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萬物皆可飯圈:中文互聯網“飯圈擴大化”現象研究,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所謂 " 飯圈 ",本來是對娛樂圈狂熱粉絲的一種戲谑性稱呼。娛樂圈是一個很大的概念," 飯圈 " 主要發源于其中的偶像團體這一細分領網域,此領網域具備如下特點:
競争高度激烈,每時每刻都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想當偶像,已經出道的偶像也要與大量同行争奪資源,容不得絲毫喘息。
資源分配極度不勻,少數頭部偶像拿走了幾乎全部收益," 赢家 " 與 " 輸家 " 的狀況天差地别,後者過得還不如普通人。
粉絲的直接參與,對偶像具備重大意義;前者的活躍度,決定了後者能否出道、能否成名、能否成為金字塔頂端的一小撮人。
狹義的 " 飯圈 " 就是建立在以上三條特質之上的核心粉絲群體,他們與自己的偶像心心相印,視對方為自己的家人,願意傾盡自身全力去幫助對方出道成名。而且,在幫助自家偶像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随對其他偶像的打擊——資源就這麼多,給你了就沒有别人的份了,所以 " 一拉一踩 " 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位飯圈人士竟然能對别家偶像予以客觀評價、與别家粉絲和平相處,那他就算不上真正的飯圈人士。
我們都還記得,在 2017-2021 年的飯圈極盛時期,飯圈人士的戰鬥力如何打穿了整個互聯網,乃至深刻改變了現實世界。就說一個我在現實中的親身經歷:2018 年,我還在券商研究所工作時,曾經寫了一份關于華語偶像產業的研究報告,其中以蔡徐坤為重點案例。在該報告發布的第二天,一位四十多歲、自稱蔡徐坤粉絲的女性基金經理找到我,嚴肅指出了報告中對蔡徐坤代言合約的幾處 " 不當描述 "(例如把 " 獨家代言 " 簡寫為 " 代言 "、把 " 特邀嘉賓 " 簡寫為 " 嘉賓 " 等),并希望我進行修改。我只得表示,如果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可以撤回那篇報告并從此不再讨論有關話題。
那位女性基金經理的回答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這不是認錯的問題,這是你們都誤解了蔡徐坤,我的目的只是澄清事實,并杜絕類似誤解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她希望我在方便的時候騰出一個小時的時間,與她共同探讨對自己偶像的 " 正确認識 ";我從來沒有赴約,但是這件事情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飯圈的戰鬥力以及死磕到底的精神。
嚴格地說,自從 2021 年打擊飯圈亂象的 " 清朗 " 行動發起以來(注:" 清朗 " 行動有過很多次,面向飯圈的只是其中一次),狹義的飯圈人士活躍度已經大幅下降。在微博、B 站、豆瓣、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已經很難再看到飯圈人士大舉串聯、互相拉踩、制造全網話題的火熱景象了。然而,這決不意味着飯圈的衰亡。恰恰相反,狹義的飯圈倒下去了,廣義的 " 飯圈 " 卻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了中文互聯網的幾乎一切話題;就像癌症的病灶被切除了,可是癌細胞的擴散卻遠遠沒有結束:
在數碼話題上,蘋果、華為、小米等數碼廠商早已形成了鮮明的粉絲陣營,每一次新品發布、新技術推出都會伴随着粉絲圈層的加固,往往還伴随着狂熱粉絲的互相攻擊。相比之下,缺乏狂熱粉絲的廠商則十分落寞(其中一家前幾天還自我調侃為 " 手機界的汪峰 ")。
在汽車話題上,特斯拉與國產電動汽車廠商構成了兩大泾渭分明的粉絲陣營,後者内部又進一步細分為多個粉絲陣營。狂熱粉絲的讨論話題遠不止于汽車本身,往往将對汽車的選擇上升到人生觀、價值觀層面,将汽車品牌視為指導自己人生的 " 工業偶像 "。
在體育界,巨星粉絲之間的鬥争甚至超過了當年的飯圈,例如勒布朗與科比(以及庫裡)粉絲互撕的話題占領了整個籃球圈,梅西與 C 羅粉絲互撕的話題則占領了整個足球圈。要尋找認真分析比賽、客觀評判球員的内容已經相當困難了,因為飯圈鬥争吞沒了一切。
在電影界,每個熱門檔期的主力電影都會形成粉絲陣營,最典型的就是 2023 年春節檔《流浪地球 2》與《滿江紅》之間的競争。由于雙方粉絲拉踩過于激進、部分言論過于有礙觀瞻,主管部門甚至為此發出過檔案,要求社交媒體平台制止這種毫無意義的拉踩行為。
就連歷史人物都擁有自己的粉絲陣營。在百度貼吧、知乎、B 站 …… 等人文社科氛圍讨論比較濃厚的平台,四處可以看到 " 關公戰秦瓊 " 式的歷史人物對比,以及 " 哪個朝代才是中國歷史巅峰 " 的讨論。請注意,許多讨論早已超出了學術範圍,進入明顯的飯圈層面。
2023 年高考錄取期間,有考生在孫權墓前放了一張中國科技大學(本部位于合肥)錄取通知書,意在諷刺孫權 " 一輩子都沒去過合肥 "。盡管這一行為本身很有趣、無傷大雅,但它仍然是 " 歷史話題飯圈化 " 這一現象的產物——在中文互聯網上,三國題材是最熱門的歷史話題,而 " 吳粉 " 是三家粉絲當中人數最少、話語權最弱的一方。近年來的總體趨勢是 " 蜀粉 "(更正式的說法是 " 季漢粉 ")占據優勢," 魏粉 " 尚且可以一戰,而 " 吳粉 " 只有被前兩者同時重錘的份兒;在絕大部分場合,吳大帝孫權都被加上了 " 孫十萬 "" 合肥戰神 "" 大魏吳王 " 等貶低性稱号。
圍繞歷史人物組建飯圈,乍一看有點不可思議:歷史人物早就死了,他們參與的競争早就結束了,結局是不可更改的。無論我們多麼希望諸葛丞相長命百歲、北伐成功、三造大漢,都不能改變他在 54 歲病逝、大漢終于未能復興的命運。在探讨歷史話題時,我們本應像《三國演義》開篇詞所說的那樣:"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現實卻是,圍繞着歷史人物形成了一個個飯圈,飯圈的拉踩文化和各種 " 玩梗 " 套路已經将中文互聯網歷史話題徹底淹沒了。
當然,歷史話題并不重要,對現實的影響力很小。問題在于,它是整個中文互聯網 " 飯圈擴大化 " 的一個縮影:如果這麼不重要、不現實的話題都已飯圈化,那麼在其他話題上,飯圈化的程度只會更勝一籌。短短十年之内,飯圈已經從一種圈地自萌的 " 亞文化 " 蛻變為影響力巨大的 " 主流文化 ",深刻地影響了每個互聯網用戶的心智。尤其是身為 " 互聯網原住民 " 的 90 後、00 後用戶,其中許多人早已習慣了互相拉踩、将觀點之争上升到人身攻擊的 " 飯圈基本文化 ",甚至認為這才應是人類文化的常态。
還是以三國話題為例:由于 " 吳粉 " 完全被另外兩方的粉絲壓着打,孫權在中文互聯網的形象徹底崩壞,由此產生了一個悖論——既然孫權是一個能力和道德水平都十分低下的人,那麼為何曹操還要贊嘆 " 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陸遊等愛國志士也從不吝惜稱贊孫權?飯圈思維無法解決上述悖論,只能草草歸結為 " 上面這些人都說錯了 " 或者 " 他們只是随口說說 "。其實,人類歷史從不存在絕對的英雄和反派,不完美的英雄之間的碰撞才是最好看的。梅西與 C 羅之争之所以好看,不是因為其中一方明顯比另一方優越,而是因為雙方都做出過偉大的成就、取得過偉大的勝利;勒布朗與庫裡之争也是同樣。對于飯圈人士而言,要理解這一點實在太難了!
對于互聯網平台、互聯網創作者,以及商家、品牌方而言," 飯圈擴大化 " 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不可逆的潮流。大家只能适應潮流,在 " 人人皆飯圈 " 的新時代謀求生存之道。首先,飯圈化的内容确實能夠吸引流量,而且容易制造爆炸性的話題;唯一的副作用是容易讓創作者乃至平台卷入粉絲争鬥,但是只要能獲得巨大的流量,誰會在乎這種小小的麻煩呢?無論是圖文内容還是視頻内容,主動帶上 " 飯圈色彩 " 是制造爆款最高效的方式,只有想不開、不想紅的人才會堅持所謂 " 理性中立客觀 "。
其次,創作者和商家都看清楚了,圍繞自己形成牢固的 " 飯圈 ",是最好、最長久的商業變現之道。我們都知道,互聯網上的粉絲有 " 高質量 " 和 " 低質量 " 的區别,有些天然适合變現,有些則不具備變現價值。對于什麼樣的粉絲算 " 高質量 ",有很多分析維度,但是現在有一個維度是必須加上的——是否對自己關注的 KOL 或品牌形成了 " 飯圈認同 "。只要 " 飯圈化 " 潮流在持續,一切 KOL 或品牌終究要主動成為 " 偶像 ",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 " 粉絲陣營 "。如果你拒絕這樣做,而你的競争對手這樣做了,那麼你就會面臨非常不利的局面,商業化資源就會流向對面。
再次,飯圈的戰鬥力雖強,但是非常難以控制,否則就不會有 " 私生飯 "" 暴走飯 " 之類的概念了。在娛樂圈,對狂熱粉絲的控制往往是通過專業化、有預算的權力體系實現的,例如很多粉絲都做過 " 粉頭 "。然而,并非所有創作者或品牌方都能建立這樣的權力體系,而且他們基本上也不擅長這樣做。狂熱粉絲的戰鬥力過強、招惹了無窮無盡的麻煩,甚至因為自己關注對象的不配合而 " 粉轉黑 ",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通俗地說,建立并控制自己的飯圈就像玩火,偶爾被火燒傷很正常,葬身火海的事情也是經常有的。
無論如何,上述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是中文社交媒體近十年發展的必然結晶。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聽到 " 飯圈 " 這個概念,是 2013 年從一位同為券商分析師的朋友那裡。當時他強烈看好樂視網,原因是 " 樂視有粉絲 ",其中既包括產品粉絲也包括資本市場的粉絲。他同時指出,互聯網商業化的本質是粉絲經濟,所以誰能組建一支龐大、狂熱、唯自己馬首是瞻的粉絲隊伍,誰就能赢得商業競争。當時,他認為市面上最符合這個條件的是 " 樂視飯圈 "。
十年過去,我很神奇地發現:雖然樂視垮台了,但那位朋友的基本觀點沒有錯。飯圈正在吞沒整個中文互聯網,從流量端到商業化端,每個人都要屈從于其淫威之下。無論是狹義娛樂飯圈的退潮,還是樂視飯圈的消亡,都沒有影響飯圈文化成為一種主流文化,甚至可能是唯一主流文化。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不知道。現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之外,今後這樣的事情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