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對話TCL中環研究院副院長張雪囡:BC電池技術會逐步成為光伏電池主流,歡迎閱讀。
圖源:大會現場拍攝
藍鲸新聞 12 月 13 日訊(記者 翟智超)日前,2024 TCL 全球技術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辦。本次大會聚焦 AI 應用、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等領網域。
在新能源光伏領網域,TCL 中環(002129.SZ)研究院副院長張雪囡全面介紹了 TCL 在新能源光伏材料、電池組件技術以及工業 4.0、質量 4.0 體系建設的技術發展規劃。同時,TCL 中環還發布了智能光伏用大尺寸超薄矽片、TOPCon 銅栅線組件 2 項前沿創新成果,這将助力生產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 TOPCon 電池,推動行業降本增效。
在本次大會結束後,藍鲸新聞記者也第一時間與張雪囡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她也跟媒體分享了 TCL 中環在技術創新戰略、BC 電池路線等方面的思考和實踐。
光伏技術新主流即将崛起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光伏產業成為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電池技術的創新則是其中的核心驅動力。BC 電池技術,正逐漸在眾多技術路線中脫穎而出,展現出非凡的潛力與獨特的價值。
據了解,BC 電池,即背接觸電池,其創新之處在于将電池的正負電極安置于電池背面。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對電池性能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電池的正面電極栅線在光線入射時會不可避免地遮擋部分光線,而 BC 電池減少了這種遮擋,使更多光子能夠順利抵達電池内部并被吸收轉化為電能,從而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與單晶矽和多晶矽電池相比,單晶矽電池以高純度和有序晶體結構見長,光電轉換效率較高;多晶矽電池則因成本較低和工藝相對簡易而擁有一定市場份額。BC 電池并非在材料晶體結構層面競争,它可以基于單晶矽或多晶矽材料構建,通過獨特的背接觸結構優化,在材料基礎上進一步挖掘電池性能提升空間。
同時,在此前 N 型和 P 型電池技術的競争中,N 型電池備受關注。相較于傳統的 P 型電池,N 型電池憑借少子壽命長、無光致衰減等優點,有效提升電池的轉換效率和穩定性,已在近年間成為行業主流技術。那麼 BC 電池(N 型電池)與其他現有的電池路線之間是否存在抗衡?
張雪囡在接受藍鲸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BC 電池與其他技術是共存的,同時我們認為 BC 技術會逐步成為市場的主流。BC 電池有一個核心優勢,它不像單晶矽和多晶矽之争,或者 N 型和 P 型之争,業内的企業現在都做 N 型技術,BC 技術可以與 TOPCon、HJT 等技術疊加,兼容性很強。"
據券商研報顯示,當 BC 技術與 N 型 TOPCon 技術疊加時,TOPCon 在鈍化接觸方面的優勢得以保留,BC 技術又優化了正面光照接收,兩者協同大幅提升電池綜合性能;與 HJT 技術結合時,HJT 的非晶矽異質結高效轉換優勢與 BC 的電極布局優化相融合,減少電極電阻損耗,提高了電池的穩定性與效率。
BC 電池規模化已開啟
張雪囡向藍鲸新聞記者表示," 我們的 BC 電池已經率先實現了規模化,盡管目前市場上 BC 電池的總量占比仍然較小,同時其也并非一項被業内企業普遍掌握的技術,但是 BC 技術在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商業化的規模。"
然而,在 BC 電池的規模化中,成本控制與產能提升幾乎成為眾多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與競争焦點。
對此,張雪囡告訴藍鲸新聞記者," 目前 BC 電池主要是我們子公司 Maxeon 在做,在技術研發上,TCL 中環将與 Maxeon 攜手共進,推動 BC 電池技術的發展。
在成本控制環節,銀漿、銀對電池的制造成本影響非常大。通過非銀金屬化的方案,實現電池成本的大幅降低,是未來任何技術路線推進小規模商業化都将面臨的問題。
在提升效率方面,未來可以做到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 27%~27.5% 之間,這在電池轉換效率上具有相對優勢,後續再疊加相應的組件封裝技術,衰減也會減小。
在產業化生态方向,TCL 中環本身在材料端已經比較優秀,對 BC 電池還會有針對性的材料解決方案,保證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此外,任何商業化都離不開配套的產業生态,Maxeon 的 IBC 電池已經持續規模化量產超過 20 年,當前的技術也迭代到第 8 代,產品也在陸續推進大規模商業化;再基于智能制造以及質量管理的優勢,TCL 中環和 Maxeon 從上下遊端互為生态鏈的協同夥伴,将努力推進產業鏈成本的降低,以及產品質量的提升。"
盡管如此,但 BC 電池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一位光伏電池行業研究員對藍鲸新聞記者稱,與一些傳統的、已經廣泛普及的電池品類相比,BC 電池的產量規模目前相對較小。這一方面源于其技術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使得能夠熟練掌握并大規模生產 BC 電池的企業數量有限;另一方面,大規模生產所需的設備投資、技術人才儲備以及市場認知度的提升都需要時間和資源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