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不給孩子吃粽子,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不是難消化,歡迎閱讀。
到了端午節!粽子那是萬萬不能少的。
只是吃粽子前,看着湊過來要搶着吃的娃,不少爸媽都會擔心:這粽子到底是能不能給孩子吃?
有人說粽子不好消化不能吃孩子吃,也有人說甜粽子太甜、鹹粽子太油,不适合給孩子吃……
其實,不建議給孩子吃粽子,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
容易卡嗆!
粽子比較黏,孩子吃粽子卡住喉嚨的概率更大,2 歲以下的寶寶最好不要吃;3 歲以下不建議吃。
如果想給孩子吃的話,最好是用勺子舀一點點。監護人也要注意在旁看護,避免出現氣道異物梗阻的風險。
那粽子到底是不是難以消化?給孩子吃什麼粽子更好?我們來說一說。
粽子給孩子吃
真的不好消化嗎?
粽子的本質就是主食(碳水)+ 配料,粽子不好消化的印象,可能來自于糯米很黏的關系。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碳水),也就是和大米是一樣的。唯一區别是直鏈澱粉含量低,支鏈澱粉含量高,這也是糯米會更黏的原因。
實驗研究顯示,剛出鍋的熱糯米飯,血糖反應是非常高的,超過白糖,更高于普通粳米。體外酶解反應甚至發現,20 分鍾就達到了分解高峰。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也就是說,糯米在身體的整個消化過程比你想象的快多了。
當一口粽子進到嘴裡,口腔澱粉酶會分解一部分的糯米,進入胃部後會進行簡單的物理消化,把那口粽子拆抽成小塊狀,并且分解部分糯米表面的蛋白質。
之後就可以進入到小腸,因為糯米的支鏈澱粉多,和酶的接觸面積更大,所以反而更容易被分解(也就是更快被消化吸收)。
澱粉在身體裡的消化拆解就像上面,澱粉屬于碳水化合物,比脂肪等物質分解的快多了。
圖片來源:文獻
放大了看,就像下面這樣:
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粽子反而是好消化的食物。
吃完粽子
胃不舒服是怎麼回事?
有的家長說,孩子之前吃過然後胃不舒服,大人吃了也有時有類似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可能和 3 個原因有關:
原因一:吃得太大口
本身粽子在制作過程中就進行了壓實處理,黏黏的糯米讓食物能量密度變得比較高。
很多人一個粽子三口就吃完了!那「拆解」的工作就只能胃來完成,那就需要多一丢丢時間把它處理成小塊狀的(湯圓、糍粑同理)。
要是再加上吃得快,大腦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吃下第二個,妥妥地超量了(能不頂嗎?)
原因二:吃的粽子配料太多
糯米本身是碳水化合物,屬于容易消化吸收的成分。
但粽子米裡通常還有更多的其他高油高脂的成分,比如蛋黃、肥肉,當進入胃裡的食物成分混合度過高(特别還是高油高脂)的時候,胃消化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
原因三:個體差異
每個人胃和個體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的确有些人吃了粽子之後會有一些異常反應。
但目前并沒有明确的證據說會增加胃酸分泌,所以還是最好根據實際經驗來選擇粽子。
給孩子吃粽子
什麼樣的粽子更健康?
現在市面上的粽子種類有很多,我們在挑選時盡量選不含添加糖,鹽、醬油、味精等含鈉調味料也較少的品種。
鹹肉等加工肉類和高鈉的鹹蛋黃餡兒粽子也注意盡量少選。
白粽、無糖雜糧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粽子是谷類,搭配雜糧豆類,可以形成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主食蛋白質利用率。
吃的時候最好适量吃,并搭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不要等涼了再吃。
适量吃
2 歲以下的寶寶最好不要吃;3 歲以下不建議吃。
3 歲以上的寶寶,每天主食總量推薦 75~125g;4~5 歲推薦每天 100~150g
由于孩子還會吃其他主食,所以按糯米生重計算,大約 15~20g 即可,折合做成粽子後的熟重,一天最好不要超過 50g 較合适,注意切小塊吃。
搭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
粽子主要是碳水,算是主食,吃的時候搭配蔬菜水果,營養均衡,還可以保證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攝入。
别等涼了吃
粽子裡面放涼後,支鏈澱粉會回生,變得不好消化,所以最好别等涼了給孩子吃,溫溫的時候吃比較好。
最後想說一句,佳節當前,注意防範嗆噎風險,也注意營養搭配均衡健康,這樣孩子偶爾吃吃粽子「嘗鮮」不要緊,開心最重要。
參考文獻
[ 1 ] Li Guo, Juanjuan Zhang, Jian Hu, Xueling Li, Xianfeng Du. Susceptibility of glutinous rice starch to digestive enzymes. Carbohydr Polym. 2015 Sep 5;128:154-62.
[ 2 ] Hongyan Li, Robert G Gilbert. Starch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basis for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cooked rice texture. Carbohydr Polym. 2018 Sep 1;195:9-17
[ 3 ] Konstantinos Korompokis, Kristin Verbeke, Jan A Delcour. Structural factors governing starch digestion and glycemic responses and how they can be modified by enzymatic approaches: A review and a guide. Compr Rev Food Sci Food Saf. 2021 Nov;20 ( 6 ) :5965-5991.
本文專家
陳輝
合作專家
西京醫院消化内科 主治醫師
第四軍醫大學博士
張海英
審核專家
注冊營養師
四川大學 華西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碩士
劉遂謙
澳大利亞營養師協會認證
臨床執業營養師
策劃制作
監制:大力
策劃:Murphy
插畫:蘇 / 好的山姆
排版:錘錘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