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價格戰,特斯拉也怕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定焦,作者 | 溫故,編輯 | 方展博
特斯拉又降價了。國產 Model 3 送 8000 元保險補貼,國產 Model Y 直降 1.4 萬,Model S/X 最高降價 6.2 萬元。馬斯克再一次用實力演繹,價格屠夫長啥樣。
很多人認為,2023 年下半年的價格戰要以此為由頭開打,但其實,價格戰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了。
零跑、哪吒、極氪、比亞迪,以及一大批合資車企,在特斯拉之前降價,而且幅度比特斯拉大。這一次,特斯拉算是追随者。
特斯拉現車降價,是為新車上市做準備。傳聞已久的新款 Model 3,最近被傳出已經開始收集訂單,将會在 9、10 月期間擇機上市。到時候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降價是一把雙刃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上半年的價格戰,讓特斯拉打出了近三年來的最低毛利率,讓新勢力們虧損加劇。
現在的局面是,所有車企都不想打價格戰,但都逃不開打價格戰。
下半年,誰會最先撐不住?
誰在拱火?
今年上半年的價格戰,的确是特斯拉挑起的。1 月 6 日 Model 3 最多降 3.6 萬,Model Y 最多降 4.8 萬,讓特斯拉的新車創下了當時的史上最低價。小鵬、問界在第一時間跟進,後來燃油車也加入降價陣營,車企紛紛掀桌子。
3 月,以理想打頭,很多車企推出了保價政策,承諾不降價,降價補差價。當時承諾的時限,大部分是 3 個月,也就是到 6 月中旬前後結束。零跑、哪吒、騰勢等品牌,都參與了。
保價承諾一到期,就有車企蠢蠢欲動。于是在 7 月 6 日,中汽協拉着比亞迪、特斯拉在内的 16 家主流車企,籤訂了一份正式的承諾書,約定不打價格戰,這就是外界調侃的 " 不降價聯盟 "。
聯盟只存在了兩天,因為不降價的條款違反了《反壟斷法》精神。而特斯拉在籤訂承諾書的第二天,不降價條款被删除的前一天,反手就給了自己一巴掌——變相降價:通過好友引薦購車,獎勵 3500 元。
另外 15 家車企目瞪口呆。
也許是被特斯拉降價搞怕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8 月的第一天,車企們都在忙着公布 7 月銷量成績,零跑宣布降價,最高降幅達到 2 萬元。
零跑這一搶跑,哪吒馬上跟進,在 8 月 5 日宣布,旗下 2022 款哪吒 S 部分車型降價 2.6 萬 -4.9 萬元,另外還給 8000 元金融貼息或置換補貼。
想降又有點降不動的歐拉,搞了個限時優惠,8 月底之前,部分車型最高可優惠 3 萬元。
極氪也玩起了限時立減,極氪 001 降價幅度約為 10%,入門款價格降到 26.9 萬元,史上最低。
一直沒啥實質動靜的特斯拉,直到 8 月 14 日才跟進。Model 3 是推銷現車,算上 8000 元的保險優惠與 3500 元的引薦獎勵後,後輪驅動版 Model 3 的價格降到 22.04 萬元。這比今年初的價格還要便宜近一萬元。Model Y 的長續航版和高性能版分别降價 4.8 萬、3.8 萬,也是歷史最低價。
直到特斯拉進場,下半年的車市價格戰,才算正式打響發令槍。
跟之前一些車企 " 欲拒還迎 " 式的降價不同,這次是直接降,不玩花招。
比如極氪。上半年的那波價格戰,極氪用送權益的方式變相降價。當時推出了 " 產品力限時免費更新包 ",号稱 " 下定享至高 80000 元限時免費更新 "。
這句宣傳語裡有很多定語—— " 至高 ",意味着大部分人拿不到 8 萬補貼;" 限時 ",說明是短期促銷;另外,很多送的權益并非用戶剛需,價格實際沒有降。總之,套路很多,誠意不足。
" 不實在。對于新客戶來說,車價降低是實實在在的,加裝的價格是廠家定的,不是必需品,這就是一本正經地優惠了個寂寞。" 有人評價。
車企不願意直接降價,一是怕傷害品牌,讓用戶形成觀望情緒,二是怕老車主不滿,覺得自己被割了韭菜。
像極氪這種之前遮遮掩掩的品牌,現在光明正大地降價,說明市場競争相當激烈,必須甩開包袱全力衝刺了。
降價有用嗎?
就當前的競争環境,車企降價有用嗎?
降價不一定有效果,但不降價一定沒有效果。對于相當一部分品牌而言,現在擺在眼前的問題,不是多賣多少輛車的問題,而是還有沒有資格繼續坐在牌桌的問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名的車企占據了 85% 的市場份額,同比提升了 7.7%。
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市場份額不斷向頭部集中,尾部的造車品牌被淘汰的風險加大。
庫存也在重返高位。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國内經銷商庫存指數在經歷連續 3 個月下降後,7 月再次反彈至 57.8%。
對于一些銷量遇到瓶頸的新勢力,以及過于自信、定價過高的合資品牌,降價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零跑是新勢力中第四家上市公司,一直想衝擊 20 萬元以上的市場,并為此推出了 C 系列車型(C11、C01)。
今年 3 月那波價格戰中,零跑對全系產品大幅降價,最高的降了近 6 萬元。原本起售價接近 20 萬元的零跑 C01,直接被降到了 15 萬以内。這一次,零跑又把 C 系列的中高配車型拿出來,繼續往下降,售價接近 22 萬元的車型降到了 20 萬元以内。
在去年公開的上市招股書中,零跑用詳細的數據論證,15 萬 -30 萬元的中高端市場前景廣闊。零跑就聚焦在這個價格區間。現實情況是,兩輪價格戰打下來,零跑縮回到 15 萬 -20 萬元的區間,衝高失敗。
轉型迫切的合資品牌,陷入了 " 不降價就賣不動 " 的境地。東風日產的純電動 SUV Ariya 艾睿雅,去年 9 月上市時的指導價為 27.28 萬 -34.28 萬元,今年 7 月價格下調約 6 萬元,新增入門款的價格下探至 20 萬元内。
降價的目的,是以價換量。大部分時候,降價是有用的。
特斯拉最明顯。每次特斯拉降價,都能促進訂單大漲,然後過一段時間,又因為交付周期變長再漲價。降價是特斯拉調節供需關系的一種手段。
比亞迪用降價鞏固市場份額。今年 2 月比亞迪秦 PLUS DM-i 推出 2023 冠軍版,起售價只要 9.98 萬元,首次把價格打到 10 萬元以内,3 月銷量就超過日產軒逸、大眾朗逸,拿下 A 級轎車銷量第一。
後來軒逸、朗逸通過車型改款、降價等手段,奪回一些市場份額,比亞迪秦 PLUS DM-i 的銷量在 6 月、7 月連續下滑。于是在 8 月上旬,比亞迪在部分地區對秦 PLUS DM-i 補貼 3000 元,進一步調低起售價。
在 10 萬 -15 萬元的低價市場,用戶對價格敏感,降價的效果非常直接。
一位比亞迪秦 PLUS DM-i 車主對「定焦」分享了他買車時的感受," 當你進了店,一輛車到底買不買,可能就差那麼幾千塊錢。權益都是假的,價格才是真的。" 他跟銷售砍價優惠了 3000 元,還送了底盤防鏽、擋泥板、全包圍地毯。
某合資車企的一位渠道人士對「定焦」說:" 包裝出來的降價促銷,老百姓按按計算器就能知道水分多大。最真實的商戰,往往樸實無華。相比各種花裡胡哨的免費送權益,降價最簡單、樸素。"
在高端市場,此前一再表示不會降價的蔚來,最後同樣需要降價拉銷量。蔚來在 6 月中旬對全系新車降價 3 萬元,帶來 7 月銷量首次過兩萬,相比 6 月幾乎翻倍。
誰會最先撐不住?
降價不僅需要有車,還得有錢。
特斯拉能任性降價,是因為錢袋子夠深。超過 25% 的毛利率、接近 15% 的淨利率,讓它有足夠的底氣打價格戰。
而大部分車企,是在用虧損換規模。去年,蔚來的車輛銷售毛利率 13.7%,公司全年虧了 146 億;小鵬車輛毛利率 9.4%,虧了 91 億;零跑的毛利率還是負數,公司虧了 51 億;還沒上市的哪吒,也虧了 69 億。
要算總賬的話,這些車企都是在虧錢賣車。
新勢力降價的另一個難處在于,還得考慮老車主的感受。如果品牌不夠硬,就得掏錢補償。比如哪吒 S 在 7 月推出新款降價後,引發眾多老車主不滿,哪吒不得不為他們加裝氛圍燈,加裝電動門把手……這又是一筆開支。
合資車企大部分是盈利的,因為有燃油車的基本盤在。比如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去年就為廣汽集團貢獻了超過 100 億元的投資收益。合資燃油車仍然是廣汽盈利的主要支撐。
所以對于很多合資品牌來說,要不要做電動車,打不打價格戰,是個選擇題——要市場份額還是要利潤。
就像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說的:合資公司有自己的考量,賣 80 萬輛車、一年賠 30 億元,或者賣 30 萬輛車不賠,哪個更好一點?
這種局面,特别像一群人打牌。現場有兩類桌子,一類是新能源,一類是燃油車,新勢力都在新能源的桌子上打,而傳統車企同時占了好幾個桌子,它在新能源的桌子上虧錢,在隔壁桌子赢錢,輸得起。
起亞中國 COO 楊洪海今年 6 月談到中國市場時的一番話很有代表性:" 我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 21 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等着進來搶市場也可以。讓敵人先去試傷好了,我兜裡都是錢,都是技術,我又沒有放棄這個市場,在合适的時間進來收拾你們也是一種策略 "。
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大家都知道,燃油車的桌子終有一天會被沒收,所有人都得回到新能源的桌子上。但那個時候,還有沒有位置?
所以對于很多傳統車企而言,即便打價格戰虧錢,也得跟進,至少先占個位。
已經降價好幾回,還免費給車主更換座艙芯片的福特電馬,就是咬着牙要上桌占位。福特的電動車業務整個上半年虧了 18 億美元,拖累了整個集團的盈利能力,但還在堅持投入。
現在既有量,又有利潤的車企有三家——特斯拉、比亞迪、理想。
特斯拉的單車盈利約 7 萬元,比亞迪接近 1 萬元,理想 2.7 萬元。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說,在中國汽車市場 10 到 20 萬元的價格帶内,比亞迪有產品定價權,但他不想搞得大家很難受,别人都沒活路。
現實情況是,全場比亞迪一直在 " 赢錢 ",90% 以上的人都虧錢。去年,比亞迪實現淨利潤 166 億元,超過之前 5 年的總和。今年上半年,比亞迪預計淨利潤超百億元,再創新高。
被比亞迪衝擊最大的,其實是 " 兩田 "、日產、大眾等燃油車企," 油電同價 " 讓比亞迪不斷搶走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對于威馬、零跑這類電動車企,比亞迪的衝擊是間接的。但尴尬的是," 前方打架,路人受傷 " 的情況很常見,總會有人成為炮灰。
特斯拉的降價空間是最大的,Model 3 完全可以降到 20 萬元以内,特斯拉照樣賺錢。但特斯拉需要權衡,受降價影響,今年二季度特斯拉的利潤率,已經跌至 2019 年以來新低。
在中國打價格戰,讓特斯拉也很難受。一方面有比亞迪這樣的對手,另外有像福特、大眾等要拼命的巨頭,還有一些長期虧損的新勢力在負隅頑抗。
這場價格戰或許最後沒有赢家。但最後活下來的,一定不是降價最兇猛的,而是成本控制最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