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5天飙升20,两天狂跌18,南方的这个春天这么癫的吗?,欢迎阅读。
" 今天出门穿什么?"
这个简单的问题,这几天有没有让你犯过难?
上个月底还裹着羽绒服瑟瑟发抖,到了本月初太阳一出,温度急剧上升,仿佛一夜之间从冬天跳到了夏天。走在街上,你会看到有人穿着短袖短裤清凉出行,而旁边可能就是还穿着毛衣外套的路人,真可谓是一场 " 大型胡乱穿衣现场 "。
3 月 1 日,南方地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升温。江南一带气温普遍突破 26 ℃,而广西、福建、湖南、安徽、浙江、贵州、江西这七个省份,更是出现了 30 ℃以上的高温!这在 3 月初是相当罕见的。上海最高气温达到了 28 ℃,打破了上海 150 年来 3 月初的最高温记录。
3 月 1 日上海最高气温 | 上海气象局
然而就在短短几天前,南方还处于寒冷状态。例如,2 月 25 日杭州的最高气温仅为 7.7 ℃。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温度上升了 20 多度!
但这波急剧升温只是暂时的,新一轮寒潮旋即到来。这两天,南方多地降温明显,局部地区降幅达 16~22 ℃。除了降温,北方多地出现雨雪天气,南方多地也出现降雨甚至是暴雨。
面对这种剧烈波动的天气,我们不禁要问:
这种 " 过山车 " 式的温度变化正常吗?
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是否就是 " 倒春寒 "?
面对这种多变的天气,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 过山车 " 正常,但今年有点猛
" 乍暖还寒 " 是春天的标准特征,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替影响,导致气温时升时降。所以,春季气温有所波动,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这次的温度变化确实超出了正常范围。气象学家用 " 偏离气候态 " 这个概念来描述天气的异常程度。
简单来说,气候态就是某一地区在特定时间(如 3 月初)多年来的平均天气状况。当实际天气与这个平均状态相差太多时,我们就说它 " 偏离气候态 "。
就像班级考试有平均分一样,气候也有 " 平均表现 "。如果某次考试全班成绩大幅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那就是 " 异常 " 了。
这次天气就是这样的 " 异常 ":3 月初南方多地出现 30 ℃以上高温,这在历史记录中是非常罕见的。
3 月 1 日东南地区日最高温 | 作者根据公开数据制作
为了衡量天气异常的程度,气象学家使用 " 极端天气指数 "(EFI)。这个指数越接近 1,表示天气越异常。在这次温度波动中,南方许多地区的 EFI 达到了 0.8 甚至 0.9 以上,表明这次升温接近或达到极端水平的可能性很大。
更不寻常的是温度变化的速度。
以杭州为例,2 月 25 日最高温度仅为 7.7 ℃,预报今天将升至 30 ℃,5 天内上升了超过 20 度。而后,气温又将急剧下降,一两天内可能再直降 18 度,落回到 11 ℃。
杭州气温走势 | 中央气象台
相比之下,2018 年 3 月 4 日杭州也曾达到 30.1 ℃的高温,但那次升温就比较缓慢——当年杭州前期就已经比较暖和,用了十天时间才升温了将近 15 度。
而这次的温度变化,既急剧又快速,先急升 20 多度,再用更快的节奏急降 18 度,就像真正的 " 过山车 " 一样,确实太过猛烈。
不只是穿衣困难那么简单
温度回升本身并不是坏事。正常情况下,春季温度逐渐上升,让人体有时间适应,植物也能顺利发芽生长,这是我们期待的春天景象。
但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带来的影响,远不只是穿衣困难: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温急剧变化会增加人体适应的压力。身体需要频繁调整以适应温度变化,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人更容易感冒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这种温度波动的不良影响。
诱发极端天气:急剧升温会带来大量暖湿空气,为强对流天气创造条件。当这些暖湿空气与后续的冷空气交汇时,容易形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造成持续阴雨:当大量暖湿空气滞留在南方地区,后续冷空气南下时,两者相遇但难以迅速消散,就会导致持续的阴雨天气。这种湿冷的环境不仅会影响人的舒适度,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2 月 28 日我国东部能见度 | 中央气象台
引发大雾和回南天:大量暖湿空气北上时,还可能导致大雾天气,影响交通安全。而在南方局部地区,则可能形成 " 回南天 "——即空气湿度极高,墙壁、地面甚至衣物都会变得潮湿,影响日常生活。
对植物的危害:温度剧烈波动对植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暖天气会促使植物发芽开花,但随后的寒潮可能会冻伤甚至杀死这些新生的嫩芽和花朵。这对农业生产、花卉种植和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农业和交通的影响:后续的寒潮和可能的雨雪冰冻天气,会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水产养殖、茶园和果树种植等温度敏感型产业,需要格外关注天气变化并做好防寒准备。
因此,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虽然只是短期现象,但其影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这是 " 倒春寒 " 吗?
面对这种气温先升后降的剧烈变化,很多人问:这是传说中的 " 倒春寒 " 吗?
" 倒春寒 " 这个词由三个字组成,每个字都包含特定的气象学含义:
" 倒 ":表示气温先升后降;
" 春 ":表示时间发生在春季;
" 寒 ":表示降温显著,达到寒冷的程度。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真正的 " 倒春寒 "。
那么,什么时候算是 " 春季 " 呢?从气候学角度看,春季通常指 3 月、4 月、5 月这三个月。但从气象学角度,要求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 10 ℃,才算正式进入春季。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各地区进入春季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南方地区 3 月初就可能已经入春,而北方地区可能要到 3 月底甚至 4 月才会入春。
2018 年之前,各省都有各省的倒春寒标准;2018 年之后,国家制定了国标。根据国家标准," 倒春寒 " 通常指在 3-5 月期间出现的先暖后冷的天气现象。对于温度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也有具体规定。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一般南方倒春寒早一些,3 月就可能出现,而北方要晚一些。
没错," 倒春寒 " 也是有国家标准的
那么,这次的温度波动算 " 倒春寒 " 吗?
对于南方已经入春的地区来说:
" 春 " 的条件已经满足;
" 倒 " 的特征(先暖后冷)也明显存在;
后续的寒潮强度较大,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寒 " 的条件也可能满足。
因此,对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这次温度波动很可能构成 " 倒春寒 "。
而对于尚未入春的北方地区,从严格的气象学定义来说,可能不算真正的 " 倒春寒 ",但从体感上看,也会经历类似的温度剧烈变化过程。
3 月 1 日,北极涡旋、里海冷涡示意图 | 作者制作
面对这种 " 倒春寒 " 或类似的天气现象,我们不必过度担忧。我国现代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这类天气变化。
但个人层面上,我们仍然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保持衣物弹性:不要急于收起冬季衣物,根据天气预报灵活调整着装;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健康防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季节性疾病;
交通安全:在可能出现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注意交通安全。
通过科学认识和积极应对,我们完全可以安然度过这个 " 任性 " 的春天,迎接真正的春暖花开时节。
作者: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