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这么当爹,他还骄傲上了?,欢迎阅读。
编辑:fifi
翻车了。
但没想到是陶勇 …
因为一条微博,一夜之间口碑逆转。⬇️
按理来说,为 12 岁的女儿过生日发文庆祝,没什么毛病。
但代入女儿视角,似乎怎么都开心不起来。
自己 12 岁生日当天,先是被批评拍照不配合。
" 往好了说,是有个性;往实在了说,是臭脾气。" ⬇️
接着在父亲的安排下,乖乖给长辈盛饭、卷烤鸭、夹菜 … ⬇️
一大家子人吃完饭后,寿星已经回到房间休息,又在父亲的百般劝说下,不得不出来洗碗。⬇️
而对于这一系列的安排,陶勇的解释是女儿处在 " 成为魔女和淑女的分岔路口 ",他一点不敢懈怠。⬇️
结果评论区翻车了。
指责他让女儿在生日当天,经历一整天的服从性训练⬇️
一年 365 天,非要在生日这天出来教孩子做人⬇️
因为生日不想洗碗,就给女儿扣上 " 魔女 " 的帽子⬇️
有一说一,培养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本身没什么问题。
让人不适的,是孩子在过生日当天,被迫成为父亲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工具。
而陶勇让人幻灭的地方在于,本以为以他的经历和资历,至少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能够摆脱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等陈旧观念。
事件发酵起来后,陶勇的师妹发了一条微博。
她表示,陶勇和父母、妻女住的地方相隔甚远,一家人难得相聚。
陶勇身为孩子的父亲,想借着女儿生日在亲友面前显摆女儿懂事贴心,结果用力过猛翻了车。⬇️
但在对女儿的教育上,陶勇采取的是很开明的方式,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而不是以自身的学历迫使女儿成为另一个学霸。⬇️
师妹后续还在评论区里透露了一个信息,陶勇女儿高中要出国读书,也许陶勇是想提前培养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面对这起风波,陶勇于今日也出来回应。
他表示,本意是想在女儿的生日宴上,让她意识到自己又长大了一岁,要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感。⬇️
承认在这个过程中,他忽略了女儿身为寿星的感受。
对于自己调侃发文的用词不当和教育方式,也表示了歉意和反思,以后会不断修正,努力向好。
这番回应给陶勇拉回了不少好感。⬇️
在女儿生日当天,忽略寿星的感受,安排一系列家务这件事固然不对。
对于陶勇女儿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扫兴。
不过要说陶勇刻意去发散 " 爹味 ",打压女儿,倒也不见得。
只是被赋予父亲身份后,对管束、教育子女一事习以为常,不跳脱出父女关系,很难意识到自己在行使特权。
父母天然地认为自己有权力支配子女的生活,而孩子也深陷在为人子女的身份里,以听话懂事当准则。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或许是大家或多或少都被这样的 " 权威 " 伤害过,但又无法忽视其中的爱。
就像《鸣龙少年》里禹洋的妈妈,和丈夫离婚之后,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在照顾儿子这件事上,禹洋妈妈的确很称职。
比如为了缩短物理距离方便她照顾孩子,直接在禹洋学校食堂任职⬇️
和禹洋保持密切联系,时刻担心他的人身安全⬇️
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恨不得把自己拴在禹洋周围⬇️
但也恰恰是这份毫无边界的 " 称职 ",让禹洋始终抬不起头。
在食堂里被张罗着插队打饭是羞耻的⬇️
由于没有及时回消息,妈妈在上课期间直奔课堂也让他羞愧不已⬇️
更不用说禹洋妈妈为了让禹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直接在校职工的宿舍帮他洗澡,任由学校其他职工来来往往,有多难堪⬇️
在读书还是就业的问题上,明明禹洋才是当事人,他却无法为自己做主。
父亲希望禹洋,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可以跟他一起去开车。⬇️
而禹洋妈妈却表示,不管复读几次,禹洋一定要坐在办公室吹空调赚大钱。
父母争吵不休的怒火逐渐烧到了禹洋身上,两个人争不出答案,便开始逼问禹洋,到底要选择谁的决定。
被指着的禹洋在一旁缩着头怂着肩,端起饭碗不敢说话。
随后拿吃饱了当借口,迅速躲进房间。
但门外的妈妈丝毫没有放过他的打算,不断重锤着房门,情绪崩溃地一遍遍质问着:
" 你锁门是不是!"
" 不想说话是不是!"
" 要气死我是不是!"
房间里的禹洋,被这样的敲打逼得捂住耳朵,忍不住痛哭。
房门外的母亲依旧不依不饶,最后从厨房操着刀走出来,砍向禹洋房间的门把手。
这就是禹洋的家庭。
对于禹洋来说,他无法否认妈妈的爱,但这样的爱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对于禹洋妈妈而言,她始终无法意识到,自己毫无边界的爱对于孩子是何其窒息的束缚。
禹洋不敢反抗,妈妈又沉浸在自己的母亲特权中,只会加剧彼此之间的隔阂。
因此才会出现禹洋违背母亲的意愿后,她一次次崩溃质问 " 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 " 的场面。
综艺《少年说》里,也有同样的故事。
初一女孩涂思睿,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以写小说的方式记录生活。
直至初一,整整写了 56 本,一共 30 多万字。
同时也因为写小说,她的文科成绩都还不错。
相比之下,理科成绩不太拿得出手,学起来特别吃力
父亲为了让涂思睿把学习重心放在数学上,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在涂思睿放学的路上,主动帮她拎书包,结果发现书包很沉。
于是他打开了涂思睿的书包,从里面翻出了小说。
得知女儿经常把小说带到学校后,他回到家里又冲进女儿的房间,找出剩余的 50 多本小说全给撕了。
还把女儿的课外书,用胶带封了起来。
50 多本小说被毁以后,涂思睿形容自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尽管她已经尽力在用诙谐的语言去描述这段故事,但依旧难掩内心的痛苦。
但对于女儿这样的表达,父亲却没有一点心疼和反思,反倒为自己的行为开解。
他看不见女儿对于写作的热爱,而是粗暴地撕毁了她的小说。
把女儿偏科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小说,丝毫没有考虑到人的天赋点亦有不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不可能尽善尽美。
尽管女儿几次重申,自己在学数学这件事上存在短板。
并且写小说能更好的帮助自己提升语文成绩。
父亲依然不肯承认在这方面存在优势,而是一次次使用拖延战术,试图捂上女儿表达的嘴巴。
最后用一句轻飘飘的 " 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 结束了这段对话。
看似是个温柔体贴的好爸爸,但站在天台上的女儿却被这句 " 我相信 " 彻底击垮。
手紧紧揪着校裤,强忍着眼泪,无力地面对着这个看不见自己优势,也不愿意接受自己不足的父亲。
访谈节目《不好说 特想听》里,北漂创业青年唐向末,和母亲相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款难题。
得知唐向末想要创业的母亲,第一反应不是支持,而是非常生气,甚至要断绝母子关系。
面对儿子的大胆追梦,她送上了否决三连:
没有能力,没有经验,没有人脉,凭什么创业?
而唐向末始终在这样不断被打压的环境下长大。
穿阔腿裤。
太像女生,不行!
努力创业。
太辛苦,不好!
比打压更可怕的,是母亲习惯性的比较和遗忘。
当得知儿子创业月收入只有一万出头以后,她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朋友的女儿可以做到一万多块钱一个月,为什么自己儿子就不可以?
对于唐向末而言,这种对比却是一种实在的伤害,是母亲的不信任和不看好。
而当他提及小时候的伤心事,因为惹了妈妈生气,牙齿都被打掉了。
在他哭得满地找牙的时候,母亲在一旁也哭了。
而当他询问母亲是否还记得这件事的时候,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句平淡的 " 忘了 "。
所有的记忆缺失都被她浓缩成一句 " 都是小事,等你以后做了父亲,你就会知道。"
面对儿子不快乐的童年,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亏欠,认为父母对小孩没有对不起的。
把自己所有的严厉、打压美化成了 " 为你好 ",就像那颗掉在地上找不到的牙,慢慢在岁月里被她遗忘了。
但又不能否认她对唐向未的爱。
刚做完手术,收到儿子要钱的信息,拖着病体找银行给儿子打钱。⬇️
在儿子创业的事上虽然反对,但在他需要帮助时又会给予财力上的支持。⬇️
只是在长久的相处中,习惯性站在高位去点评、指挥乃至打压,造成了彼此互不理解的局面,也消解了其中爱的浓度。
橘愿意相信,上述的几位父母,对子女有着沉甸甸的爱,但在给予爱的同时,不自觉添加了几分束缚与压迫,以致于每一个场景,都能唤起螢幕外观众们强烈的共鸣。
多数家长天然地把子女视为自己的所有物,认为自己能够站在父母这一高位上,理所应当地行使自己的特权,即使自己提出的要求不够明智、不够得体,子女也应当无条件听之任之,殊不知这是一种情感勒索。
但作为子女,似乎也没有责怪他们的资格。
父母或许也没能从自己的父辈那里习得爱人的能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顾不暇,于是照猫画虎般沿用父辈育人的模式,传递给自己的后代,而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最后一句
韩剧《能成为陌生人吗》里,一位妈妈对女儿说的一番话至今让橘印象深刻,她说:" 父母是坐在副驾驶的人,你的人生的驾驶员是你自己。尽管妈妈在中途下车,爸爸还在旁边一直吵你,妨碍你,你也绝对不要松开方向盘,要以你自己的能力,开到你想去的目的地。"
也许我们在人生的前半程,因为各种因素迷了路,但你的人生的驾驶员是你自己,要开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