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AI+再更新,蘇州下了一盤大棋,歡迎閱讀。
文 | 财經無忌,作者 | 白嘉嘉
回想起 2008 年從英國劍橋回國創業的那段經歷,俞凱印象最深的是蘇州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團隊的求賢若渴。
" 這種渴求不是很功利性地要求每年產值有多少,而是很謙遜地介紹產業更新的背景,問我們:‘這個事情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 俞凱回憶到。
當時,俞凱剛創立了一家叫思必馳的公司,研究語音識别技術和對話系統。如今,人們将這一領網域視作發展人工智能的關鍵基礎,但十多年前,蘇州到全球各地尋訪人才更大程度上只是出于習慣——
2007 年,蘇州啟動實施了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從全球引入、培育具備潛力的 " 幼苗 "。
就在最近,這批幼苗結出的果實被擺上了台面。
2 月 14 日,蘇州召開了高規格的蘇州市 " 人工智能 +" 創新發展推進大會。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表示,作為經濟大市、工業大市,蘇州緊抓人工智能重大機遇,充分發揮產業規模大、應用場景多、創新動力強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吸引更多像思必馳這樣的企業,在早期就能落戶蘇州,當地政府還宣布對人工智能領網域的人才最高給予 1 億元項目資助和最高 1000 萬元購房補貼。
置身全球人工智能浪潮,許多城市都在尋找差異化道路,蘇州顯然已經交出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答卷。
這份答卷有何不同?其它城市是否能從中找到一些借鑑?
1、将人工智能織入產業的肌理
思必馳的成長軌迹,恰是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縮影。
2008 年,國内語音市場幾乎一片荒蕪 " 我們來得太早了。" 思必馳 CEO 高始興坦言。
彼時,互聯網尚未普及,智能終端概念更是遙不可及。團隊一度陷入 " 技術超前、市場滞後 " 的困境,只能在英語教育市場艱難求生。
轉機始于蘇州物聯網產業的星火燎原。
2009 年,蘇州物聯網產值突破百億,一條涵蓋傳感器研發、芯片制造、系統集成的產業鏈初具雛形。
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的趨勢,在 2011 年舉辦了中國(華東)國際物聯網技術博覽會,這也是國内唯一一個,以物聯網核心技術為主要展示内容的國際性博覽會。
這場展會異常火爆,僅印刷的邀請函就超過了 80 萬份。高始興也從人山人海中預見了移動物聯網的爆發,于是在同年緊鑼密鼓地推動公司業務向智能終端轉型。
與蘇州物聯網產業同頻共振後,思必馳迅速崛起。從 2012 年到 2025 年,思必馳先後收獲 12 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額高達 5 億。
而它所開發的垂網域大模型 DFM-2 與全鏈路對話技術,被超 200 家物聯網及相關領網域企業應用,覆蓋黑白電、廚電、小家電及消費電子等細分領網域,打造了 450 多個标杆案例。除此之外,在芯片、智能汽車、會議辦公領網域亦表現亮眼。
十幾年過去,思必馳已經走在國内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隊,并獲批 " 語言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 "。
而思必馳僅是蘇州人工智能版圖的一角。
目前,有超過 2100 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星羅棋布于蘇州,涵蓋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多個核心領網域。
通過對這些領網域進行整合,蘇州構建起了 15 條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的 " 主動脈 ",被稱為 "1+15" 人工智能行業推進體系。體系中獲批省級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的就有 140 項。
從數據來看,"1+15" 體系已經初見成效。
在城市的 GDP 方面,2024 年蘇州的 GDP 總量來到了 2.67 萬億,同比增長 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工智能技術起到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
即便只看人工智能產業,去年營收規模,也已經超 2300 億,同比增長超 20%,近五年平均增速 30%,站穩全國第一梯隊。
2、產業更新倒逼人工智能發展
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的必然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植于蘇州的產業禀賦與超前眼光。
回溯歷史,蘇州工業園區的誕生便是一場 " 超前實驗 "。
大名鼎鼎的蘇州工業園區就成立于上個世紀 90 年代,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共同合作建立,2001 年就已經累計引進了 764 個外資項目,其中包括美國通用、艾默生、歐萊雅等 39 家世界 500 強企業。
國際龍頭企業帶來了產值,也帶來了壓力。單純做 " 代工 " 很難及時或提前響應采購方的需求,而對這些跨國巨頭來說,通過更新產品或提高效率來保持自身競争力至關重要。
也正是因此,蘇州比其它城市更早產生了產業更新的訴求。
某種程度上,2002 年園區提出對标 " 矽谷 ",打造 " 高技術產業集群 ",正是更新壓力倒逼創新的體現。
產業更新需求衍生出大量對高新技術的渴望,因此蘇州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深度結合并不令人意外,它本就誕生于此。
但更關鍵的是 " 早 "。
雖然每一代人工智能技術都有新的突破,但在系統和產業應用層面,需要長時間的技術深度研發。因此越早參與,經驗和數據就越豐富,產業應用的迭代優勢就越明顯。
這種優勢直接體現在人才和創新企業的數量關系上。
據蘇州科技局的數據顯示,如今蘇州四分之三的獨角獸培育企業和科創板上市企業,來源于 2007 年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引入的創業企業,也就是将思必馳帶回中國的那個計劃。
因為早早構建起了 " 需求 - 技術 - 人才 " 閉環,每一輪產業更新都成為了蘇州進一步加深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的契機。
例如,2015 年前後,蘇州的數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體遭遇 " 轉型零界點 ",其中,生物醫藥行業的壓力主要來源于縮研發周期。
于是,啟光德健基于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的藥物開發系統 iDiscovery 應運而生,不僅将傳統 ADC 藥物的篩選發現周期縮短了 70%,研發成本更是降低了 90%。
在車床旁驗證算法,在流水線上迭代模型,讓每個技術決策都能在财務報表中找到價值錨點。可以說,蘇州人工智能的必然性來自一條颠撲不破的真理:
任何創新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本質上都是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
3、政策、協同與企業的三重奏
蘇州人工智能的獨特性源自其產業禀賦和前瞻性布局,但更具借鑑價值的是其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以禀賦謀政策,化優勢為勝勢
早在本輪人工智能熱興起之前,蘇州就已經主動申請建設 "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
在 2021 年 3 月國家科技部的回函中,特别強調 " 充分發揮制造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與自身禀賦恰好契合,這顯然不是運氣,而是蘇州主動争取的結果。
蘇州一向善于争取和創造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環境。
迄今為止,蘇州已經發布了一套助推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方案,3 個關鍵要素政策基礎,以及若幹細分領網域應用支撐,包括國際标準、國家标準在内 " 人工智能 +" 領網域标準成果,也已經發布了 14 項。
而在過去的一年裡,由蘇州市委金融辦、市發改委等多個部門抽派人員集結而成的 " 人工智能 +" 專項工作組,曾多次奔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行總行、國金總局等國家部委,了解和争取相關政策。顯然,他們還會繼續在奔走中度過 2025。
策略二:區網域協同,十全十美
" 蘇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一個顯著特征是區網域協同發展格局明晰。" 蘇州下轄十個縣區,形成了名為 " 十全十美 " 的發展格局,每個區負責的人工智能都與自身產業息息相關。
以主要負責 " 人工智能 + 機器人 " 吳中區為例。
吳中區集聚了 1000 餘家機器人企業,已經形成了覆蓋上遊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中遊機器人本體制造、下遊集成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2024 年全區 " 人工智能 + 機器人 " 產業規模超 1600 億。
策略三:企業唱戲,政府服務
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毋庸置疑,但市場需求瞬息萬變,若想不走彎路,身處產業一線 " 聽炮響 " 的人工智能企業能提供最精準的航向。
" 以人工智能企業為抓手,強化人工智能產業鏈各個環節 ",蘇州政府在本次人工智能 + 大會的對外檔案中強調," 培育公共實驗室、聯盟協會、金融資本、标準體系等綜合性產業生态、為蘇州‘人工智能 + ’應用提供有利發展條件。"
企業從市場的點狀需求中尋找產業更新的線性趨勢,而政府則利用這些線索編織通往人工智能時代的地圖,蘇州的人工智能發展印證了一條務實路徑:
當創新生态與產業更新互相驅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便會形成密不可分的雙螺旋。
當頂層政策、區網域協同、企業突破合力成為三重奏,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座城,便擁有了在任何時代直面挑戰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