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越野跑比赛,中年人卷疯了,欢迎阅读。
每到周末,山上就聚满了越野跑的中年人。
逃离格子间,他们不再是王姐、李哥,或是 Lucy、Mike,也不是谁的家长,他们是训练日或比赛日在山上相见的跑友。比起做不完的工作汇报,繁琐的家长里短,在不同风景的赛道上奔跑甚至飞跃,身心也跟着轻盈起来。
在各大热门户外赛事如越野跑、马拉松中,中年人几乎是最卷的一批。在 UTMB,在柴古唐斯,或者崇礼 168,赛事报名成功的海报开始刷屏久不更新的朋友圈。30~45 岁年龄段,人数最多,最出成绩。2025 崇礼 168 超级越野赛数据显示,30~49 岁年龄段参赛者占比达到了 74%,而全球越野跑人群画像几乎也非常相似。
中年人走向山野,最直接的原因是身体素质的下降,根据 WebMD 报告," 缺乏运动的人在 30 岁后,每 10 年肌肉质量流失可多达 3%~5%。"年轻时加过的班和熬过的夜,都变成了体检单上标红的指标,倒逼中年人关注起身体健康。
除此外," 三十而立 " 的年龄意味着上有老下有小,琐事缠身的时候,只有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带来短时的快乐,而身体遭受的痛苦,远比生活的压力更容易熬过;另一方面,动辄上千的装备、报名费和交通住宿等费用,既是有了一定财富积累的中年人的底气,也是他们区别于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精练 GymSquare 采访了数位越野跑爱好者发现,对于中年人而言,山野或许是拯救 " 中年危机 " 的第二赛场,赛道上充满不确定性的天气、路况、同批参赛者水平等,不断教育参赛者:关注当下和眼前,此刻的空气、风景、脚下的路,以及此刻的自己。
一、越野跑,中年人卷疯了
中年人的周末,都在越野跑比赛上。
国际越野跑协会 ITRA 在 2021 年针对全球 104 个国家超 9500 名跑者的《全球越野跑者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越野跑者平均年龄为 40 岁,35~45 岁的跑者占比 34.5%,37.1% 的参与者年龄在 46~55 岁之间。相较于全球跑者,中国越野跑者更年轻,但 36~45 岁跑者依然是中坚力量。
图源:ITRA;OUTDOOR 户外探险
42 岁的 @茉莉是 Molly 每周参加一次操场间歇课,据她观察,训练课的伙伴大部分是中年人," 如果用参赛次数和训练强度定义‘卷’,我觉得中年人还是挺‘卷’的。"
图片来源:Molly
更多的参赛人数,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英跑者的分布。ITRA 发布的《2023 全球越野跑人口统计报告》显示,精英组获奖选手中,30~45 岁占比 81.2%。而中国田协《2023 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也显示,平均成绩最好的跑者集中在 35~44 岁区间。
除了卷人数、卷成绩,中年人在装备竞赛上也具有一定优势。放眼整个运动市场,中年群体几乎是最愿意为运动消费的群体。精练 GymSquare 发布的《2023 中国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业报告》显示,户外运动消费金额在 501~1000 元和 3001~5000 元区间的人群占比分别为 20.2% 和 21.6%,超过 1 万元的人群占比 11.6% 超过少于 500 元的 15.8%,总体呈现高客单趋势。
精练 GymSquare《2023 中国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业报告》
中产愿意为健身卡、运动装备、私教课程等费产品或服务付费,这也和中产阶层年龄分布有关,按照国家统计局《2023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统计监测报告》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即家庭年收入 10 万~50 万元人民币,35~44 岁占比最高,达到 31.2%。
20 出头的时候,奔波于学业、工作,遵循着社会时钟,也在探索更多可能。等到 " 三十而立 ",财富、性格、生活方向都趋于稳定,于是有机会在一个领網域深耕——专注自我。中年越野,与其说是中年危机自救,不如说这是最好的年纪。
二、中年越野,一场大型自我救赎
比起 20 出头,30+ 的中年人可能才是运动的主力群体。
国家体育总局《2023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30~39 岁人群的周均运动频率比 20~29 岁人群高 52%。
主要原因是自身身体机能下滑,运动是 " 不得不做 " 的自救。如《2023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所述,88% 的 30 岁以上受访者将 " 保持健康 " 列为首要运动目标,世界卫生组织《2022 身体活动全球状况报告》也呈现出相似性,30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因 " 预防疾病 " 而运动的占比达 58%,显著高于 20~29 岁群体的 37%。
图片来源:格子姐姐在减脂
除了健康的客观需求,越野跑更像是一场中年人的心理自救。
户外景色有天然的治愈能力,Molly 最喜欢比赛上看到不同景色不同风格的赛道,"尤其是在前后没有人的赛段,能体会到人和自然的融合共生"。这是越野跑的迷人之处。
西北沙漠和江南丘陵,东北松林和云南山地,景色绝无相似,甚至同一赛道的不同季节,景色也不尽相同。36 岁,越野跑龄 2 年的策仔把越野跑当成野趣探索的方式," 入了中年逐渐意识到运动作为解压和娱乐的不可替代性 "。
在户外奔跑,可以理所当然不看手机,远离工作消息和无谓的社交需求,在短则 3 小时,长则超过 24 小时的时间里,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9 年越野跑龄,即将 45 岁的庄娜提起," 跑在山野中,可以暂时让你忘了业绩的要求,子女学业的压力,家务的鸡零狗碎 …… 收获到了片刻的独享时光,去除所有身份,回归我自己。"
也正是这些业绩、家务、子女等重压,磨出了中年群体的韧性。庄娜在第一个 100 公里越野赛时,在熬了 20 小时后一度出现迷迷糊糊的幻觉,但最终成功和小伙伴一起克服困难,甚至获得女子组第九,完成了首百。而今年 49 岁的邵军在第一次三峰 21 公里比赛时一度小腿抽筋受伤停训半年,反而因此爱上越野跑。" 你不知道你的极限在哪儿,往往在完赛后你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极限有全新的认识,哦,原来我还可以这样 ",因为生活有边界,但越野跑能帮我们探索和拓展边界。
图片来源:策仔
而比赛的意外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年人的承压阈值。即使备赛期百分百准备,但比赛当天的天气、路况,甚至是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依然充满变数,只有亲身经历后,跑者才能学会接受意外,享受意外,也能将经验迁移至生活中。
Molly 在 2024 年参加崇礼 168 DTC 百公里组时,一度认为自己多年滑雪,很熟悉崇礼雪场,原本预估轻松完赛,但赛前一天崇礼下暴雨,夜里下冰雹。等到真正出发时,赛道上的泥土浸满水,湿滑又松软,爬到第一个山头后遇到大暴雨,衣服里外鞋子全湿透了,原本预计的 " 舒适强度 " 跑成了 " 挑战强度 "。尽管不知意外何时到来,或是以怎样的形式到来,安全完赛和自我挑战的时刻,正是内啡肽的来源,持久的成就感成了激励跑者向前的动力。邵军说," 我不再害怕意外,因为意外也是比赛的一部分。而且我会把这种积极乐观、坚持的情绪,带到工作、生活中去,去拓展自己生活的边界、体验各种可能性。"
而对于有家有室有娃的中年人而言,越野跑也带来了难得的亲子时光,39 岁的 @格子姐姐在减脂入坑越野跑时间并不长,但她会带着 8 岁儿子完成每月 1 次家庭登山日,去年他成功登顶佘山时说," 妈妈我比缆车厉害 "。增强身体素质,强化心理耐力,这何尝不是另一种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庄娜常常带着女儿参加各种越野赛,CrossFit 训练等,在她看来,毕竟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也不小,周末更需要放松神经," 别再上好几个补习班,多上山跑跑,看看远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观察观察植物,动物,这样小眼镜可能会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庄娜
三、科学训练,远离中年危机
尽管中年或许是越野跑最好的年纪,但随着身体机能的下滑,跑者需要更多自我关照,包括生理和心理关照。
在中国田协《2023 越野跑赛事安全白皮书》中显示,国内 30% 的赛事未设强制体检门槛,对比日本环富士山越野赛的 " 心电图 + 血氧预检 " 制度,国内安全规范还有待完善。对应到参赛者自身,则需要更多关注身体情况,一方面,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肺能力状况,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设定科学的备赛周期,进行合理的耐力和力量训练,让身体状态在比赛期达到峰值。
图片来源:邵军
另一方面,尽管中年人在越野跑赛道上 " 卷疯了 ",但多位受访者也告诉精练 GymSquare,比起最终的成绩,首要目标是 " 安全完赛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我突破。毕竟,对于大众运动爱好者而言,一次比赛成绩的好坏,远不如能长久参加比赛来得重要,安全回家才是越野跑的终点。
在中科院《运动心理学》,越野跑中自然接触可降低皮质醇水平 23%,效果优于城市健身房训练。享受山间,感受风的吹拂或呼啸,脚下的泥泞或崎岖,足以让人在中年赛道上,体会到此刻自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