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汽大眾的12月10日,讓人想起2003年元旦的華為,歡迎閱讀。
· 汽車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12 月 10 日,上汽大眾迎來 40 周年慶典。40 年前,中國的汽車工業剛剛起步,上汽大眾成為第一家中外合資車,成為中國制造走向全球化的重要開端。從 " 桑塔納 " 開辟市場到 " 帕薩特 " 重塑家庭觀念,從小康夢想的承載者到技術驅動的革新者,上汽大眾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也承受着全球汽車市場變革的重壓。
外有新勢力品牌強勢崛起,内有自主品牌加速技術突破,傳統合資車企的優勢正在被削弱。銷量下滑、利潤縮減、市場份額被擠壓,合資車企甚至面臨 " 優勝劣汰 " 的生存大考。在這場 40 周年舞台燈光之下也不乏質疑,上汽大眾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舉辦這場 40 周年的慶典?歷史告訴我們,越是在困局之中,企業越需要一場總結,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家企業—— 2002 年的華為找到答案。
歷史是一面鏡子,讓企業從中看到自己。與今天的上汽大眾相比,2002 年的華為境遇更為艱難。全球 IT 泡沫破裂,通信行業陷入蕭條;國内市場需求萎縮,技術路線被質疑;内部人才流失嚴重,銷售額出現歷史性的負增長。一時間,外界充滿悲觀的論調,甚至有人斷言,華為将被時代淘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做出了一個特别的決定:舉辦一場大合唱,用一首《保衛黃河》和以一場宣誓,讓所有人重新燃起對企業的信心。任正非說,這次活動讓大家明白:危機不是終點,而是重生的起點。但不同于危機四伏的華為,上汽大眾早已行動。
從 MEB 平台的引入到本地化新能源車型的投產,從智能駕駛技術的深耕到服務模式的優化,上汽大眾通過這場 40 周年慶典,讓大家看清上汽大眾對未來的笃定。在技術上,它從傳統的燃油車制造商,轉型為新能源與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探索者;在策略上,開始全面擁抱本地化需求,打造更适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在品牌上,它正在通過數字化更新,重新定義用戶體驗和品牌價值。
從 CKD 組裝到為中國研發
1983 年,上汽大眾上海總裝車間内,七位工人師傅靠着葫蘆吊、锉刀、榔頭等工具加班加點,耗時一周拼裝出首輛國產桑塔納,首台桑塔納轎車駛下安亭工廠的生產線,标志着中國汽車工業邁入新階段。這款千挑萬選的車型,不僅承載了中德合資合作的開端,更成為中國家庭轎車時代的象征。從 CKD 組裝到國產化體系的建立,上汽大眾通過 " 桑塔納共同體 ",打破零部件國產化的技術壁壘,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的跨越。
進入 90 年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者對汽車舒适性與空間的需求顯著提升。2000 年,上汽大眾引入國產帕薩特,通過本土化創新滿足國人需求,成為繼桑塔納之後的第二張 " 王牌 "。帕薩特的加長設計,不僅重新定義了中國 B 級車市場,也引領了豪華品牌車型加長版的潮流。至此,上汽大眾推出桑塔納、帕薩特兩大 " 王炸 ",引領國内轎車市場,銷量持續攀升。
燃油車時代的輝煌并未讓上汽大眾止步于此。當新能源汽車的浪潮席卷而來,但新能源轉型并非易事,2018 年,在已經擁有多個成熟工廠的基礎上,上汽大眾再投資超 170 億元建設 MEB 工廠,打造中國首個專為電動車生產打造的現代化工廠,并在 2020 年推出 ID. 家族首款國產車型 ID.4X。如今,ID. 家族以 13 萬輛年銷量穩居合資純電市場榜首,證明了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賽道的潛力。
自 1984 年成立至今,累計產銷量已超 2800 萬輛,覆蓋了 2200 萬中國消費者,在 2023 年,上汽大眾總營收為 1402 億元,而嘉定年規模以上汽車工業產值超過 3500 億元,僅上汽大眾就貢獻了當地 50% 的 GDP 和 40% 的就業與稅收,并占上海全市汽車總產值超 30%。
就在 11 月 26 日,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提前續約,将上汽大眾合資期延長至 2040 年,大眾中國 CEO 貝瑞德現場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将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網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從而更為深入地融入中國產業生态系統,充分發揮本地創新能力,更有針對性地為中國客戶打造專屬產品。
引水入田,澤被千裡
80 年代的中國汽車工業,猶如一片幹涸的土地。當年全國乘用車總產量不過 5000 輛,僅相當于國際巨頭一天的產量。在那個全球汽車工業已進入高度成熟的時代,中國汽車市場仍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沒有标準的研發體系,更沒有大規模制造能力。土地雖廣,但資源匮乏,如何 " 引水入田 ",成為亟待破解的命題。
1983 年,第一輛桑塔納在安亭工廠下線,但它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移植,更是一場全體系的能力遷移。從整車生產工藝到零部件制造,從 105 家零部件企業的協同到高校科研力量的加入,一場 " 國產化共同體 " 的壯舉拉開帷幕。這不僅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現代汽車產業的工匠,也為日後產業鏈的繁榮埋下種子。
上汽大眾不是孤軍作戰,而是一股帶動全局的力量。通過引入博世、大陸等全球頂級供應商,上汽大眾逐漸編織起中國汽車產業的第一張高質量供應鏈網絡,這張網覆蓋了鋼鐵、橡膠、電子等多個領網域,将嘉定、上海推向中國汽車制造的核心地位,也為全國汽車工業奠定了高起點的技術與管理标準。
同樣,一片沃土的繁茂離不開人才的滋養。上汽大眾從每年派遣工程師赴德學習全流程開發技術,到與清華、同濟等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上汽大眾培養了一代代本土技術中堅,他們成為汽車工業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骨幹力量。
從 MEB 平台的引入到與零束科技合作開發的 CEA 架構,從 ID. 家族的布局到中國本地化的深度創新,它以底層架構到產品矩陣的全面更新,重新定義了合資車企 " 在中國,為中國 " 的深度價值,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辟了新賽道。
這種集聚不僅促進了企業間的協同發展,還極大地提升了區網域產業競争力和經濟規模。得益于上汽大眾等品牌,上海長期位列全國汽車制造省份的前三甲位置。嘉定區作為上汽大眾的重要基地,圍繞上汽大眾聚集了 1000 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包括安波福、采埃孚等跨國零部件巨頭。從初期的技術引入到如今的協同創新,這些供應鏈企業不僅服務于上汽大眾,更成為整個中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讓中國車企在零部件質量與規模上直追世界頂尖水平。
從頂層優化到底層開發進行商業重構
中國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合資車企的核心模式是将海外成熟車型引入國内,再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表層優化。加長軸距、調整車機系統,這些 " 本土化适配 " 曾一度讓合資品牌在市場上長盛不衰,但這種單純依賴引進技術、缺乏底層創新的模式,終究無法适應技術驅動的新時代。
新能源與智能化重新定義了競争規則,車企需要的不僅是迎合需求的表層适配,更需要基于本地市場發展效率的深度研發。上汽大眾率先打破傳統模式,選擇從底層技術架構到平台開發進行全鏈條創新,開創合資車企本土化創新的新範式。
在奧迪上汽項目中,奧迪、上汽和上汽大眾三個團隊協作,提升軟體與硬體協同開發效率,更為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前沿功能提供了無限可能。
上汽大眾将項目開發周期從 36 個月提升到 24 個月,并參與基于 ADP 平台的車型的上車體部分研發工作,與奧迪共同協商合作,确保產品符合中國市場需求;上汽旗下的零束可以負責提供 " 中央集中式 + 區網域控制 " 的電子電氣架構,通過 " 硬體集中上收,軟體最大化復用,周邊傳感收斂 " 等方式,實現控制器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感知傳感設備成本降低 30%,線束長度減少 30%,以及整車低壓功耗下降 50%、數據帶寬提升 5 倍,為 ADP 平台的智能化功能實現奠定基礎;奧迪負責產品的整體設計,将奧迪在汽車設計、工程制造等方面的百年品牌積累和技術經驗融入到 ADP 平台及合作車型中。
此外,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領網域,上汽大眾與科大訊飛、華為、百度文心一言、大疆車載等頭部科技企業進行合作,相互賦能,不斷更新產品、技術,滿足消費者的新購車、用車需求。
以此來看,上汽大眾的轉型,不再滿足于适應中國市場,而是通過技術主導,參與規則的重新定義。從零束科技到 CMP、ADP 平台,從電子電氣架構到整車生态系統,上汽大眾用實際行動證明:本土化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從底層到頂層的全方位創新。
這種模式,也為合資車企下一個 40 年的發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 END ——
目前已入駐平台
新浪财經|富途牛牛|同花順|東方财富|雪球
鳳凰|騰訊|搜狐|網易|易車|知乎|百家号
商務合作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汽車十三行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