧數那樣,有很多彎彎繞繞的邏輯。
所以,你可以更簡單粗暴地把它理解成:【C++】+【算法(奧數思維)】。
競賽類型:
考試型。
跟參加其他學科考試一樣,參加信奧賽就是去做一套題,這套題可能部分是筆試,部分是機考,每個地區的安排不太一樣。但總的來說,就是答題。
題目也都有标準答案,答對了就能得分。
屬性:
偏應試。
信奧賽的學習方法、考核機制和傳統學科非常類似,所以我覺得它總體是偏應試的。
首先它的評價是客觀的。題目答對了就是對了,答錯了就是錯了,就像我們的高考一樣,很公平。
學習路徑也很簡單,就是認真學習、努力刷題、仔細答題。
它是今天談到的三個方向裡,我覺得唯一有可能出 " 天才小鎮做題家 "的。因為所需要的基本資源不多。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孩子特别聰明又非常好學,他只需要一台能上網的電腦,靠在家自學、刷題,也能刷出好成績。
當然,這是很極端的假設,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無論是 C++,還是奧數思維,都不容易,都需要專門的學習和訓練。
如果有意走這個方向,最好一開始就跟着正規靠譜的機構和老師,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彎路。
适合孩子:
邏輯思維能力強,愛思考,喜靜的孩子。
實話講,信奧賽對孩子要求挺高的。
尤其是,如果想用 CSP-J 的成績來衝小升初擇校的話,準備的時間并不多。
因為 CSP-J 每年只有一次比賽機會,如果想 5、6 年級都參加(只參加一次不把穩),那麼,倒推回來,最好是三年級,或者最晚最晚四年級就得開始學習 C++ 語言和算法。
挑戰不小。
但是,我依然鼓勵所有邏輯思維比較強,學有餘力的孩子去嘗試。
信奧是很難,但難的是後面的關卡。它的前置賽,至少 CSP-J,還沒到拼天賦的時候,關鍵是要早規劃,多努力。據我了解,CSP-J 在小升初中的含金量非常高,想擇校的家庭值得衝。
退一步講,即便不為升學,信奧對孩子邏輯思維的提升,也是實打實的。人生還長着,把思維底子打得厚實些,後面總有用得着的時候。
如果用一個來字概括「信奧賽」,我覺得是——深。
機器人
part 02
相比信奧的 " 學霸 " 氣質,機器人,我覺得是适合更多孩子入手的科技項目。
軟硬體結合,既有軟體編程部分,也有硬體搭建部分。
你一看可能頭大了,信奧只搞軟體,機器人還多出一部分,是不是更難了?
不是的。
機器人,可以簡單理解成【編程語言】+【硬體搭建】。
【編程語言】,可能是圖形化語言、也可能是 Python,當然,搞到更高端的時候,也可能是 C、C++。總的來說,難度 <= C++。
那【硬體搭建】難不難呢?
得看孩子的特點,喜歡搭積木,喜歡動手搗鼓各種小玩意兒,喜歡把家裡的東西拆了裝,裝了拆的娃,不會覺得難;而喜歡思考不愛動手的娃,可能會覺得難。
總體來說,機器人的 " 燒腦程度 " 比信奧低,因為它不涉及類似奧數那樣,邏輯非常復雜的算法。
機器人比賽有好幾種形式:
① 有準備的「完成任務型」:
比賽任務是公布的,比如在特定的場地上完成一系列任務或挑戰。
孩子需要在比賽前準備好機器人。
在比賽當天,評判将根據每個孩子完成的任務數量和完成任務所用的時間來打分。例如,如果 A 同學和 B 同學的機器人都能完成所有的任務,但 A 同學完成的時間更短,那麼 A 同學将獲得更高的分數。
② 臨場發揮的「完成任務型」:
任務會在比賽當天才公布,讓孩子現場編程和調整機器人來完成。既檢驗孩子對機器人和編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又測試現場應變能力。
③ 「對抗型」
機器人在比賽場地上進行一對一或多對多的對抗。目标可以是推動對方出界,或者完成特定的對戰任務,比如在同等時間下看誰投球更多。
應試 + 素質。
機器人競賽的評價,也是客觀的。
完成任務型,完成就是完成,耗時多少就是多少;對抗型,誰勝誰負,也有數據為證,一目了然。
為啥我說它屬于 " 應試 + 素質 " 呢。
咱們來看看機器人比拼的東西:
既要動腦,也要動手,還考察孩子的臨時應變能力。
機器人比賽裡還有演講環節,就是給評委老師講清楚機器人的設計思路,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有什麼好處;制作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等等。
還有,到了更高級别的比賽,通常是以一個團隊為部門來參賽,也考驗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
動腦、動手、應變、表達、合作,把它們加起來,不就是孩子的綜合素質麼?
邏輯思維能力不錯,愛動手實踐的孩子。
玩機器人同樣需要聰明的大腦,無論是硬體搭建,還是軟體編程,每一步都需要思考,需要有邏輯。
另外,機器人的制作,不是完了就完了,為了提高速度、成功率還需要不斷地改進調試。而且,但凡涉及到真實環境的東西,多少會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比如場地的平整度,光線的明暗度等等,都需要随時調整、折騰。
總的來說,機器人學習比較順應孩子好動愛探索的天性,可以從很小就開始。前陣子的 " 世界機器人大會 ",我有同學的孩子就參加了,娃還很小,是個二年級的小朋友,他從 3、4 歲就開始玩積木搭建了,這次拿了國賽一等獎,很開心,也很有收獲。
如果孩子感興趣,能繼續走下去,機器人這個方向的前景非常好。
我們的傳統教育裡似乎有這麼個刻板的偏好:動腦的才是高級的。
其實這個世界的真實需求已經變了。
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學,麻省理工 MIT,就特别偏愛打機器人比賽的學生。
它的校徽裡有一行小字 "mens et manus",是一句拉丁文,翻譯過來是 mind and hand,即 " 動腦 + 動手 " 的意思。
能想得到,也能做出來,是更稀缺、更難得的科技人才。
如果用一個來字概括「機器人」,我覺得是——廣。
科創
part 03
科創,是 " 科技創新 " 的縮寫。
相比起編程、機器人,它的火還沒那麼大,或者說還沒蔓延得很開。目前主要集中在超一線城市,尤其北京,比如 " 北京科技節 "," 金鵬科技論壇 ",都是很熱門的科創類活動。
還有教育部競賽白名單裡,也有一長串~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
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
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
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
......
可能是純軟體,可能是純硬體,更可能是軟硬體結合。
科技創新,它強調的主要是 " 新 ",範圍很廣,可以是所有科學、科技領網域的創新,比如化學、生物、醫學、工業、農業等等。
不過,目前中小學生的科創,大多集中在軟硬體結合的智能開發,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來,是孩子的知識儲備能夠得着;二來,也和現在最熱門的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接軌。
實際上就是【機器人的延展】,只不過在科創項目力,孩子制作的不是 " 機器人 ",而是根據實際需求來制作合适的硬體,編寫恰當的程式,解決實際的問題。
比如,用樂高積木制作的 " 垃圾分類 " 處理系統:
再比如,用開源硬體控制單元和電路制作的 " 植物自動澆水 " 系統:
作品型。
前面說的信奧賽和機器人,它們的比賽方式都是考試型,但科創項目不一樣,它是 " 作品型 " 的比賽。
大致流程是這樣:
孩子通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想出一個新穎的解決辦法。然後設計方案,再動手實現出來。作品不一定很完善,可以是只實現基本功能的雛形。
接着,重點來了,得把這個作品 "sell"(展示,推銷)出去。
小型的比賽,通常是上傳一個錄制好的演講小視頻,供評委審閱打分。
大型比賽,是直接給評委做現場演講,做 " 產品 " 演示。
偏素質。
首先科創類的評價 " 不那麼客觀 "。
想法好不好,夠不夠新穎,作品夠不夠完善,這些并沒有标準答案。
我在逃逃的學區當過好幾次科創項目的評委。每次比賽之前,評委會收到一張詳細的評分表,裡面細分了很多小項,每一項都有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
這樣的細分,既方便評委做判斷,也防止出現一拍腦袋亂打分的情況。
但即便如此,每個細分項目的打分,也還是偏主觀的。
其實我覺得科創很像一個創業項目。
孩子是這個項目的" 創始人 ",既要把產品雛形做出來,還要進行 " 路演 ",評委老師就像" 投資人 ",如果對上眼了,就能拿到比較高的評分。
對孩子的綜合能力素質要求顯然是很高的。
信奧數像【做題】,需要解決抽象的、燒腦的難題;
機器人像【做事】,需要解決真實的、物理環境裡的問題;
科創像【創業】,除了做事,還要說服别人認可這件事。
而好的創意,是真有可能轉換成生產力的。
現在國内外的教育體系都大力支持科創的發展,就是為了培養潛在的,未來能夠改變世界的創新者和領袖。
基礎知識扎實,有創新思維,綜合能力強的孩子。
雖說科創講究的是 " 創新 ",但要注意,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是拿不到投資的
軟體、硬體知識都要有,知識面要廣,也要有一定的見識眼界,有效的 idea 才會被激發出來。
創造力就像海平面上的冰山,壯觀炫目,但在它的下面,是更大體積的沉澱和托舉。
如果用一個來字概括「科創」,我覺得是——新。
EASTWEST
瞄了一眼文章已經有點兒長了,估計能讀到這裡的同學已經寥寥無幾,今天就先在此打住吧。
談得還是比較淺,只列了幾個方向的特點,還沒有深入去講更多的案例和推薦學習方法、路徑等等。
對哪個方向特别感興趣,想了解更多的同學,可以翻翻我以往的分享,也在文末留言,我之後再來幫大家多挖幾鏟子。
總的來說,這三個方向都很不錯,在小學階段,尤其時間比較充足的中低年級段,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可以嘗試一下。
不要過早地用 " 不是那塊料 " 來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在我看來,它們沒有高下之分,随便哪個搞好了,都是頂呱呱。
全文完,看到這的朋友,如果覺得有收獲,希望看更多和科技教育有關的分享,就點個贊和 " 在看 " 吧,謝謝
文章配圖:部分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