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多國确診超810萬例!尚無特效藥,發熱要警惕,注意别吃布洛芬!,歡迎閱讀。
當地時間 5 月 30 日,泛美衛生組織公布,今年美洲記錄的登革熱感染病例超過 810 萬例,其中死亡病例超 3600 例,是 2023 年同期的 3 倍,對各國衛生系統提出嚴重挑戰。當地時間 6 月 9 日,阿根廷衛生部發布報告稱,2024 年以來該國已累計确診登革熱病例 504580 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3.26 倍。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相關部門已密切關注今年登革熱的全球疫情形勢,并要求各地加強防範。為何要避免蚊子叮咬?今天春雨君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蚊子和登革熱:
殺人最多的動物
據世衛組織統計,蚊子是第一大致命殺手,每年約 72.5 萬人因為蚊蟲叮咬而死亡。
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可達 80 多種,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絲蟲病、登革熱等,其中登革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由蚊子傳播的病毒 ( 瘧疾是由寄生蟲引起的,不是病毒 ) 。 雖然大多數登革熱患者症狀輕微預後良好,但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髒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每年有多達 25000 人死于該病。
容易被誤診的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埃及伊蚊(絕大多數)和白紋伊蚊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而且,如果一只蚊子感染了登革熱病毒,其餘生都可以傳播該病毒。
圖源:壹圖網
登革熱病毒有四種血清型,且這四種可在一個區網域内共同流行,這意味着一個人可能感染四次登革熱。 登革熱潛伏期 3~14 天,平均 7 天。該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肌肉、骨、關節痛,極度疲乏,皮疹,淋巴結腫大,許多病例會被誤診為其他發熱性疾病。 2009 年世衛組織将登革熱分為非重症及重症登革熱兩種:
非重症登革熱
即普通登革熱患者,臨床症狀典型,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
重症登革熱
包括登革岀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嚴重出血、嚴重胃腸道症狀如持續嘔吐、腹痛、黃疸,甚至神志意識改變以及嚴重髒器受損,出現急性肝腎衰竭、腦病或腦炎、心肌病等。
近幾十年來登革熱發病率大幅度上升,據世衛組織估計,每年世界上可能有近 4 億人感染登革熱。登革熱的病死率為 3/10000,重症登革熱病死率 1%~5%。
登革熱主要在北緯 25 ° 到南緯 25 °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區,在我國,登革熱主要流行于廣東、海南、福建、台灣、廣西及浙江等南方地區。
如何防範登革熱病毒
目前,登革熱屬于乙類傳染病,防控級别與新冠、艾滋病、非典等相同,高于甲流。
入境前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應主動進行健康申報并告知海關檢疫工作人員近期旅行史及在當地有無蚊蟲叮咬史,配合進行相應的檢查并轉運至當地醫院隔離治療。
對于登革熱病例," 早發現 " 的意義不僅在于防止流行病傳播,更是為了防範病人臨床症狀加重。目前,全球範圍内,尚未有針對登革熱的特異治療方法。如果是輕症,那麼簡單采取退燒藥和止痛藥等支持性護理,以緩解發熱等症狀即可。
另據世衛組織的用藥指導,對于輕型的登革熱症,治療這些症狀的最佳選擇是對乙酰氨基酚或撲熱息痛;應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這些消炎藥的作用是稀釋血液,而在有出血風險的疾病中,血液稀釋劑可能會惡化預後。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 1 ] Adi Utarini, M.D., Ph.D., Citra Indriani, M.D., M.P.H., Riris A. Ahmad, M.D.,et al,Efficacy of Wolbachia-Infected Mosquito Deploy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Dengue [ J ] .N Engl J Med 2021; 384:2177-2186,DOI: 10.1056/NEJMoa2030243
[ 2 ] Jacqui Wise. ( 2021 ) Sixty seconds on . . . dengue. BMJ, n1500. [ 3 ] WHO, 登革熱和重症登革熱 ,2020-6-24,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 4 ] Waggoner, J.J., et al., Viremia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 Nicaraguan Patients Infected Wi1. Waggoner, J.J., et al., Viremia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 Nicaragua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Zika Virus, Chikungunya Virus, and Dengue Viru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6. 63 ( 12 ) : p. 1584-1590.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