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不登錄就不給用,京東究竟打的是什麼主意?,歡迎閱讀。
最近這段時間有不少網友突然發現,京東的網頁版似乎變得有些不太一樣了。在未登錄的狀态下搜索商品或是查看價格,會立刻跳轉到一個驗證頁面,并且必須登錄賬号後才能完成相關驗證。換而言之,也就是在京東網頁版現在想要搜索商品查看詳情,必須登錄才能實現。但與此同時,京東的 WAP 端則可以在未登錄狀态下正常搜索等相關操作。
其實不僅僅是京東,目前淘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對此就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到," 在電腦上用浏覽器進入淘寶搜索商品後,點擊詳情頁居然不顯示,一定要登錄才行。"
顯而易見,京東和淘寶的這一設計是在給用戶添麻煩,幾乎等于是強行要求用戶使用自家的 cookie 來确保自動登錄。那麼為什麼他們非得給用戶的浏覽制造這一障礙呢?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不止出現在電商網站,諸如知乎、豆瓣、百度貼吧等平台,完整内容就只對已登錄用戶開放,未登錄則只能看到片段,更有甚者就是用手機浏覽器時會發現 " 打開 App、閱讀全文 " 的泛濫成災。各大 App 的產品經理似乎在促使用戶登錄這個問題上取得了驚人的一致,但這背後其實都是商業利益在作祟。
最初,產品經理選擇閹割非登錄用戶、或者說訪客的體驗,其實是出于成本的考量。畢竟在互聯網上,網絡爬蟲等機器人可謂是數不勝數,但這些機器人除了讓網站的訪問數據更好看外,既不會點擊廣告、更不會貢獻内容。所以為了遏制機器人用戶的訪問,就想出了閹割訪客體驗的辦法,再搭配驗證碼系統,最終實現将機器人與真實用戶分而治之。
當然,降低訪客體驗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将訪客變為注冊用戶。而在一切消費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由于產品是直接面向用戶的,營收也需要借助用戶的行為來產生,也就導致了用戶規模都是重中之重,而用戶數量的多寡、用戶使用時間的長短和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也呈現出高度正相關的關系。所以互聯網廠商也有着充足的動力去吸引用戶注冊,并進而持續使用自家的產品。
在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後,互聯網廠商區分用戶與訪客的動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随着雲計算的到來,算力的提升讓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這些原本看起來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變得更容易被利用起來,并且在用戶數據的價值被充分挖掘後,互聯網廠商與普通用戶之間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也就形成了代差。
由于用戶的行為軌迹在互聯網上會以數據的形式保留下來,互聯網廠商就能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進而總結出某一類用戶群體的偏好,甚至直接定位到個人。最終用戶畫像這一概念也就問世了,即收集用戶的各種數據和行為,從而得出特定用戶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典型特征,最後形成一個人物原型。通常用戶畫像會由三個信息維度構成,分别是基本屬性、消費購物,以及社交圈。
借助用戶畫像,互聯網廠商可以知道每一位用戶是什麼年齡、性别、居住在哪一個城市、大概的收入水平、購物的品牌偏好以及類型偏好等。而在大數據基礎上建立的用戶畫像,也成為了互聯網廣告實現精準投放的關鍵,更是互聯網產品優化更新的基礎,還會細抽成為電商平台給不同用戶發放不同優惠券的依據、音樂流媒體平台給用戶推薦音樂的源頭,乃至互聯網金融完善風控的指導之一。
然而如此 " 神奇 " 的用戶畫像,是需要用戶的幫助才能實現,如果用戶 " 退化 " 為訪客,那麼一切也就變成了空中樓閣,互聯網廠商一旦無從得知用戶的行為,自然也就不能從茫茫人海中準确找到你的喜怒哀樂。比如以此次被網友們吐槽的京東、淘寶為例,他們引以為傲的千人千面個性化推薦機制中,每一位消費者看到的内容就都是基于用戶畫像來完成的,甚至不同的用戶即便是搜索同一類商品,所看到的結果也可能是有差異的。
可如果用戶不登錄京東、淘寶的賬号,那麼在平台看來你就是一張白紙、是完全未知的。如果所有用戶都這麼做,京東、淘寶的用戶畫像體系又要如何更新迭代呢?一旦用戶畫像體系不能持續演進,針對性的向用戶推送商品、提高商品的轉化率又從何談起。
要知道,搜索行為是用戶主觀能動性的具體體現,一位用戶在電商網站、而不是搜索引擎上搜索相關商品的關鍵詞,大概率是對這款商品感興趣,顯然這一數據對于電商平台來說極為重要。所以電商平台在搜索上給訪客 " 下絆子 "、進而降低訪客的使用體驗也就有了充足的動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逼得大家都去完成賬号的登錄。
如果說諸多互聯網廠商設計的每日打卡籤到送積分,是從正面反饋的角度來吸引用戶登錄,那麼類似京東、淘寶網頁版如今必須登錄才能獲得完整體驗,就是用負反饋的方式來逼着用戶登錄。當數據成為互聯網廠商市場競争力的基石,他們搞出如此稀奇古怪的操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