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究竟講了什麼?,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影響歷史進程的地理樞紐
作者:朝乾 / 編輯:Alicia
在《孫子兵法 · 九地》篇中,孫武闡述了九種影響戰争的地形,其中的" 争地 "是指被任何一方占領,都能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的地方。當軍隊遇到争地時,應當急速行軍,率先搶占要點,并争取包抄敵軍後路。
而" 衢地 "則是指那些處于交戰雙方與第三方交界,交通四通八達的地方,如果率先占領,就能與第三方建立外交同盟關系,從而達到孤立敵國的目的。兵法中的 " 争地 " 和 " 衢地 " 就是交戰雙方必争的焦點,也就是軍事地理的" 樞紐 "。
比如這一地區,可以說就是充滿了" 争地 "和" 衢地 "
一直到隋唐,這裡都是争奪天下的關鍵區網域▼
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也說過:" 任何國家裡都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地點,那裡有很多道路匯合在一起,便于籌集給養,便于向各個方向行動。簡單地說,占領了這些地點就可以滿足許多需要,得到許多利益。" 克勞塞維茨将這樣的地方稱為" 鎖鑰 "。
在中國的版圖上,就有若幹個這樣的 " 樞紐 " 與 " 鎖鑰 "。這些地方對于戰争,尤其是古代戰争,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今天我局推薦的《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就以時間為軸線,盤點了自夏商周三代到蒙元時期,那些影響戰争勝負的 " 兵家必争之地 "。
中國版圖上的 " 樞紐 " 與 " 鎖鑰 "
往往是幾大基本經濟區之間的連接地帶
(圖:shutterstock)▼
軍事樞紐的重要性,往往随着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而變化。例如從周至唐,王朝多定都關中,而經濟重心位于中原,那麼從關中通往中原的崤函、河洛地區,就成為了反復争奪的軍事樞紐。随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尤其是南北對峙時期,淮南、荊襄、漢中就成為南北博弈的焦點。明朝天子守國門,遼西走廊就成了拱衛京畿的鎖鑰重地。
《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
原價 13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83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購買了《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的訂單截圖,通過公眾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復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天下之中——洛陽
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的的伊洛盆地,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就被視為 " 天下之中 ",也是 " 中國 " 一詞最原始的意義。西周初年,周公征服了中原廣大地區後,決定在伊洛盆地營建新都。這是因為,伊洛盆地位于華夏族活動範圍的中央,水陸交通發達,便于節制四方,各地諸侯朝貢裡程也都差不多,可以作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
伊洛盆地相比周邊的平原,其實是很小的
但是這裡是第二階梯 - 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置緊要
(圖:google map)▼
伊洛盆地位于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之間,西面通過崤函古道可通往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東面途徑嵩山的關隘,就是華北平原;向北渡過黃河,穿過轵關陉、太行陉可通往山西,或向東北通往華北平原;向南經汝颍地區或伏牛山,可到達南陽盆地。
連接着關中、山西、華北平原、南陽盆地四大板塊▼
因此,像洛陽這樣一個處于各個地理單元過渡地帶的交通樞紐,一旦中國北方東西分裂,就必然成為反復争奪的焦點。
楚漢之争時,占據關中的劉邦與東面的項羽争奪天下。公元前 205 年,劉邦偷襲彭城(今徐州),被項羽擊潰,漢軍退到了洛陽外圍才穩住了陣腳。
為了保衛洛陽,劉邦自東向西構築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敖倉 - 荥陽,這裡是嵩山以東的外圍據點,憑借敖倉的糧儲和荥陽的堅城,可以持久固守;第二道是嵩山與黃河之間的要塞成皋(作用相當于虎牢關);第三道是洛陽的門戶鞏縣(今鞏義市)。
劉邦迎戰項羽的三道防線(橫屏)▼
憑借這三道防線,劉邦與項羽長期對峙,使項羽的野戰優勢無法發揮,軍隊銳氣喪盡。同時,劉邦還發揮洛陽 " 衢地 " 的優勢,積極聯絡彭越、英布、韓信等諸侯,不斷襲擾項羽的後方和補給線,使楚軍疲于奔命,最後覆滅于垓下。
公元 534 年,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在此後的 10 餘年内,東魏的高歡集團與西魏的宇文泰集團先後爆發過 5 次大戰,其中涉及争奪洛陽的有 3 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邙山之戰。在這次戰役中,高歡占據了洛陽北部的制高點邙山,憑借具裝騎兵的優勢,幾乎全殲了西魏軍。
在隋末農民戰争中,李密憑借洛口倉、回洛倉的糧儲廣招兵馬,使瓦崗軍成為中原地區勢力最大的起義軍。後來,李密與守衛洛陽的王世充發生了多次交鋒,最終李密長久受困于堅城之下,失去了進取關中的時機,被王世充擊敗。
後來,占據關中的李淵集團削平了關隴、河東群雄,然後派秦王李世民率軍東進,奪取洛陽。由于王世充不得人心,各地官員望風而降,唐軍得以迅速掃清了洛陽外圍各個重要據點,但洛陽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内攻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不得不向占據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遂率 10 萬大軍來援。
面對可能被内外夾擊的危局,李世民在命令唐軍主力繼續圍攻洛陽的同時,率領少量精兵駐守虎牢關。在面對窦建德大軍時,李世民故意在黃河北岸放牧戰馬,以此迷惑窦建德,然後趁着敵軍懈怠,迅速收回戰馬,率領騎兵雷霆出擊,一舉擊潰窦建德。窦建德兵敗後,王世充也不得不向唐軍投降。唐軍憑借此戰一舉平定中原。
通過以上戰例,我們可以得知,洛陽周邊雖有邙山、嵩山、箕山、外方山、熊耳山、崤山等地理屏障,但是山脈缺口太多,尤其是東南面。東漢王朝為了保衛都城,在洛陽周邊建立了 8 座關隘,自此之後,洛陽周邊的關隘、據點、糧倉有增無減。
洛陽周邊重要據點(橫屏)▼
因此,自古争奪洛陽的關鍵,并不在洛陽本身,而是在外圍據點的得失。劉邦防守洛陽,靠的是東面的三道防線。高歡大敗宇文泰,靠的是占據了北面的邙山。李密糾結于洛陽一城的得失,沒有迅速向崤函進軍,招致失敗。李世民在虎牢關外擊敗了窦建德援軍,洛陽城内的王世充便不戰自降。
《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
原價 13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83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關中鎖鑰——崤函
在伊洛盆地西面,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險要山脈——崤山。崤山有南北兩條峽谷山路。穿過崤山後,兩條山路匯合,再往前就是秦朝的函谷關。過了函谷關後,沿着黃河岸邊的山路繼續前行,直到風陵渡,黃河在這裡由自北向南轉向自東向西。始建于東漢的潼關,就坐落在這一帶。過了潼關,就進入了關中平原。
這條從伊洛盆地通往關中的咽喉要道,就是軍事史上赫赫有名的" 崤函古道 ",自古以來發生在這裡的戰争不計其數。
崤函古道(橫屏)▼
相比于多面受敵的伊洛盆地,關中的地緣條件就要優越得多,不僅腹地更加廣闊富饒,而且四面的山脈屏障更加險固。
除了崤函古道外,關中通往外界的道路主要還有:東南向的武關道:從藍田出發,經灞水、丹水河谷穿越秦嶺,可達南陽盆地;西南向的陳倉道:經故水河谷穿越秦嶺,可達漢中;西北向的蕭關道:溯泾水河谷而上,向西北可前往河套、塞北,向西翻過隴山(今六盤水)可通往隴西。
真的是條條大路通長安(橫屏)▼
這四條道路都有雄關鎮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中最有戰略價值的當屬崤函古道,因為其連接的是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中原地區。古代建都關中的政權,唯有打通崤函古道,才有稱霸中原的可能。
春秋中早期,晉獻公通過 " 假途滅虢 " 的計謀,滅掉了崤函古道上的虢國(今三門峽市境内),很早就掌握了這一咽喉要道,這給後崛起的秦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秦穆公終其一生都想打通崤函,稱霸中原,但無奈這條唯一的東進之路被強大的晉國牢牢扼制。
秦當然也是很想去問候下周王的
可惜被晉國早早攔住了去路
一個是河東、一個是崤函通道,直接卡死了▼
前 627 年,秦穆公想趁着晉文公新喪,長途偷襲崤函以東的鄭國,不料消息走漏,被晉軍在崤山南道伏擊,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 " 殽之戰 "。
到三家分晉後,崤函古道仍被魏、韓兩國把持。秦國商鞅變法後,軍事力量變得強大,先後通過河西、宜陽、伊阙等多場大戰,才一步步打通崤函古道,勢力不斷深入中原。
前 318 年,在魏将公孫衍的聯絡下,楚、魏、韓、趙、燕五國結成合縱聯盟,一起攻打秦國。秦國在固守函谷關的同時,派出使節進行" 連橫 ",也就是單獨與山東五國結盟,以瓦解合縱,導致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趙、韓三國,最終也被秦将樗裡疾打得大敗。
其實拿下崤函通道也要考慮周邊局勢
首先要拿下魏國的河東
通向洛陽的大門才真正敞開▼
事實上,後世定都關中的政權,只要派重兵固守崤函關隘,即便中原再亂,也威脅不到根本,而如果貿然派重兵前往崤山以東決戰,一旦決戰失敗,崤函無兵可守,中原敵軍就能長驅入關。秦朝、新莽都是因為主力在山東決戰失敗,關中兵力空虛而覆滅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安史之亂時的潼關之戰。安史叛軍固然來勢洶洶,很快攻陷了洛陽,但只要哥舒翰牢牢守住潼關,不與叛軍交戰,同時調遣朔方軍從山西進攻叛軍大本營河北,切斷河北與洛陽的聯系,叛亂很快就能平息。
事實上唐朝也是這樣做的,而且郭子儀已經在河北頻頻得手,可是哥舒翰在高層的催促下出關決戰,結果在靈寶中了叛将崔乾祐的埋伏,全軍覆沒。叛軍長驅直入,玄宗不得不放棄長安出逃,導致唐朝七年後才平定叛亂,盛世随之一去不復返。
《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
原價 13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83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南北樞紐——襄陽
前文說過,在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淮南、荊襄、漢中就成為了南北博弈的焦點。然而,相比于有寬闊的淮河、長江隔絕的淮南,有高峻的秦嶺、大巴山阻塞的漢中,荊襄地區沒有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自然就成了焦點中的焦點。
漢水流出漢中盆地後,自西北至東南注入長江,而襄陽就扼守在漢水出山的地方。襄陽以南是肥沃的江漢平原,以北是南陽盆地,以東是大洪、桐柏山區,以西是武當山和神農架。因此在南北交戰時,襄陽是一個難得的突破口。
當長江流網域的經濟地位越來越強
從 " 中原 " 出發控制長江中遊就變得至關重要
南陽 - 襄陽的戰略意義便大大加強了▼
在古代,從江陵(今荊州)出發,經荊門、宜城至襄陽,渡過漢水後,再經樊城、新野抵達南陽,這條道路被稱為" 荊襄道 "。
從南陽往東北走,經過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的缺口,就可以到達中原南部的汝颍地區。從南陽往西北走,經武關道可達關中。從南陽往北,沿着白河河谷穿越伏牛山,可達伊洛盆地。因此,不論南征、北伐,襄陽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荊襄道,江陵至南陽▼
一般來講,北軍如果想要突破襄陽,往往以南陽為大本營,集結軍隊,積草屯糧,再掃清新野、鄧縣、樊城等外圍據點,然後跨過漢水,強攻襄陽。
一旦攻占襄陽後,既可以向南經宜城、荊門直驅江漢腹地,奪取江陵、夷陵(今宜昌)等重鎮,然後穿越三峽,進取巴蜀;也可以在漢水上打造戰船,編練水軍,然後順流進入長江,再順江東進,攻取江東。
在 13 世紀的蒙古滅宋戰争中,襄陽的得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南宋行在位于臨安(今杭州),所以淮南地區是南宋防御的重心,而四川方面兵力最為薄弱。荊襄戰場情況比較復雜,由于南宋招降了許多北方漢族兵将,南軍與北軍不和,導致軍中矛盾從生。
窩闊台時期,蒙古軍攻陷了防守薄弱的成都,宋軍據險抵抗,才保住了川東一隅。與此同時,襄陽的北軍叛變,南軍趁亂将襄陽掠奪一空,導致荊湖門戶洞開,被蒙古軍長驅直入。由于蒙古軍主力在西征,再趕上窩闊台去世,宋軍在孟珙的率領下,才收復了襄陽。
到蒙哥時期,蒙古軍攻宋的重心仍放在西面。蒙古滅大理後,試圖南北夾擊南宋,但由于戰線過長,且無法威脅南宋核心區網域,所以難以見效。後來,蒙古軍久困于川東釣魚城下,随着蒙哥去世,諸王争奪汗位,攻宋不了了之。在此期間,襄陽經過南宋軍民的重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成為防御蒙古的軍事重鎮。
忽必烈時期,蒙古調整了攻宋方略,選擇襄陽作為主攻方向。在具體攻城方面,蒙古軍采取長期圍困的方式,在襄陽外圍修築壁壘、據點,阻斷襄陽與後方的水陸交通;然後聚集重兵于襄陽城下,并派遣偏師牽制其他方面,使襄陽孤立無援;同時修建戰船,編練水軍,以切斷襄陽與樊城的聯系。
在攻打城牆時,蒙古軍使用了先進的" 回回炮 "。經過 6 年的圍攻,蒙古才攻克了這座樞紐要地。其後,南宋的防線土崩瓦解,蒙古軍席卷江南。
由此可見,襄陽之所以難攻,一方面是因為它以漢水為屏障,漢水不僅比一般的護城河更寬更深,而且能通航,後方的兵員、補給可通過漢水源源不斷接濟襄陽;另一方面,襄陽與北岸的樊城成犄角之勢,互為依靠。所以攻取襄陽的關鍵是能阻斷水路,切斷樊城與襄陽的聯絡。
這部《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以相當專業的眼光盤點了那些影響古代戰争勝負的樞紐、鎖鑰,是一部了解軍事地理的入門佳作,原價 138 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只需 83 元。
《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
原價 13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83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 發貨說明
1. 河北廊坊發貨,圓通 / 韻達快遞随機發貨,工作日 48h 内完成發貨,周末、節假日順延;
2. 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直接到公眾号後台聯系退換;
3. 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 " 我的訂單 "裡進行查詢;
4. 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請備注抬頭、稅号(内容默認圖書,如需開明細,請注明)。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更多好書推薦
▼
《戰争裡的中國史》(全 2 冊)
原價 29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39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原來古代人是這樣打仗的:
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
定價 14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74 元
長按下方小程式碼即可購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