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酷派手機,沒有奇迹,歡迎閱讀。
文 | 斑馬消費,作者 | 任建新
在日前同時刊發 2023 年、2024 年中期業績及獨立調查報告後,酷派集團復牌已經穩了,很多人想知道的是,酷派手機在京基系手裡究竟會走向何處?
2023 年,公司手機及配件收入規模不到 2 億港元,酷派這一昔日叱咤江湖的手機品牌,早已脫離主流市場,只能在下沉市場裡左支右绌。
如果品牌創始人郭德英回頭,應該不會對酷派有任何留戀。自 2021 年消失在酷派集團股東名單中後,這個本土技術派的傳說就已黯然落幕。
郭德英是行業裡難得的科班生,曾一度引領國内手機行業發展。如今平常不過的雙卡雙待模式,正是他及酷派發明并首度推上市場。在中華酷聯時代,酷派曾是手機市場強悍的存在。
退隐手機江湖後,郭德英低調入局農業、康養等領網域,而他一手帶大的酷派,卻陰雨連綿。
酷派早年通過合約機模式在手機市場迅速崛起,紅利結束,先後易主樂視和京基系,在華為、小米、OV 的攻勢下,酷派逐步遊走在市場邊緣。
只有郭德英是幸運的,盡管沒有完成吊打三星的奢夢,但及早套現離場,也算是平穩落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技術派
退隐手機江湖多年,郭德英的傳奇仍時不時會被外界提及,他科班出身,是中國通信技術更新迭代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郭德英生于河南南陽,上學就是學霸,上世紀 80 年代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系,本科畢業進入上海交大讀研,1988 年獲得通信與電子系工程學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南下任教于深圳大學。
1993 年,春風吹拂深圳這座改開橋頭堡,萬物勃發之際,郭德英放棄教職下海,創辦宇龍通信,即酷派集團前身。
公司創立之初,傳呼機(BP 機)還是通信市場的主流,一度出現排隊搶購的火爆局面。
宇龍通信以傳呼機、呼叫台以及無線固話等產品為核心開展業務,這些業務不可避免地得和電信運營商合作,也為後來公司啟動手機業務奠定了基礎。
1999 年,郭德英在國外高價買到黑莓推出的郵件收發器,通信專業出身的他萌發了做中國黑莓的想法。經過幾年醞釀,2002 年,它的 " 中國黑莓 " 計劃正式啟動。
2003 年,借助早期鋪墊的人脈,郭德英與中國聯通合作,第一部手機 CECT 酷派 688 橫空出世,彩屏電阻觸屏的賣點一出,整個手機市場為之震動。
2005 年,郭德英憑借研發優勢乘勝追擊,一舉解決 GSM、CDMA 雙模手機存在的射頻幹擾難題,推出了雙卡雙待手機酷派 828。一個手機可以同時插上兩張手機卡,同時在線兩家電信運營商信号,是當時市場絕無僅有。因為產品稀缺,收獲一眾擁趸。郭德英也因此斬獲 2007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得 1997-2007 年中國手機行業最具創新人物稱号。
酷派因為死磕技術,成為手機行業裡的一股清流,品牌得到廣泛認可,在政企、商務消費群體中獲得較好的口碑。
經次一役,酷派獲得中國聯通大量訂單,作為定制手機供應商,公司嘗到了合約定制機時代的紅利。2007 年,銷售規模首次突破 10 億港元,為 12.88 億港元。
張德英領導的酷派,和華為、中興、聯想并稱 " 中華酷聯 ",為當時四大主流國產手機品牌。2012 年酷派國内市占率 11%,2014 年 5 月升至 23.10%,位列榜單首位,三星、蘋果分别以 18.80%、15.70% 位列第二、第三位。
兩次易主
合約定制機時代,電信運營商在手機產業鏈條上十分強勢,手機廠商只要綁定運營商就能吃飽。酷派也是如此,在與電信運營商合作之後,收入規模逐年攀升。
2004 年,酷派集團(02369.HK)登陸港股,年收入規模 2.46 億港元,到 2014 年攀至 249.00 億港元。郭德英曾對外表示,公司銷售 9 成依賴于電信運營商。
不過,這個格局很快被打亂了。2014 年中,電信運營商被上級要求壓縮銷售成本和相關補貼,郭德英打好的算盤一下子亂套。
随着 4G 時代的到來,酷派計劃衝擊 6000 萬部年銷量,提前大量備貨。随着上遊電信運營商的政策調整,導致公司存貨高企。
2014 年上半年末,公司存貨規模高達 49.98 億港元,同比增長 88.95%,其占總資產的 35% 以上,由于難以及時出貨,經營遭遇嚴峻考驗。
2015 年,公司錄得收入 146.68 億港元,同比下降 41.09%。2016 年 -2017 年錄得收入 76.69 億港元、33.78 億港元,同比分别下降 45.67% 和 57.61%,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别虧損 43.80 億港元和 26.74 億港元。
為應對流動性危機,郭德英提前引進投資者。2015 年 6 月,控股股東 Data(郭德英控制)将所持公司近 18% 股權轉讓給樂視集團旗下的樂視移動,次年 6 月郭德英再次将 Data 所持 11% 股權轉讓給樂視移動。經過兩次轉讓,郭德英合計套現超 30 億元(人民币),Data 所持公司股權比例降至 9.23%。之後,郭德英離開,酷派進入賈躍亭時代。
在樂視與酷派的蜜月期裡,雙方曾計劃雙線作戰,再次挺進國内手機第一陣營。未曾想,相關戰略還未大舉鋪開,樂視債務危機爆發。
2017 年底,已遠遁美國的賈躍亭辭任酷派集團董事長,樂視方面在 2018 年 1 月清倉所持酷派所有股份。
接盤方是偉晖投資,系 90 後陳家俊經多家企業間接控股。陳家俊為深圳京基集團董事長陳華的次子,畢業于南加州大學金融碩士,在入主酷派集團前,曾在深圳京基百納商管公司擔任總裁。
至此,酷派這一老牌手機品牌,正式進入京基時代。
拯救酷派
陳家俊入主酷派前後,國内手機市場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外資品牌三星、蘋果以及本土品牌華為、小米、OV 各占山頭,市場逐漸進入存量時代,酷派想要衝出重圍并不容易。
擺在陳家俊面前的是人員、產品和渠道的全面調整和定位。在人員上,公司先後引進宋九亞、秦濤、李宇靖以及胡行等小米前高管;產品則主打高性價比攻占低端市場,千元機乃至百元機型陸續進入下沉市場;另外,在渠道上選擇區網域直供模式。
為了鹹魚翻身,酷派集團 2019 年、2021 年先後多次募資,意欲重返牌桌。陳家俊高調喊出 3 年重返第一梯隊的口号。
在這些細化調整之後,酷派陸續推出手機產品,但沒有實現翻身的願望。
2021 年,公司先後推出 COOL 20 和 COOL 20 Pro 兩款手機產品,分别主打百元機和千元機市場。據統計當年出貨合計約 12 萬台,不及小米等頭部品牌一天的出貨量。
公司的手機業務逐年萎縮,數據顯示,2019 年至 2023 年,公司銷售移動電話及相關配件收入規模由 12.77 億港元降至 1.81 億港元,2024 年上半年,僅錄得 1.55 億港元。
在酷派推新的同時,樂視、魅族以及中興也加速對新產品的推出,集體上陣也難撼動頭部品牌。和酷派一樣,在復雜且已固化的手機消費市場,它們已難有重回巅峰的可能。
在這一過程中,手機市場持續巨變,魅族賣身吉利、波導股份(600130.SH)轉型手機和物聯網模塊的代工商,聯想手機并入智能設備集團等等,中華酷聯 F4 中,僅華為通過自主品牌再度崛起。
陳家俊明白,酷派的手機業務已難以突圍,2023 年以來,集團向多元化領網域拓展,計劃由傳統手機制造企業轉型智能科技綜合企業。手機業務之外,公司業務拓展至地產物業租賃領網域,在 2023 年下半年加碼數字貨币業務。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加密貨币業務收入、租金收入分别為 4124 萬港元、4340 萬港元,分别占公司收入的 16.3% 和 17.2%。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酷聯這 4 家手機廠商已不再依賴手機業務,統一的動作是将 5G、大數據及物聯網等作為業務發展重點,這是必須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
聯想發力智能終端、酷派押注加密貨币、華為在產品上全面發力、中興推動 5G 新基建,中華酷聯 F4 的新故事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