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内娱抄了他20年,这回终于赢了,欢迎阅读。
最近,《漫长的季节》爆火。
豆瓣近40万人打分,一度飙上9.5。
大热不死,实为内娱少有。
不过在网友的复盘下,出现了不少反调。
有人就指出,看到了不少外国片的影子。
仅人物设定,又见《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
鱼叔认为,要说最像的,还得一部韩国老片。
掐指一算,上映整好20周年了。
这20年间,它被无数国产影视争相效仿。
时至今日,仍是不少人心中的影史TOP。
这就是奉俊昊导演的成名作,《杀人回忆》。
被国产「抄」的片子,有很多。
高频如《杀人凶手》的,只此一部。
近年多部国产悬疑片,都可见它的影子。
比如《暴雪将至》(豆瓣7.0分)。
段奕宏饰演的男主,与连环杀人犯展开搏斗。
滂沱大雨中的造型,与前者高度相似。
上《暴雪将至》;下《杀人回忆》
同样讲述一起连环杀人悬案。
男主多年后故地重游,往日记忆浮上心头,复刻了一把宋康昊的凝视。
再比如《黑处有什么》(豆瓣6.6分)。
同样被认为是对《杀人回忆》的模仿。
以连环奸杀案,勾连起90年代的工厂怪象。
抛尸地点的场景搭建,颇为相似。
上《黑处有什么》;下《杀人回忆》
此外,还有《远山淡影》、电视剧《追凶十九年》等。
都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
不过,从口碑到影响力,鲜有能与《杀人回忆》相提并论。
但凡重温一遍《杀人回忆》,都只会再次感慨原作的无法超越。
奉俊昊用凌厉的剪辑,塑造出难以复制的惊悚感。
超高的完成度,一度令国内影评人直呼:
「中国电影可以回家歇着了」
直到最近。
《漫长的季节》完结,国产终于小胜一头。
一度飙上9.5的豆瓣评分,至少在国内评分系统,超过了前辈。
但借鉴之风,也处处可见。
开头与结尾,都可见临摹。
车辆驶过一片庄稼地,回忆倒带,引出深深的执念。
以一桩悬案追忆时代创痛,是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
《杀人回忆》直击的案件中,凶手更为嚣张。
在韩国一个偏远的乡村,发现下水道的一具女尸。
紧接着,更多的尸体被发现。
每位受害人身上,留下了凶手统一的作案手法。
都是用丝袜等衣物束缚手脚,再将内衣内裤等蒙住其脸部。
随后肆意奸淫,甚至还会往受害者的下体塞东西。
调查本案的重任,落在了三名警察身上。
此三人,与《漫长的季节》中的「失意三人组」一样。
以饱满的形象出场,把控着影片的节奏变化。
朴警官(宋康昊饰),是当地的资深刑警。
虽说资深,却毫不专业。
自诩生了对巫师般的眼睛,一眼便能辨出真凶。
「我看人还是很准的」
别人办案讲证据,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他猜测凶手的私处没有毛。
于是,天天泡澡,看人毛量。
一筹莫展时,他便请求超自然力量。
算卦,买符咒,大方出手。
相伴朴警官左右的,是脾气火爆的副手。
对嫌犯拳打脚踢,是他一贯的作风。
主攻的就是一个屈打成招。
与此二人不同的,是一位从首尔来支援的苏探员(金相庆饰)。
警校出身的他,更理性,也更严谨。
只看一眼,便否定了朴警官的推测。
将几起案件排列总结后,苏探员得出了规律。
每次发生命案,都是雨天。
反过来说,只要一下雨,凶手就会行动。
另外,案发时电台都会播放同一首歌。
经查证,是由同一人点播。
警方立即对明信片展开搜查。
根据寄信地址,锁定了一名青年工人(朴海日饰)。
青年大方承认了点歌相关事实,却矢口否认自己杀人。
警方倒是一点也不担心。
不久前,他们在死者衣服上,发现了凶手遗留的精液。
一旦检验报告证实与青年的DNA吻合,证据确凿。
问题在于,DNA送检需要至少一个月。
没等来检验报告,又一位受害者,出现了。
在《杀人回忆》之前,大部分悬疑片基本遵循一个共识。
即,无论是怎样的悬疑,终会给出一个真相。
导演兼编剧奉俊昊,反其道而行之。
偏偏讲了一个悬案。
没有答案,没有真相。
这样的结尾,让人看完如鲠在喉。
却让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
也给无数电影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启示——
原来,一部悬疑片的重点,可以不是揭露凶手。
而是以点带面,用一起案件回顾时代。
《杀人回忆》的背景是1986年,正值全斗焕军政府高压统治的尾声。
彼时,韩国经济飞速增长。
大城市日趋国际化,小乡村却被落下。
警员间的吐槽、一双冒牌的耐克鞋,都成为失意者的叹息。
偏远的小镇,稀稀拉拉地出现了几座工厂。
流动人口增多,也带来了治安隐患。
连环奸杀案,便是那个狰狞时代的产物。
如此立意,自然也被中国电影人各种致敬。
工业小镇,时代变奏,我们也有。
内地影视剧,都将目光扑向了1990年代国企改制引发的失業潮。
《漫长的季节》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一座摇摇欲坠的工厂小城,人人都在担心自己的铁饭碗不保。
一包身份不明的碎尸,更加剧了这里的人心惶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想要破案,难上加难。
本来就限于时代和地網域,缺乏先进的刑侦技术。
同时,警力也被大大抽调。
要维护因失業引发的社会秩序。
最终,再精明的警员,再执着的精力,也无法做到一锤定音。
剧中,碎尸案的受害人与凶手,两级反转,令网友大呼没想到。
而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时代的遗憾化作无力的呐喊。
在这方面,《杀人回忆》同样做到了极致。
将韩国当时的政府无能,刻画得滑稽又荒谬。
公职人员腐败,成为普遍现象。
警方滥用职权,整日喝得七荤八素。
警方的办案方式,毫无人道。
朴警官对弱智儿的审讯,充满了暗示与引导,急于定罪交差。
甚至拿来对方的鞋子,伪造脚印冒充证据。
苏探员本是坚持真相的清流。
也在持久的争斗、上级的责难中,逐渐失去了耐心。
开始先入为主,假定凶手。
但,破案无果,真的只是几名警察的无能吗?
眼看雨天再度来临,局长曾向上级申请军队的增援。
地毯式搜查,定能成功围剿凶手。
然而,附近的军队早被调去镇压平民的示威。
讽刺的是,警察本人,也是镇压的施暴者。
世道颠覆,正义的镰刀反而挥向无辜的平民。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嫌犯,分别代表不同的群众。
无知的智障儿,贫困的手淫者,最终都屈服于警察的淫威。
他们是最普遍的群众面孔。
敢于反抗的,只有青年。
他是退伍军人,走出过这片穷乡僻壤,也接受过更高的教育。
「无论如何,我不会和他们一样」
他的眼神中,满是对警察的不屑。
其身后,是进步的青年学生群体。
导演奉俊昊的格局,正是借此回望一段集体创痛。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公权力形象。
恰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的。
「如此原始、暴力的权力,必然招致反抗。」
影片里,以绝望的凝视收尾。
影片外,却是充满期待的展望。
本片首映后,陆续在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的发行。
导演奉俊昊,也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并于2019年凭借《寄生虫》收下戛纳与奥斯卡多项大奖,引领韩国电影登上了新的巅峰。
这起当年的悬案,也在影片上映后第17年,成功告破。
这个手握14条人命的恶魔,终于被绳之以法。
而在《漫长的季节》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一内核的延续。
透过「桦钢」光怪陆离的灯火,观众以新的视角回望那个时代。
诡谲的悬疑氛围下,是一群经历着时代阵痛的平凡人。
《漫长的季节》的爆火,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感慨。
有人直呼,国产影视都应该往这个标准卷。
但喜悦之余,不该回避其中的问题。
前几天,网上出现了不少对本剧的逆风吐槽。
集火的槽点在于,爹味。
王响对妻子的一句句埋汰,几乎成为了本剧男性视角的缩影。
比如,女冠男戴。
马队挥向大爷的一拳,看似解气。
却无法消除沈墨十几年的梦魇,也将其自主的复仇一笔带过。
以及,男锅女背。
导演克制地略去了大爷的死,却直愣愣地呈现了对大娘的审判。
还有人质疑,是否有必要消费女性的创伤。
大爷的性侵与控制,是沈墨人物动机的关键因素。
然而,结合全剧的主题,这一设定显得十分工具化。
替换成遭霸凌,或修改为被家暴,同样成立。
各方观点,自然各有道理。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女性视角的缺失。
此种缺失,在《杀人回忆》中同样存在。
电台点播的情歌,是本案的重要线索。
发现这一线索的,是唯一的女警小关。
当她郑重向警官汇报时,换来的却是老爷们的冷嘲热讽。
「你学生时代推理小说看多了吧」
在身经百战的男警察眼中,她不过是异想天开的小白。
但正是她,敢于走在雨夜中,引出凶手。
当然,《杀人回忆》毕竟是20年前语境的产物。
它更像一个起点,为后世的韩国电影开拓了新路。
有了扎实的类型功底,《寄生虫》才得以直戳阶级议题。
同样,女性视角的加入,也丰富着电影的多样性。
我们得以看到,《下一个素熙》中两名女性结成同盟。
女警官愤而出拳,是替被压迫致死的女学生出气。
观众的观念,随着社会思潮而改变。
创作者应当走在前列,引领创新,而非固守复古。
至于《漫长的季节》的成功,我们自然感到一阵欣慰。
终于,我们也在一部国产剧身上看到了《杀人回忆》式的创作胜利。
但,我更希望这也能成为一个开始。
类型上日臻完善,视角上日益开阔。
所谓东北的文艺复兴,不需要再压在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身上。
或许,这个诞生《漫长的季节》的时刻,也是我们可以向《杀人回忆》说再见的节点。
未来的国产创作,能真正在自己的土壤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正如剧中引用的那句诗。
打个响指吧,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