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又是杭州!中國醫療AI,反向收割全球藥廠,歡迎閱讀。
作者丨卜松
編輯丨劉恒濤
封面圖源丨 Midjourney
" 臨床試驗一般需要 6 到 10 年的時間,周期很長,藥企投入很大,而且一旦投入進去,就一定要走到底。" 璞睿生命科技董事長兼 CEO 王铮說," 從臨床一期到臨床三期,藥物的成功率不到 8%,沉沒成本非常高。"
臨床試驗是藥物研發的關鍵階段,通常分為一、二、三期試驗,用于評估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劑量。只有通過臨床試驗,藥物才能獲得監管機構的批準并上市。
據估算,國内臨床試驗市場規模約為 1500 億至 1800 億人民币,患者招募、臨床試驗數據錄入、數據監查階段的成本約占總成本的 60%-70%。目前,約三分之二的現場數據錄入與監查,仍然靠最原始的人工進行。
随着可穿戴設備等數字化工具的廣泛應用,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字化工具顯著提升了研究效率和數據質量,同時降低了成本。臨床試驗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市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成立 3 年的璞睿生命科技,瞄準的便是這一領網域。自 2023 年商業化落地之後,璞睿生命科技的營收增長迅速,2024 年達到 5000 萬左右,預計 2025 年将突破一億。王铮說,璞睿生命科技的目标,是未來三到四年内 IPO。
一、博士創業,瞄準 " 刀耕火種 " 的臨床試驗
如果将新藥研發比作一場戰争,臨床試驗就是最殘酷的巷戰。
這裡沒有浪漫的實驗室突破,只有堆積如山的病歷、數不清的表格,以及動辄數年的拉鋸。根據公開數據,全球每年投入超 2000 億美元的醫藥研發費用中,近 70% 消耗在臨床試驗環節。而且,這一行業至今仍依賴着 " 刀耕火種 " 般的手工操作。
臨床試驗涉及多方協作,流程繁瑣。從藥企、醫院,到各類參與數據采集與核查的中介服務機構,如 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SMO(現場管理組織)等,信息流通不暢,數據傳遞依賴人工抄錄,極易出現錯誤和延遲。
以數據采集環節為例,醫生需要人工記錄患者的各項反應指标信息,再由 SMO 派出 CRC(臨床協調員),将數據抄寫錄入 EDC(數據抓取系統)。這個過程,相當耗時費力。
" 你見過 CRC 數據采集員在醫院排隊等電腦嗎?" 王铮描述了一個典型場景:某 SMO 公司的 CRC 坐一小時地鐵趕到某醫院,因為 GCP 機構(臨床試驗機構)同時進行多個項目,CRC 還要排隊等電腦。患者在門診,住院和院外的各類數據繁冗復雜,CRC 必須在極短的時間把這些數據抄進來,回去以後復查發現出錯,要再派人回來重新改。
" 這些人力、時間成本、物料成本,所有相關費用都由藥企支付。" 王铮說。人肉搬運出現錯誤的幾率很高,為了規避數據偏差,藥企還需委托 CRO 派出 CRA(臨床試驗監查員)做多輪比對和修正。即便這樣,最終還是免不了出現部分錯誤。
另外,臨床試驗有非常嚴格的時效性,要确保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間内接受規定的劑量和相關檢查。如果出現 " 超窗 " ——受試者沒有按照預定時間視窗接受治療和檢查,數據可能都要廢掉。行業内,如果将臨床試驗成本平攤到每個受試者,成本高達十幾甚至幾十萬人民币,這都是藥企不能承受的 " 成本之重 "。
除此之外,從醫生書寫病歷,到最後完成錄入的全過程,也容易犯錯,CRC 和 CRA 還要進行數據溯源,核查醫生數據原始記錄的規範性、真實性、準确性和一致性,如果出現錯誤或者篡改,CRC 要與醫生确認,确保數據的真實性。
" 從數據抓取到最後錄進去,怎麼保證它是一致的、沒有經過篡改的?" 王铮認為,傳統的檢查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整個路徑完成以後,CRA 把信息交給 CRC,CRC 和醫生确認,确認之後重新修訂,一直到所有核查問題得到滿意解決之後,數據信息鎖庫,企業的醫學部門、數據統計部門再進行第三輪檢查,從醫學角度審查數據有沒有大的偏離。整個過程,涉及到 CRO、SMO, 背後還有項目經理、運營經理、财務管理、醫學管理、醫學策略、數據分析等十幾個工種。而且,不同 GCP 機構使用的系統各異,數據格式不統一,也增加了數據整合與分析的難度。
據全球知名的 CRO 公司艾昆緯(IQVIA)統計,過去十多年來,全球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參與的機構數、患者受試者數、臨床試驗時間長度,以及臨床試驗的成本都翻了一番。在中國,由于研發服務行業起步較晚,CRO、SMO 及臨床試驗團隊缺乏經驗,成本更高,在腫瘤某些領網域,人均受試者成本甚至高于歐美。
王铮是地道的上海人,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并在杜克大學獲得醫療健康管理 MBA。王铮曾擔任心外科醫生,也曾在美國為醫藥上市做準入定價的咨詢工作。在璞睿生命科技之前,王铮就職于艾昆緯,負責亞太區的戰略規劃與投資。在醫藥咨詢領網域耕耘多年,王铮對臨床試驗行業有很深的洞察,非常了解現有模式的痛點。
2020 年,艾昆緯有意在中國布局臨床試驗數字化領網域,計劃孵化一家專注該領網域技術創新的初創公司。王铮主動請纓,2021 年 1 月,作為艾昆緯在中國孵化的 DCO(本土數智化臨床試驗)企業,璞睿生命科技在杭州成立。
二、省出 70% 的成本,節約 30% 臨床試驗時間
" 大家一直認為我們是軟體公司,其實是誤解,我們是數字化技術與人工智能賦能的服務公司。我們這套系統背後,有非常復雜的醫學運營邏輯。我們提供的是系統 + 人工的系統解決方案。" 王铮說," 做這個平台,既要懂傳統的 CRO,又要懂臨床,還要懂科技,還要能把它實現出來,而且要跟監管高度對接。"
璞睿生命科技 CTO 曾任谷歌的技術高管,業務部門的負責人是醫療信息化管理背景出身,公司 CFO 曾是最早一代 CRO 聯合創始人。核心團隊涵蓋了 CRO、科技、醫療等大的生命科學領網域,用王铮的話說,璞睿生命科技的高管團隊,都是 " 復合型人才 "。
對于臨床試驗數字化,璞睿生命科技的解決方案簡單直接——用 AI 替代人工操作,通過智能自動化的方式,簡化流程,節約成本。
" 我們希望通過機器的方式,把 70% 的成本能節省下來,做到将近 70% 的機器自動化。" 王铮說," 做臨床試驗試驗,如果只花原來成本的 30%-40%,意味着同樣的付出,可以同時做兩三個研究。"
璞睿生命科技研發了一套在國内屬首創的端到端數字化系統 "EMR-to-EDC"(以下簡稱 "E2E"),意即 " 電子病歷到電子數據采集系統 "。E2E 是一座橋梁,通過直接與醫院的 HIS(醫院信息系統)、EMR(電子病歷系統)等接口,實現了臨床試驗數據的無縫對接。
璞睿生命科技的系統化解決方案,貫穿了臨床試驗全周期,涵蓋受試者識别招募、患者病例數據采集與分析、療效評估和不良反應判斷等所有環節,使得臨床試驗的效率獲得了指數級的提升。
首先,在患者招募環節,平台對脫敏患者醫療數據進行深度挖掘,通過與 HIS 的實時聯動,能夠第一時間發現适配患者,并推送招募信息至相關科室醫生,大幅提高了招募效率。
其次,在臨床操作數據采集過程中,E2E 完全取代了原來的 " 人肉流水線 "。醫生使用璞睿生命科技的移動平板問診,語音實時轉寫為結構化文本,在平板修訂後,直傳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并同步至臨床試驗受試者數據庫,經過人工智能處理後,将結果自動錄入到藥企的 EDC 數據庫内。這套系統直接對接醫院信息化平台,省去了 SMO 人員大量現場抄錄、CRA 多次核對環節的時間和成本,并可以節省 CRC/CRA/ 醫學監查員大量差旅、醫院排隊等電腦的耗時和成本。
E2E 還有一個 "AI 質檢員 " 的角色,通過自動标注離群值、邏輯矛盾值等異常數據,取代人工稽查核驗,提高了數據采集的效率和準确性。大語言模型的應用是璞睿平台的一大亮點,在不良反應判斷、療效評估等關鍵節點,可以能夠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輔助醫生和研究人員作出更科學的決策。
" 我們觀察過,藥企接入璞睿的系統,大致可以節約 30% 的臨床試驗時間。如果按照正常 8 年的臨床試驗和上市周期計算,能節省兩年半的時間。兩年半意味着什麼?對于企業來說,專利期是固定的,越早上市,20 年專利期内的銷售生命就越長。" 王铮表示。
三、2025 年營收翻倍,三四年内衝刺 IPO
2023 年,璞睿生命科技開始有商業收入,2024 年,公司營收約 4000 萬元人民币,合同金額近 6000 萬元,王铮透露,2025 年,公司合同與營收将翻倍增長。璞睿生命科技的客戶,既涵蓋了全球前十的跨國藥企藥企,又包含了國内頭部生物技術藥企和器械廠商。
" 科技公司在早期通常會有一個技術沉澱階段,但是商業化落地之後,會快速爆發。我們所有的產品,除去研發成本以外,毛利率都能達到 80% 以上。" 王铮說。
" 璞睿的第一批企業客戶,全是跨國企業,因為我們的技術标準是全球化的,海外的企業最關注臨床試驗的質量和規範性,所以對我們非常感興趣。" 王铮說。
璞睿生命科技注冊地和研發總部位于杭州臨平區,商業總部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如今,在北京、合肥、南京、蘇州都開設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公司成立三年,共完成三輪融資,先後獲得杭州政府國資、啟明創投、恩然資本、齊濟資本的支持,總融資額近三億人民币。王铮透露,2025 年一季度,公司計劃再 close 新一輪融資," 差不多一個多億 "。
雖然醫療行業和一、二級資本市場近期并不景氣,但王铮信心滿滿,他認為,人類追求健康和長壽,不管經濟好壞,醫藥研發都是重點,而且,醫藥研發數字化潮流,是大勢所趨。
" 醫藥研發數字化的技術準入壁壘非常高,在融資的寒冬期,坦率說我們是獲益的。做科技創新最怕劣币驅逐良币,技術做的再好,如果商業化慢,有時候挺吃虧的。這一輪市場下行,那些劣質的競争對手直接被市場淘汰了。" 王铮說,璞睿生命科技目前在全球占據領頭羊地位,領先國内的競争對手将近 24 個月,公司競争對手主要在國外。
" 國内大約 800 億到 1200 億,全球市場差不多乘以 10。" 王铮測算過璞睿數智化臨床試驗賽道的市場體量,在他的規劃裡,公司目标,是在三四年内 IPO,最終将成為具有核心技術壁壘的世界級生命科技企業。
" 說到臨床數字化,中國最頭部的三甲醫院一定知道璞睿,現在推動我們往前走的,除了企業,還有醫院合作方。璞睿現在是在賽道的風口上。"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