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投放、下載全面腰斬,社交AI為何暴跌?,歡迎閱讀。
文 | DataEye
自人工智能技術爆發以來,AI 陪伴類產品便是熱點之一。有機構預測,2025 年至 2028 年,中國市場 AI 情感陪伴行業市場規模将由 38.66 億元增長至 595.06 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 148.74%。
然而,DataEye 研究院發現,AI 陪伴類產品中,去年曾盛極一時的社交 AI APP 業态,悄然發生巨變。
星野、貓箱等產品近期投放力度均大幅下滑,活躍用戶量也面臨大幅萎縮,整個行業似乎迎來集體降溫。
社交 AI,到底是怎麼了?
本期,DataEye 研究院以星野、貓箱、築夢島三款頭部社交 AI 產品為例,通過數據、市場角度,對社交 AI 行業轉變進行探讨,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參考。
第一節:星野 VS 貓箱 VS 築夢島數據對比
(一)下載量趨勢對比
點點數據顯示,2025 年以來,星野、貓箱與築夢島三款社交 AI 應用大陸市場蘋果端下載量下滑明顯。
其中,星野與貓箱作為國内社交 AI 領網域兩款頭部產品,下載量走勢極為接近,2 月上旬之前下載量均處在高位,日下載量約 2 萬次左右,2 月上旬開始下載量迅速下滑,至如今日下載量維持在 7000 次左右。
築夢島整體下載量偏低,但下滑趨勢同樣明顯。2 月中旬之前,築夢島日下載量普遍在 3000 次左右,之後下載量迅速下滑,至今日下載量維持在 1000 次左右。
(二)投放趨勢對比
ADX 行業版數據顯示,2025 年以來,星野、貓箱及築夢島三款應用投放力度均呈明顯下滑态勢。
其中,星野投放力度遙遙領先于其它兩款應用,日投放素材量峰值超 2.6 萬組,但在 2 月份迎來腰斬,日投放素材量僅剩此前一半左右,之後稍有回升,但再度下滑至 10000 組左右。
剔除星野,僅觀察貓箱與築夢島發現,該兩款應用投放力度走勢相近,且下滑程度甚至超過了星野。
具體表現為,均在 2 月上旬出現短暫高峰,而後迅速暴跌。貓箱日投放素材量由此前的 2000 組左右暴跌至如今的 200 組左右;築夢島日投放素材量由此前的 1000 組左右暴跌至如今的 300 組左右,下滑程度遠超星野。
總體來看,無論星野、貓箱還是築夢島,投放力度均在今年 2 月份迎來暴跌,輕則腰斬,重則 " 腳斬 "。
(三)媒體分布對比
ADX 行業版數據顯示,近 90 天,三款應用投放渠道分布有一定的相似及差異。
其中,星野與築夢島均主投騰訊系媒體平台,且核心投放媒體均為 QQ 音樂,其餘主投媒體也高度相似,如優量匯、酷狗音樂、QQ 閱讀、歡樂鬥地主、酷我音樂等,僅有位次有所不同。
貓箱則以字節系穿山甲聯盟作為核心投放媒體,素材量占比遠超騰訊系媒體平台。
結合以上數據,DataEye 研究院觀點如下:
①社交 AI 行業迎來集體降溫,2 月份為其轉捩點
無論投放力度還是下載量數據,三款具有代表性的社交 AI 應用均出現明顯下滑,這代表着社交 AI 行業迎來集體降溫。
同時,相關數據下滑轉捩點均聚焦在 2 月份,因此 2 月份可以視作社交 AI 行業發展的一個标志性轉捩點。
②此次行業集體降溫,在投流側,無論騰訊系還是字節系媒體平台均受影響
此次社交 AI 行業降溫,一個特征表現便是投流側投放力度大幅下滑,這意味着各家廠商均大幅縮減投流預算以應對(或順應)市場變化。
其中,無論是主投騰訊系媒體平台的星野和築夢島,還是以字節系媒體平台為核心的貓箱均是如此,這也意味着此次行業變化,無論騰訊系還是字節系媒體平台均受影響。
第二節:原因分析
對比去年社交 AI 行業的火熱狀态,此次行業遇冷代表着什麼?背後又是怎樣的原因在推動?
DataEye 研究院結合公開數據、資料,從外部及内部因素出發,對社交 AI 行業變化原因做出以下推測,僅供參考:
(一)外部原因
① AI 行業戰略重心轉移,社交 AI 重要性下降
1 月底 2 月初,DeepSeek 爆火,引發全網熱潮,進而導致整個 AI 行業戰略重心轉移至 " 深度思考大模型 " 與 C 端 "AI 助手 ",社交 AI 重要性下滑。
大模型端,騰訊全面擁抱 DeepSeek-R1 模型,并迅速推出自家深度思考模型混元 T1,字節、阿裡也先後發力深度思考大模型;
應用端,騰訊元寶正式發力,投放大漲數倍,阿裡則更新旗艦 AI 應用 " 新誇克 ",與旗下通義一起大力投放與元寶、豆包等競品競争。
在此情形下,AI 社交這一細分賽道重視度降低,行業遇冷也屬正常現象,且 DeepSeek 爆火導致行業戰略重心轉移與社交 AI 轉捩點時間點均在 2 月份,兩者因果關系符合時間鏈
(二)内部原因
①產品同質化嚴重,用戶缺乏新鮮感
從目前產品功能來看,多數社交 AI 應用本質上依舊是對話式 AI,不過套上了 " 情景劇本 "+ 情感陪伴的外殼。
以虛拟角色為紐帶,鏈接用戶與 " 情景劇本 " 進行故事化延伸,并通過 " 認同 - 理解 - 表達 " 的邏輯建立情感陪伴。
也因此,無論產品設計、角色設計還是聊天邏輯,各應用同質化嚴重,且由 AI 所構建的 " 情感繭房 " 在長時間使用後也容易感到枯燥,導致用戶缺乏新鮮感。
②商業化模式吸引力一般
商業層面,社交 AI 產品目前主流的盈利方式為訂閱會員,用戶開通會員後,在與 AI 智能體聊天時可以獲得更進一步體驗,諸如更長記憶、更快回復等,但這類增值服務對用戶核心體驗的影響并不強烈,因此商業化模式吸引力一般。
第三節:社交 AI 是個偽命題嗎?
事實上,社交 AI 遇冷的現象并非只在國内發生。
點點數據顯示,海外社交 AI 頭部產品 Character AI 自去年年中全球雙端下載量下滑趨勢同樣明顯。由 7 月份日下載量 17 萬次左右,下滑至如今的 9 萬次左右,堪稱腰斬。
歸根結底,產品高度同質化、商業前景模糊等原因,導致去年大熱的社交陪伴類 AI 如今集體降溫,難道社交 AI 是個偽命題嗎?它的未來又在哪裡?
DataEye 研究院認為,社交 AI 是否是個偽命題,需要辯證看待。
回歸 " 社交 " 這項活動本身,人們主要從中獲取三大價值:情緒價值、理性價值和生理價值。
情緒價值方面,毫無疑問是社交 AI 的強項,對比現實社交中還需要照顧對方的情緒、以及雙方相互耗能,AI 能夠做到 " 任勞任怨 " 無條件關心、包容、鼓勵用戶,這也是多數人選擇社交 AI 的原因之一。
理性價值方面,建立在 AI 大模型基礎上的社交 AI,自然也能夠對用戶的問題、困惑進行理性分析、回答,不過 AI 幻覺的問題還未解決,有時 AI 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反而會給出錯誤分析與結論。
生理價值方面,無疑是 AI 的絕對弱項。現實中的社交關系可以相互陪伴、鼓勵,而社交 AI 再多的關心,也無法突破物理界限,無法給到用戶現實社交關系的 " 人氣 "。
因此,如果只看某一點(情緒價值),那社交 AI 不僅不是偽命題,甚至還是一種遠超真實人類社交的方式;但如果看綜合價值,社交 AI 的缺點确實無法彌補,是一個标準的偽命題。
由此,DataEye 研究院認為,社交 AI 進一步細分賽道或許可以由此入手:或揚長避短,聚焦情緒價值,發力心理療愈、情緒樹洞,或更加純粹的沉浸式 AI 角色扮演等場景;或補足短板,彌補生理價值,專攻 AI 陪伴終端產品等細分賽道。
事實上,這兩條路線如今均有人嘗試。
前者有 " 林間療愈室 "APP 等,定位為 "AI 心靈夥伴 ",主打安心傾訴、情緒追蹤,高度聚焦心理療愈賽道;星野、貓箱等產品也側重 AI 角色扮演。
後者有 AI 情感陪伴機器人、AI 寵物等終端產品。
這兩個方向孰優孰劣還難以定論,但 DataEye 研究院認為:AI 社交的核心發力點永遠不是直接替代人與人的現實社交關系,而是通過輔助人們解決情緒宣洩的形式,讓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構建健康社交關系。
從這一點來看,社交 AI 行業的遇冷只是暫時性,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或許未來依舊會再度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