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從技術管控到“建設性共治”,2024年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占比僅0.2%,歡迎閲讀。
2021 年 8 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規定遊戲公司僅可在周末固定時間向未成年人提供 3 小時服務,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的用户提供遊戲服務。
當時這份《通知》也被稱為史上 " 最嚴防沉迷政策 ",使得國内遊戲行業的未保體系迎來了更強的建設力度。監管政策與技術防線的結合在當年便迎來了有成效的結果,如騰訊在 2021 年的年報中就提到,騰訊遊戲在 2021 年 Q4 的未成年人總時長已經減少了 88%,僅占總時長的 0.9%。
而在新政落地三周年的時候,根據《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這份 " 史上最嚴政策 " 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以騰訊遊戲為例,2023 年 Q1 的未成年人總時長已經降低到 0.4%
但故事并未止步于此。四年後的今天(2 月 24 日),騰訊遊戲披露 2024 年騰訊本土遊戲業務裏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占比僅 0.2%,創有記錄以來年度新低。
同時,騰訊遊戲宣布更新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步入了 " 防沉迷下半場 ",探索 " 技術 + 服務 + 公益 " 新模式,全方位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而從這個 " 技術 + 服務 + 公益 " 的新模式的具體細節裏,我們不難看出基于更先進的技術管控,防沉迷新階段的核心理念已經不止于 " 攔截 "" 堵漏 ",而是加入了更為人文主義的 " 疏解 " 與 " 共治 ":
例如,針對未成年冒用身份情況,騰訊采用 AI 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來強化身份識别,實現多重場景識别和防控,月攔截率已達 85%。
而除強化身份核驗外,騰訊成長守護平台集成 " 防沉迷四件套 " 等管理工具,通過一鍵管控、實時提醒等功能降低家長使用門檻,覆蓋超 8000 萬家庭。
在這個新搭建的家庭服務矩陣中,騰訊還提供了 " 遊戲管理 "" 家庭教育輔導 "" 未保志願服務 " 三大支持。家庭教育 AI 大模型通過分析親子對話數據,希望能夠為家長定制溝通策略,化解代際認知差異。
公益也成為了未保課題中重要的引擎。新模式中加大了公益層面的投入力度,探索 " 遊戲 + 公益 " 的更多聯動可能:譬如依托 " 智體雙百 " 計劃,開發遊戲化科教課程,為 306 所學校提供了适村化的科技學習套裝;" 觸夢 " 計劃則動員玩家參與青少年公益,将遊戲社區的凝聚力轉化為公益能量……等等。
在我們之前諸多關于未成年人的報道當中,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境況:面對無數截然不同的個體與家庭遭遇,單純的 " 技術防線 " 或是政策要求,往往難以形成面面俱到的保護。如何讓 " 家長 " 和 " 社會 " 更有效地參與到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當中,更需要家庭層面的共治,充分發揮家庭在未成年人遊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
而從 0.9% 到 0.2%,數字變化的背後,不只有企業的責任與投入,更是全社會共同書寫的答案。未來,我們也期待整個保護體系的進步,能讓國内遊戲行業進一步打通企業數據與教育、社區資源的結合,讓 " 共治 " 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