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什麼?衛星怎麼還排上午班下午班啊?,歡迎閱讀。
8 月 3 日,咱們的風雲 3 号 06 星成功發射升空。在很多相關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能會看到,它被稱作 " 太陽同步上午軌道衛星 "。" 上午 " 軌道衛星是怎麼個意思?還有下午衛星、晚上衛星什麼的嗎?
這些其實主要與衛星的軌道及功能有關,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聊。
上午下午算什麼
衛星還有早班呢
既然這次發射的是氣象衛星,咱就先拿氣象衛星舉個例子。根據氣象衛星的業務特色,它們的運行軌道一般有兩種:一是地球靜止軌道,二是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也叫做極地軌道。
我們最關心自家的天氣,需要有個衛星時時刻刻盯着中國看,所以從地面看來,這顆衛星始終懸在我們上空一動不動。我們又知道地球在自轉,所以這顆 " 靜止 " 在我國上空的衛星,實際上是随着地球的自轉周期,同步一起轉。我們的風雲衛星裡雙号的(如 2 号、4 号)都是這類的靜止衛星,它們的衛星雲圖永遠展示中國所在的這面地球。
天下一家,中國的天氣不是孤立的,所以我們還需要極地軌道衛星掃描全球。極軌衛星穿梭于南北極之間,不但能看到地球的另一面,還可以彌補靜止衛星觀測不到極地的缺點。
氣象衛星所在的極地軌道叫做 " 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 ",就是說,不論地球轉到太陽的哪個方位,衛星軌道和晝夜分界線的夾角總是固定的。這樣,衛星每次運行到白晝這一面時,它下方的地面總在同一個時間點,光照視角永遠相同,可以保證觀測數據的一致性。我們的風雲單号(1 号、3 号)都是這樣的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北極 " 俯視 " 視角看到的太陽同步極地軌道。圖源:作者
那麼為什麼要有 " 上午星 " 和 " 下午星 " 呢?因為天氣常常和上下午密切相關。
舉個實際的例子:青藏高原的雲常常和人類一樣 " 上下班 ",早晨從地面蒸騰起來,中午形成濃雲,下午到傍晚再降回地面。就算在大平原上,大家也會察覺到,強對流天氣一般發生在午後到傍晚,很少出現在早晨或上午。所以,極軌氣象衛星分為上午星和下午星,可以用來觀測上午和下午不同時間段的天氣現象。當上午星出現在地球的白天一面時,它正下方的那個地區,總是當地上午,而下午星則在下午。
而中國的風雲 3 号 E 星,則有些特殊,它是全球首發民用 " 晨昏星 ",也稱 " 黎明星 ",它運行在晝夜分界線(也稱晨昏線)上空,彌補了國際上民用氣象衛星只有上下午軌道衛星的空白,并且它所在的軌道一直位于陽光下,除了觀察地球,更是可以不間斷地觀測太陽天氣,對耀斑、冕洞等太陽活動的監測預警具有重要意義。
軌道選什麼,功能說了算
讀到這裡,大家想必也悟到了:衛星的軌道部署,要和它的功能相應。
确實如此。例如,中國的羲和号太陽觀測衛星,為了持續研究太陽大氣動力學,運行在晨昏線上空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有點像氣象晨昏星)。美國的韋布太空望遠鏡,為了躲避紅外線的幹擾,飄蕩在背離太陽和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還拉起一個網球場大且有 5 層的遮陽罩,把太陽和地球方向過來的輻射擋得嚴嚴實實。
再比如空間站,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如果讓我們來設計空間站軌道,應該把它放在哪裡好?我們要考慮到空間站是個住人的地方,所以它周圍的空間條件不能有太強的電離輻射。我們平時在地面上,被地球磁場和大氣保護,總覺得太空只是荒涼而已,出艙活動只需要保溫保壓就行了。
其實,離地 640~58000 千米的高處,有一圈範艾倫輻射帶,裡面充斥着被地球磁層捕獲的高能帶電粒子,顆顆都是滿滿的惡意。所以,空間站的軌道要避開這片區網域,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高度都只有 400 千米左右,也就是西安到鄭州的直線距離。
人類在太空中能夠中長期逗留的範圍。
從範艾倫輻射帶的剖面圖還可以看出,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輻射帶更貼近地面。我們也都知道,極光就是太陽風轟擊地球大氣形成的。既然地球兩極附近的空間環境很差勁,那麼空間站除了高度低之外,緯度也要低。中國空間站只在南北緯 42 ° 之間運行,國際空間站由于要從俄羅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上人上貨,所以不得已選擇了較大的 52 ° 傾角。
再比如導航衛星,如北鬥和 GPS,在包括兩極在内的全球各地,我們都需要随時看到至少三到四顆衛星以便定位導航。所以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既要動起來,又不能像空間站那樣貼着地飛。它們的理想位置在離地 2 萬千米附近的 " 中地球軌道 " 上。
衛星做什麼,空間環境怎樣,決定了它怎麼飛。我們把這個思路推而廣之,還可以理解一些派往别的星球的深空探測器看似奇怪的軌道。例如在木星附近做大氣研究的朱諾号,按說,既然要研究大氣,那麼貼着木星臉飛就好了。但朱諾号的軌道實際上是個很扁的橢圓,近時離木星表面只有 4200 千米,遠時卻要飛到 800 萬千米開外。為什麼呢?因為木星有個極其強大恐怖的磁層,一直待在裡面的話,會死。所以朱諾号只能采取這種 " 摸一下就跑 " 的策略,每次疾速飛掠一下,然後趕緊逃到遠處,在安全的地方,慢慢整理數據發回地球。
朱諾号木星探測器的極扁軌道。
衛星軌道,這樣區分
文章開頭我們說過,氣象衛星分為兩種軌道,一種是靜止軌道,一種是極地軌道。我們現在就來學習一個小技能:當我們看到一幅雲圖時,怎樣識别它是哪種軌道的氣象衛星拍出來的呢?
你放心,絕無公式定理,也不需要摁計算器,只需要看視野,定高度。
比如下面這幅全球雲圖。我們知道,靜止軌道衛星和地球同步轉動,中國上空的永遠只看中國這個半球,所以,既然看到了全球,那麼它一定不是靜止軌道衛星的作品,而是由極地衛星一次次飛掠掃描的影像拼接而成。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海洋上空特别明顯的,規律的一道道 " 掃描 " 痕迹(模糊的平行白印),那正是極地軌道衛星掠過海洋時拍到的洋面反光。
風雲 3 号 D 星拍攝的全球雲圖。
再比如下面這幅地球雲圖。靜止衛星的軌道極高(距地面大約 36000 千米),從它的位置才能看到這麼一個球體,大約相當于整個地球的 1/3,又稱作 " 圓盤圖 "。相比之下,極地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只能看到地球上一片很小的局部。
風雲 4 号 A 星拍攝的亞太地區雲圖。
總結一下,如果你看到了個球體,那就是靜止衛星拍的,如果看起來跟挂在牆上的世界地圖神似,那就是極地衛星拍的啦!
策劃制作
作者丨曲炯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楊磊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風雲四号副總師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一諾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