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國產電動車,竟然輸給了韓系車?到底差在了哪?,歡迎閱讀。
Hello 大家早上好!
國產車的進步有目共睹,而韓系車的日漸邊緣化也肉眼可見。去年,韓系車在國内的市占率只還剩 1% 多,韓系電車更是馬路上的稀有品種,能見度比超跑還低。
但最近啊,在一個全球最有影響的力的年度車評選——World Car Awards(世界年度車)上,來自全球 32 個國家的 100 位汽車媒體人,卻把年度車大獎、年度電動車和年度汽車設計三項大獎,都給了韓系電動車—— IONIQ 6。
那是這個獎項故意無視中國車、歧視中國車嗎?還是中國電動車真的不如韓系呢?
" 世界年度車 "
沒有無視中國
首先,作為全球汽車領網域的最高獎項之一,World Car Awards 并沒有無視中國,這次的 100 名評委裡,有 7 位來自中國。
另外,World Car Awards 組委會還認定了全球 7 個主流汽車市場,其中就包括中國,其餘的還有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歐洲和拉丁美洲。
那麼,既把中國認定為主流市場,又不缺少中國評委,為啥這個評選裡幾乎沒有中國車的身影,反而讓韓系電動車成了最大赢家呢?
原因就出在這個獎項的名字上——世界年度車,重點在 " 世界 " 倆字上。所以這個獎項規定參與評選的車型要滿足 3 個要求:
1、至少在 5 個國家銷售
2、至少包含兩個主流市場
3、年銷量不低于 1 萬台
而就是這幾條要求,把絕大部分中國新勢力車企、甚至傳統品牌的電動車都拒之門外了。
所以,并非是世界年度車有意排擠中國品牌,而是我們在國内雖然已經很卷了,但在出海、國際化這件事上,确實才剛剛起步。
而韓系車呢,在國内雖然越來越邊緣化,但在國際上卻風生水起。去年,現代起亞全球銷量達到了680 多萬輛,成為了僅次于豐田、大眾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并且,因為 " 大韓民國 ",國内市場實在是太小,韓系車要想發展,必須也只能依賴國際市場。所以,他們在美國、歐洲、印度、拉美、東南亞等都有不錯的銷量。在全球化運營上、在國際市場的存在感和知名度上,在都遠遠領先于中國品牌。
對國產車的啟示
其實啊,不管這個 " 世界年度車 " 有沒有中國品牌都不重要,因為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一個海外的評獎來肯定自己了,我們的進步有目共睹。
但重要的是這個評獎暴露了一個我們的重大短板,那就是雖然在家裡已經卷到不行了,但海外的銷量和影響力還極為薄弱。
不客氣的說,中國汽車市場現在肯定是全球最卷的市場,沒有之一。卷到啥程度呢?簡單來說吧,掙不掙錢已經不重要了,就算是賠錢也要跟對手死磕,看誰先熬不住,即便一年血虧幾十億、上百億,也要硬着頭皮參與價格戰。
就拿蔚小理來說,理想去年虧了20.3 億、小鵬虧了91.4 億、蔚來更是虧了144.3 億。另外,像極氪、問界、哪吒、零跑這些,無一例外全部是巨額虧損。
但即便去年是百億級的巨虧,很多車企也不得不參與如今的價格戰,這就是當下國產電動車内卷的程度。可以說,在這波電動化轉型裡,國產品牌還未真正壯大,卻已經提前進入了肉搏戰,進入了淘汰賽。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内市場太擁擠了,而車企們又缺乏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
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一年的產銷量大約在兩千六七百萬輛,但這也只占到全球產銷量的大約 30%,而去年全球的汽車銷量是 8000 多萬輛。
所以,簡單來說,就算國内市場再大,如果所有車企都只盯着國内,那也是狼多肉少。而依靠海外市場的韓系車,即便在中國已經快被歸到 " 其它 " 裡了,但卻成了世界第三大車企。
并且,最近現代起亞剛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報,淨利潤甚至超過了豐田。
走出去,我們正在努力!
其實說到走出去這件事,中國車企一直也沒閒着,一直在默默努力。只是在這波電動化浪潮之前,雖然很努力,但始終沒啥進展。2012 年出口量就突破了 100 萬輛,2020 年還是 100 萬輛。
不過,到了 2021 年迎來了轉機,出口量一下子翻倍了,達到了 201 萬輛。2022 年直接再增加 100 萬輛,達到了 311 萬輛。什麼叫厚積爆發,可能這就叫厚積爆發吧。
更可喜的是,今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就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看到這有些小夥伴可能要問了,為啥我們汽車出口都快全球第一了,還說我們的汽車沒有國際影響呢?
首先,快速增長的出口量裡,特斯拉貢獻了不少,所以這并不完全代表中國品牌的實力。
其次,出口量太低肯定說明沒有競争力,但出口量高了,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競争力不行。為啥呢,整車出口高,其實是開拓國際市場的初級形态,意味着本地化生產能力不行。
啥意思呢,大眾集團去年在中國賣了 300 多萬輛車,其中國產化的占了絕大多數。兩田、日產、别克也是一樣,對成熟的跨國車企來說,本地化生產才是更經濟、更高效的選擇。
前面說了,既然整車出口是初級形态,那高級形态是啥樣呢?我們粗略的把汽車出口抽成了四個階段:
1、單純的整車出口
2、技術輸出
3、生态鏈輸出
4、理念、文化、體系的輸出
技術輸出是伴随着在地化生產的,當我們去海外落地建廠,也就實現了技術輸出。
生态鏈輸出指的是帶着國内的供應商們,共同去開拓海外市場。
長城汽車泰國工廠
而更高級的形态就是文化、理念的輸出了,這個外延就更廣了,從審美理念、到對車的認知,甚至也是一種國民性格的表達。
比如,今天大多數國人對汽車的認知和評價體系,就都是被歐美車企培育出來的。雖然大多數人一輩子可能都不會上一次賽道,但圈速、極限操控、極致動力就是成了我們評價一輛的标準。
而今天中國車企要向世界傳達的就是基于智能化和電動化,盡量滿足車主在所有場景下的用車需求,我們認為這樣的車才是好車,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理念的輸出。
走出去是對抗特斯拉的
唯一出路
出海不但是應對内卷的辦法,也是中國品牌對抗特斯拉的唯一出路。為啥這麼說呢,現在新能源市場是典型的兩超多強的格局,兩超就是特斯拉和比亞迪。而對 " 多強 " 們來說,非常尴尬的一點在于,這兩超不但銷量遠遠高過自己,并且利潤還都是正的,這也就代表着還有繼續降價,繼續發動價格戰的潛力。
而自己這邊呢,不參與價格戰還是巨虧呢,價格戰再加碼的話,破產倒閉也不是不可能。某種程度來說," 多強 " 的生存空間,取決于特斯拉和比亞迪的降價幅度。
而比亞迪和特斯拉裡邊,又數特斯拉降價的潛力更大,殺傷力也更大。因為比亞迪 2022 年雖然掙得了 166 億的利潤,但國家補貼就占了 104 億,而國家補貼在今年已經結束了。所以比亞迪繼續降價的能力有限了。
但特斯拉不一樣,去年單車利潤曾高達7 萬元,在今年 1 月初大降價之後,一季度單車利潤仍高達 4 萬元。
而特斯拉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利潤,重要原因就是在海外賣得比國内貴得多。比如 model Y 的入門版,在美國售價合人民币約 32 萬,在日本售價合人民币約 30 萬,但在國内售價多少呢?26.39 萬!
這樣的價格對中國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車企來說,這就相當于特斯拉拿着從全球掙來的利潤,在中國打價格戰了。
那最好的辦法是啥呢?當然是也走出去,去全球和特斯拉競争呀。
寫在最後
當前電動車市場的現狀是,在國内,各家廠商刺刀見紅的般的内卷。而同時,全球市場可以說還是一片藍海,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功能和配置,對很多國外消費來說還非常新鮮,甚至都沒見過。
韓系車沒有歐美大廠的底蘊,論可靠性也趕不上日系車的口碑,之所以能在全球風生水起靠的就是一個性價比。但玩性價比這事,全世界沒有哪家比得過中國。所以如果中國車企全面出海,至少取得韓系車的市場地位,是可以期待的。大家覺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