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每死亡3個腫瘤病人,就有1個中國人 !最新版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納入更多中國經驗,歡迎閲讀。
中國經驗更可貴
中國醫生的臨床經驗也更豐富
11 月 14 日 -17 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 2024 中國整合腫瘤學大會(CCHIO)在西安隆重召開。本次大會以 " 腫瘤防治 赢在整合 " 為核心主題,深入探讨腫瘤整合醫療、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等前沿議題、構建交流平台、深化科研讨論、激發創新思維、共謀 " 生命健康 " 的全球策略。
在大會期間,2025 版《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 瘤種篇》更新重磅發布,内容增加近三分之一,新增編委 1260 餘人,納入中國證據達 40%,更新聚焦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征、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及診療防控特色。
◎ 2025 版《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 瘤種篇》正式發布 / 圖:中國抗癌協會
2022-2023 年,中國抗癌協會組織 13000 餘位權威專家,編寫完成我國首部《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下稱 "CACA 指南 "),在全國開展 100 場 "CACA 指南發布暨精讀巡講 ",直播觀看累計超 26 億人次!基于 CACA 指南每三年修訂一次的更新策略,CACA 秉承 " 觀點匯合、學科融合、技術整合 " 的學術理念,匯集瘤種相關多學科專委會精英力量,集體完成 2025 版 CACA 指南瘤種篇更新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在接受 39 健康采訪時表示,現在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知識碎片化,到最後解決整體的問題或者病人健康的問題卻發生了困難,往往是抓住了局部,沒有抓住根本。整合醫學的提出,在腫瘤學方面的實踐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其最大的成果就是研創了中國首部整合診治指南—— CACA 指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 / 圖:中國抗癌協會
相較于國外指南納入了只有不到 4% 的中國證據,CACA 指南的制定納入了更多中國經驗。"世界上每死亡 3 個腫瘤病人,就有 1 個是中國人,中國經驗更可貴,中國醫生的臨床經驗也更豐富。" 樊代明院士介紹," 今天發布的這一版更新的指南内容,有 40% 都是中國人的證據,到了明年,指南還會繼續更新,納入中國證據将達到 60%。"
"CACA 指南更加适合中國病人,更加适合世界 1/4 的病人和搶救 1/3 的死亡病例。" 他解釋説,同樣的腫瘤,在國内國外的病因并不完全相同,比如:肝癌在國外主要由 c 型肝炎引起,但在中國,肝癌主要是 b 型肝炎;又如食管癌在國外的主要類型是腺癌,是由反流引起的,但在中國主要是抽煙喝酒引起的,且以鱗癌多見。因此,給中國腫瘤病人制定治療方案,不能 " 拿來主義 " 照搬套用國外的指南。
樊代明院士指出,像肝癌等主要高發腫瘤,中晚期病人的 5 年生存率不到 20%,腫瘤治療應該是綜合性的治療,需要多種手段有機整合,要秉持 " 防篩診治康、平扶控護生 " 的理念。同時,CACA 指南也納入了很多國產原研創新藥物,是最适合中國患者的指南。
◎國際抗癌聯盟首席執行官 Cary Adams 教授 / 圖:中國抗癌協會
國際抗癌聯盟首席執行官 Cary Adams 教授在大會致辭表示,癌症是全人類共同的挑戰,中國抗癌協會倡導的 " 腫瘤防治,赢在整合 " 理念、出版的更适合中國人的《CACA 指南》以及開展腫瘤科普等相關工作,對公眾提高癌症預防和早診早治的意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減輕全球癌症負擔和改善癌症治療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與貢獻。
會上發布的 2025 版《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 瘤種篇》, 本次更新聚焦于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征、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及診療防控特色。内容增加近 1/3,新增編委 1260 餘人,納入中國證據達 40%;同時加強與 2023 版 CACA 技術指南的深度融合,實現瘤種與技術雙輪驅動,加速推動中國腫瘤防治與全球接軌,成為推動我國腫瘤整合診療邁向精準化、國際化的重要裏程碑。
癌症作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衞生問題,近年來,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已将癌症防治納入健康中國行動這一重要的專項行動;國家、省、市、縣四級癌症防治網絡也在持續完善;優質癌症防治資源下沉布局日漸均衡;癌症防治機構能力顯著增強;防癌科普知識普及度加大;種種舉措使得癌症的篩查、早診早治、規範化管理及生存率均得到了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人 500 萬,令人欣慰的是,腫瘤病人的 5 年生存率從 10 年前的 33.3% 已經上升至 43.3%。
" 我非常有信心,事實上,我們中國的 CACA 指南已經和美國的 NCCN 指南以及歐洲的 ESMO 指南,這三部指南三足鼎立,三支力量優勢互補,三駕馬車并駕齊驅。" 樊代明院士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衞健委副主任沈洪兵 / 圖:中國抗癌協會
面對當前癌症防治工作的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衞健委副主任沈洪兵提出了四點建議:一要促進更深入的内部資源融合,各類專委會探索資源共享、數據共享、樣本共享的深度融合機制。二是要促進更廣泛的外部學科融合,推動各交叉學科之間突破形式融合,以實現腫瘤 " 防篩整治康 " 全方位整合為目标,最終實現多學科交叉的人才融合和思維融合。三是要促進更開放的科研合作融合。四要促進更温暖的醫學人文融合,在追求高精尖醫學技術的同時,要更好地幫助患者解惑釋疑。
編輯|葉芳
排版|深深
封面 & 首圖|中國抗癌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