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網易米哈遊,該不該提前搶占“遊戲訂閱制”?,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大娛樂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幾天,微軟因為收購動視暴雪一事,正與美國監管機構 FTC 在法庭上激戰正酣。
雙方一大核心争議點便是,這場收購是不是會導致微軟旗下的 Xbox 利用獨占遊戲和訂閱制服務 XGP 壟斷今後的雲遊戲市場。
與此同時,幾天前 Meta 又借着老板扎克伯格的個人賬号宣布推出訂閱制遊戲服務 Meta Quest+,向旗下 Quest 系列 VR 頭顯用戶提供每月兩款 VR 遊戲,在會員有效期限内可永久入庫保存。
在過去一兩年裡,盡管雲遊戲遭遇了類似谷歌關閉 Stadia 這類重大挫折,卻依然沒有擋住真正的遊戲巨頭的持續投入,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遊戲訂閱制的流行。
不管是單純依靠自家内容提供遊戲訂閱服務的育碧、EA,還是借助硬體平台和海量第一方工作室護航的 Xbox Game Pass 和 PlayStation Plus,都在努力擴大用戶版圖。
可以說,如今的遊戲訂閱制大潮頗有兩三年前影視流媒體大戰的味道。只不過在這一波潮流中,坐擁像騰訊、網易、米哈遊這些遊戲大廠的國内市場,卻尚未出現遊戲領網域的 " 愛優騰芒 "。
當然,未出現也就意味着這一市場依然還有足夠的空間值得拓展,尤其是在手遊市場失去增量的情況下,遊戲大廠們都在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國產 3A 作品、跨平台雲遊戲依然是各家致力拓展的品類,而訂閱制恰恰也是為這些遊戲品類量身定制的商業模式,内容供需關系的變化無疑也會引發商業層面的革新,整個市場都在等待第一個吃螃蟹的平台出現。
為何全球遊戲市場掀起 " 訂閱制 " 風潮
如果要為遊戲訂閱服務找到一個類似流媒體的爆發時刻,大概會是 2019 年,在那一年 EA、育碧這些擁有眾多第一方遊戲的大廠先後推出了基于自家遊戲的訂閱制服務。
随後則是蘋果 Apple Arcade 的推出,以及微軟構建多年并逐步更新完善的 Xbox Game Pass,前者主打 iOS 平台上的精品遊戲訂閱,後者一開始則是更多依靠 Xbox 旗下大量第一方遊戲作為護航,可以說是在移動端桌面 / 主機端分别吹響了遊戲訂閱制的号角。
Xbox 内部分遊戲
訂閱制的流行是數字版遊戲成為主流之後的新現象,它出現的前提是成本的降低。
數字遊戲的流行讓邊際成本快速下降為零,當高速寬帶成為了标配之後,内容傳輸成本不再是問題,玩家也不再只能依靠實體盤才能玩到遊戲。在這種情況下,大批量的發放遊戲并不是什麼難事,因此無論是各種免費贈送,還是會員制的套餐組合,都成為了可行的方案。
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絕大多數類似遊戲訂閱制的會員服務都只提供老遊戲,訂閱制本身并不太影響遊戲本身的銷量——即便是沒有通過訂閱制獲得遊戲,這些玩家大多數也不會再去購買一份。因此,過去大多數訂閱制本質上是在不傷害銷量的基礎上,給廠家一個推廣遊戲平台、擴大影響力、培養用戶粘性的機會,同時也讓玩家無成本地試一試那些錯過的遊戲。
但從 EA Play 到 Xbox Game Pass 再到 PlayStation Plus,以及 Apple Arcade、Google Play Pass 和 Netflix Games 的出現,局面則已經發生了逆轉。
遊戲訂閱制不再只是讓玩家找老遊戲懷舊的錦上添花,不論是主機、桌面還是手機,各個平台都有不同的公司試圖讓玩家第一時間在其服務中玩到不一定是質量最好但絕對是最新的遊戲。
尤其是上線之初提供了大量優惠活動的微軟 XGP 會員服務,可以說背靠微軟近乎無限的資金支持以及 Xbox 多年積累下來的第一方遊戲資源,僅僅不到三年時間就積累了大量忠實用戶。
根據之前競争對手索尼提供的數據,XGP 已經有超過 2900 萬訂閱用戶,而 Xbox 高層在最近在法庭則透露上個季度 XGP 的訂閱收入到達了 10 億美元。
盡管相對于 Netflix 或是 Disney+ 這些流媒體訂閱服務,XGP 不論用戶數量還是收入規模都還有明顯差距,但三年時間就能到達這一水平,并且使得微軟認為必須依靠收購動視暴雪進一步拉開領先優勢,都說明遊戲訂閱制的巨大潛力。
更重要的是 XGP 的出現也開始逐漸改變了遊戲玩家的心态。
XGP
如今新遊戲首發是否進入 " 訂閱制服務 " 俨然已經成為了重要性堪比 " 獨占遊戲 " 的第一方平台核心競争力,從 " 日服和美服的會員遊戲差異 " 到 " 這月會免又能‘白嫖’多少遊戲 ",逐漸成為了遊戲玩家日常的談資。
即便蘋果推出的 Apple Arcade 到今天依然處于不瘟不火的狀态,但并不妨礙移動平台上新的遊戲訂閱制玩家上場。
嚴格來說,Netflix 的遊戲業務并非單純的遊戲訂閱制,因為整個 Netflix 目前的訂閱服務核心還是在流媒體内容上,其遊戲内容庫幾乎可以說是贈品,并且也沒有單獨訂閱。
就目前來看,Netflix Games 距離誕生爆款遊戲或許尚有時日,但 Netflix 的野心似乎也不只是再造一項遊戲訂閱服務,而是依靠自己廣泛且多元的平台級存在感,去涉足更復雜的雲遊戲市場,這似乎也是 Netflix 想要進入 3A 遊戲領網域的核心。
Netflix Games
對于國產遊戲市場和玩家而言,主機遊戲因為年代問題缺乏存在感,PC 端又常年徘徊在灰色地帶,都使得遊戲訂閱制似乎是天方夜潭。但事實上,過去兩年裡國内遊戲大廠也已經意識到了手遊市場增長的無力,試圖重新開始在端遊以及國產 3A 方向發力,同時雲遊戲也并不完全只是一個幻想,從手遊出發各家都打開了新的思路。
在這種背景之下,國產遊戲的訂閱制革命,似乎不會缺席太久。
國内市場需要 " 訂閱制 " 推動内容創新
在國内手遊市場已經過于内卷,卻又難尋增量的情況下,遊戲廠商其實已經開始将更多目光瞄向了其他平台。
端遊市場也的确是過去一兩年裡少數逆勢保持增長的平台。根據遊戲工委發布的《2022 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客戶端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 613.73 億元,同比增長 4.38% ——在全球遊戲業普遍下行的 2022 年,國内端遊市場反而成為唯一增長的領網域。
《2022 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
這種背景既意味着端遊市場依然還有潛力可挖,也證明跨平台遊戲的必要性。
這也是為什麼自從《原神》大火之後,跨平台遊戲已經開始逐漸成為當下的流行趨勢。即便是之前原本只計劃在手機端發行的熱門遊戲,也開始了自己端遊跨平台行動。像是網易遊戲,除了已經獲得版号的《無盡的拉格朗日》PC 版,《明日之後》《蛋仔派對》《荒野行動》《暗黑破壞神:不朽》等旗下熱門手遊也已申請電腦端遊戲軟著權,剩下就是看版号獲批的時間了。
對于騰訊來說,端遊市場和獨立遊戲原本就是其不希望放下的重要遊戲品類。早在 3 月份,缺席一年的 WeGame 平台再次舉辦遊戲之夜發布會,公布了包括《無畏契約》《全境封鎖 2》等 23 款新遊戲,半數以上則已經拿到了版号。
當然,這些端遊從產品形态上而言,似乎并不适合訂閱制。但其實像《荒野行動》《無畏契約》如今所采用的主流 " 戰鬥通行證 " 模式,本質上也是遊戲訂閱制的一種衍生,将這項營收模式發揚光大的《堡壘之夜》之前也已經推出了訂閱制的戰鬥通行證模式。
可以說對于長線運營遊戲或是主打内購和氪金的手遊,并非沒有采用訂閱制的可能,反而付費訂閱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持續提升玩家的參與度。
更重要的是,對于長期以來都是渴望打造出真正國產 3A 大作的遊戲大廠來說,利用訂閱制低門檻對玩家形成的吸引力,以及對遊戲創作者的收入保底機制,無疑将會進一步釋放國產遊戲創作的可能性。
對國内的獨立遊戲開發者或是有想要嘗試在買斷式單機遊戲的公司來說,抛開版号方面的問題不談,國内大型端遊或是 3A 遊戲往往都需要面臨在定價和銷量之間取舍的問題。
長期以來國内的大型買斷遊戲定價無法過百,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像是之前網易推出的買斷制動作遊戲《永劫無間》,國内 98 元的定價其實已經較海外市場低了大概 20%,依然在上線前遭遇了不少冷嘲熱諷。
事實上,對于國產買斷制遊戲而言,如果能進入大廠的遊戲訂閱制體系其實是一條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生态發展的道路。
一方面,訂閱制較低的月費門檻可以讓更多玩家盡可能嘗試更多國產遊戲,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不信任國產大作質量的問題;另一方面訂閱制在後端能夠保持遊戲工作室獲得足以覆蓋制作成本的保底收入,不至于讓公司的生死完全被一款遊戲的銷量所左右。
這其實也是 XGP 出現之後,相對于第一方工作室,仍有大量獨立遊戲願意進入這一體系的原因。
畢竟像 Steam、Epic 這些渠道,一年成千上萬款遊戲發行,中小體量的獨立創作者其實很難獲得太多曝光量,有大量選擇的玩家也很難每次都真的花費幾十上百塊去支持那些有着創意玩法的獨立遊戲。
對于騰訊網易這些遊戲大廠來說,不論是跨平台還是雲遊戲,其實都是面對不斷改變的外部格局不得不提前布局的賽道。面對全球遊戲市場這股遊戲訂閱制的風潮,從過去的案例來看,國内市場遲早也會探索出一個适合玩家、創作者和平台三方的混合形态。
對于平台和玩家而言,經過了音樂、影視甚至是電動車各種訂閱服務的洗禮之後,顯然沒必要将遊戲訂閱制當成洪水猛獸。
尤其是在手遊的玩法和營收已經高度内卷短時間難有突破的情況下,國内遊戲市場必然還需要借助更多商業模式上的變化來推動内容上的創新,打開一條新的道路。
不論是最近在索尼展會上出盡風頭的國產武俠作品《影之刃零》,還是被國内以及海外玩家寄予厚望将于明年夏天登場的《悟空:黑神話》,其實都展現出了國產遊戲不同的面向和可能性。
對于這些作品來說,或許在他們真的上線時,一個能夠匹配其作品質量的商業變現模式,會對整個國產遊戲的發展起到更正面的作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大娛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