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加拿大只有6萬多兵力,為何美國一直沒有把這塊嘴邊的肥肉吞下?,歡迎閲讀。
美國是世界上的軍事巨無霸,面對家門口僅有 6 萬多兵力的加拿大,為何遲遲不下手?
要知道,美國可是全球軍事領網域的 " 扛把子 ",現役部隊超 140 萬人,海陸空裝備先進,像 11 艘核動力航母組成的強大艦隊,以及 F-22、F-35 等先進戰機,在當今世界來説算是難逢敵手。
而美國的軍費預算更是高得驚人,在 2024 年美國的軍費開支高達 8860 億美元,而咱們中國 2024 年軍費開支排名第二,但是卻只有 2313 億美元,大概是美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軍費占全球軍費總額的 38%,比包括軍費開支排名緊随其後的中國在内的 9 個國家軍費總和還多。
再看加拿大,其現役部隊僅有 6.16 萬人,軍隊文職人員 2.2 萬人,預備役部隊 4.34 萬人,準軍事部隊(主要是指海岸警衞隊)1.1 萬人,這些加起來總人數也不超過 15 萬人。
其軍事裝備也遠不及美國,空軍戰機數量有限,像 CF-18 型戰機僅 122 架(另儲存 40 架),和美國的龐大機群沒法比;海軍艦艇不僅數量少,還缺乏大型戰艦,潛艇僅有 3 艘 " 奧吉布瓦 " 級。
這樣懸殊的軍事力量對比,加拿大在軍事層面在美國面前仿佛就是 " 小透明 " 一般的存在,按常理,美國似乎吞并加拿大是輕而易舉的事,可事實卻并非如此。
其實美國對加拿大的觊觎由來已久。早在 18 世紀時,美國剛獨立不久,就盯上了加拿大這塊 " 肥肉 ",試圖煽動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并入美國 ,想着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擴大版圖,可魁北克人根本不買賬,直接拒絕了美國的 " 美意 "。
這讓美國惱羞成怒,覺得面子挂不住,于是找理由發兵侵略加拿大。但當時的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背後有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當保護傘。英國那可是老牌強國,軍事力量強大,美國這次侵略就如同以卵擊石,最終慘敗而歸。
到了 19 世紀,美國賊心不死,再次将目光投向加拿大。當時英法兩國在歐洲為争奪歐洲主導權打得不可開交,美國覺得有機可乘,認為加拿大沒了英國的全力保護,肯定不堪一擊,便想趁機撈一把。
1812 年,美國對英國宣戰,正式開啓了侵略加拿大的戰争。一開始,美國信心滿滿,制定了兵分三路的進攻計劃,妄圖迅速拿下加拿大。
可現實卻給了美國狠狠一巴掌,加拿大留守的英軍和加軍戰鬥力遠超缺乏訓練的美軍士兵。英軍将領布羅克指揮有方,僅用 1000 人就擊敗了 3000 人的美軍 ,讓美軍望風而逃。而美國各州人民厭戰情緒高漲,紐約等地的民兵甚至拒絕跨州作戰,導致美軍進攻計劃屢屢受挫。
英國在穩住歐洲局勢後,迅速派遣大批海軍支援加拿大,奪回了加拿大的制海權。随後,英加聯軍展開反擊,一路高歌猛進,直接反推回美國本土。
1814 年 8 月,英加聯軍攻陷美國首都華盛頓 ,為了報復美軍之前焚燒加拿大的城市約克(即現今多倫多),英軍放火燒了美國的國會大廈、總統府等标志性建築,總統府被燒得漆黑,後來重新粉刷才成了現在的白宮。
這場戰争讓美國顏面掃地,也讓美國深刻認識到加拿大并非 " 軟柿子 ",想要吞并它絕非易事,自此之後,美國很長時間内都不敢再輕易打加拿大的主意。
兩次侵略加拿大的失敗,讓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布局,意識到吞并加拿大并非明智之舉。畢竟加拿大國土廣袤,真要将其并入本土,美國需要投入大量軍隊駐守,還要處理復雜的管理事務,這無疑會分散美國的精力,得不償失。于是,美國轉變思路,将加拿大發展為盟友。
在經濟上,美國通過和加拿大通商,獲取了加拿大豐富的資源,加拿大的石油、木材、礦產等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軍事戰略上,加拿大的國土成為了美國本土防御天然的戰略緩衝帶。即便有敵人跨過白令海峽在北美登陸,也會先面對加拿大,難以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這可比美國自己在加拿大駐軍劃算多了。
更妙的是,美國掌握着阿拉斯加這塊飛地,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加拿大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加拿大要想發展,就必須與美國合作,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吞并加拿大,但卻變相取得了整個北美大陸的控制權和領導權。對美國來説,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保留加拿大的主權國家地位,并不會影響自身國家利益,反而能減少不少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拿大也迎來了新的轉捩點。它逐漸脱離英聯邦體系,徹底倒向美國,美加之間達成了國土防御的默契。美國幫助加拿大打造了一支規模不大的國防力量,同時将加拿大納入自身的本土防御體系。
在領空防御方面,1958 年時,加拿大就和美國聯合宣布兩國聯合成立北美防空司令部,從此加拿大領空安全由美國空軍主導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統一負責。
在 2024 年 7 月 25 日,中俄轟炸機編隊前往阿拉斯加附近空網域完成戰略聯合巡航,北美防空司令部迅速指揮美加戰機前往伴飛查證,這一場景凸顯了加拿大在防空上對美國的依賴。
在軍事裝備上,加拿大空軍裝備的 CF-188 多用途戰機,本質上就是加拿大版本的美制 F-18 大黃蜂。從性能上看,大黃蜂作為雙發中型多用途戰機,并不完全契合加拿大廣闊國土的防空需求,但由于加拿大已将空防主要任務交給美國空軍,也就無需花費重金裝備昂貴的重型戰機。
加拿大陸軍裝備雖有一定歐洲特色,主戰坦克選用德制豹 2,不過輪式戰車用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同款的 LAV ,且加拿大陸軍規模不大,卻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反恐戰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有其身影。
這一系列現象表明,加拿大在國防領網域基本已成為美國的附屬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吞并加拿大變得毫無必要,因為美國實際上已經掌控了加拿大的國防命脈。
而且根據加拿大和美國的規定,兩國在邊界上互不設防,只設立一些極少的障礙物和邊境檢查站。只要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護照即可直接進入美國,同樣美國公民持美國護照也可以直接進入加拿大。
就這種情況,美國吞不吞并加拿大還有什麼意義嗎?加拿大基本已經成為美國附屬國。所以當特朗普聲稱要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 51 個州的時候,加拿大害怕了,當宗主國不想給附屬國獨立主權的時候,附屬國基本沒有抵抗的能力,更何況加拿大對美國如此依賴。
所以美國不吞并僅有 6 萬兵力的加拿大,是歷史教訓、戰略轉變、地緣政治以及軍事格局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這一現象深刻地揭示了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在國際舞台上,國家間的決策并非僅僅取決于軍事力量的強弱,還受到歷史恩怨、經濟利益、戰略布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美國與加拿大的關系表明,在國際關系中,實力并非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争是一個動态平衡的過程,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有着深遠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