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騰訊雲和阿裡雲,為了新增量有多拼,歡迎閱讀。
一年的低糜過後,阿裡雲、騰訊雲終于重回增長軌道。
8 月 10 日晚,阿裡巴巴發布 2024 财年一季度(自然年 2023 年 Q2)财報。這是阿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阿裡雲宣布拆分上市後的第一份業績報告。
2023 财年 Q4,阿裡雲同比還是負增長,新财季一改頹勢,終于交出一份令人重拾信心的答卷:
阿裡雲營收 251.23 億元,同比增長 4%;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 3.87 億元,同比增長 106%,實現連續 11 個财季盈利。
就在财報發布的 3 天後,釘釘宣布從阿裡雲分拆,成為獨立「N」公司。這被外界解讀為給阿裡雲上市鋪路。
阿裡公布财報一個星期後,騰訊也交出 2023 年 Q2 成績單。2018 年 930 變革之後的幾年裡,騰訊雲所在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占比和增速都備受關注。
2021 年 Q4,「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在總收入占比達到 33.26%,首度超過遊戲收入,成為騰訊集團名副其實的收入壓艙石。
剛剛發布的 2023 年 Q2 财報中,這部分營收 486 億元,同比增長 15%,連續兩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是久違的向好消息,整個 2022 年,騰訊集團和各分部收入增長幾乎都停滞,甚至增速為負數。
不論阿裡雲還是騰訊雲,經歷高歌猛進的規模擴張之後,差不多同時遭遇增速乏力,甚至各有各的困境。
阿裡雲換 CEO,高調降價;騰訊雲則從上到下宣布戰略調整,「被集成」貫穿 2022 年一整年。
這些動作初見成效,從兩家公司的财報增速能看出,重點是持續增長。
騰訊雲
砍虧損,出海,推行業大模型
騰訊雲所在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分部,連續兩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這是一次觸底反彈。
2022 年四個季度,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為 10%、1%、4% 和 -1%。而在 2018-2021 年,這一數字始終保持在 20% 以上,且是騰訊收入增速最快的分部。
轉變從内部開始。砍虧損,被集成,加強自研是騰訊雲 2022 年的主題。
這一轉變可以追溯到 2020 年。那一年,騰訊不再單獨公布騰訊雲的收入。正是在這年,華為雲在中國公有雲 IaaS 市場上超過騰訊雲,拿下第二的位置。
激烈的競争促使雲廠商「大包大攬」,提供更大的打折力度,這嚴重導致了利潤率的下降甚至虧損。根據中信證券的測算,2020-2022 年,騰訊雲毛利率均為負值,分别為 -14%、-7% 和 -7%。
馬化騰拍板決定,「毛損毛虧的業務,實際上是沒用的,還是要靠產品來決勝。」他反對做同質化嚴重的項目,而強調專注自身的優勢。一年多的戰略調整最終反映在了财報層面。
騰訊财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雲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速轉正,并在 Q2 實現低雙位數同比增長。
如果按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的測算方法,連續兩個季度 14%、15% 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騰訊整體業務 11% 的增速。
戰略調整之後,騰訊雲将重心放在了更容易實現标準化、高利潤的 PaaS 和 SaaS 層面,反映在财務的數據是,毛利得到一定提升。2023 年 Q2,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毛利為 186.65 億,同比增長 32.61%;去年同期毛利為 140.75 億,同比增速為 4.88%。
國内增量難尋,騰訊雲也将目标瞄準海外。
東南亞市場是第一站。在國際雲廠商在東南亞市場份額超過 70% 的情況下,騰訊雲要思考如何切入。
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說,中國雲廠商總體來看產品并不弱,價格有優勢,服務還更好。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中國雲廠商在東南亞的競争力。
新加坡直播 SaaS 公司 Belive 負責人曾坦言,選擇騰訊雲的直接原因是它能支持在八個平台同時直播,但國際廠商做不到。
目前,騰訊雲在東南亞遊戲、直播、音視頻市場占據優勢,2023 年上半年在東南亞等國際市場保持兩位數增長,合作夥伴驅動收入同比增長 66%。
除了「被集成」,向海外要增量,大模型同樣被騰訊雲視為新的增長引擎。只不過,騰訊雲是以行業大模型的形态切入。
騰訊雲 MaaS,是基于 TI 平台打造的「行業精選模型商店」,面向包括金融、文旅、政務、傳媒等十大行業。客戶基于基礎模型,加入自己的場景數據,就可生成專屬模型。
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吳運聲說,相比于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更加具象,如果與騰訊在產業互聯網多年的經驗和數據結合,能夠以與此前不一樣的方式,解決很多行業問題。
這是未來,但在實際落地中仍然有許多技術難點需要突破。正如吳運聲所說,大模型跟產業結合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
阿裡雲
價格戰,押注大模型,拆釘釘
阿裡雲太需要一次大的增長了。盡管該季度增速回正,但 4% 并不算大的增幅,同樣的季度,2021-2023 财年二季度的數據分别是 59%、29%、10%,起碼均是雙位數。
而這樣的低速甚至失速籠罩了阿裡雲去年一整年。
改善阿裡雲财務數據,被認為是「雲釘一體化」解散的原因。因為釘釘成本高、盈利難,一直在拖累阿裡雲的收益。
雲釘一體化中沒有「誰是負累」,更多是雙方基于客觀現實考慮後的一種共同選擇。阿裡雲覆蓋的大客戶,為釘釘提供資源輸送。反過來,釘釘客戶上傳的企業數據,會帶動更大的伺服器需求。
2022 年的雲栖大會,釘釘總裁葉軍曬出一份成績單:2022 年 4 月到 6 月,阿裡雲和釘釘雙付費客戶數同比增速達到了 30%。
但是之後,綁在一起,有點互為掣肘。阿裡雲鎖定 HC,釘釘沒法招人。而釘釘大量免費客戶,給阿裡雲帶來财務負擔。
如果算上與釘釘的拆分,這已經是張勇親自上陣半年内,連燒的第三把大火,之前是價格戰和大模型。
4 月,号稱阿裡雲史上最大規模降價,主要利好中小企業。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張勇更看重的是生态池,是長期價值。
被張勇同樣視為長期增長引擎的是人工智能,它甚至承載了張勇更多的野望:「這是一個增量的機會,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來提升他們的服務。」
今年 4 月,阿裡雲正式推出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随後便在這一領網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局。
兩個月後,阿裡雲音視頻 AI 產品「通義聽悟」上線。用戶可以随時随地高效完成對音視頻内容的轉寫、檢索、摘要和整理。
接下來的 7 月,阿裡雲推出 AI 繪畫創作大模型「通義萬相」,輔助人類進行圖片創作。大模型模态逐漸從文本延伸至多模态。
在精盡大模型產品之外,阿裡雲将大模型生态繁榮視為首要任務。
至此,阿裡雲的 AI 布局逐漸清晰,既促進行業生态發展,又能在 AI 的機會中獲利。正如張勇所說:我們讓所有做雲服務的提供商、所有做 AI 的公司和它們的模型都使用阿裡雲提供的基礎設施。
擺在面前的似乎是一幅美好藍圖,但還在等待成為現實。阿裡系的「妙鴨相機」算是送來第一縷春風,只是這個產品出自大文娛事業群,不是阿裡雲或是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