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遍地的2元面包店,能賺到錢嗎?,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驚蟄青年,作者:黑莓
穿過窄窄的地鐵閘機,晚高峰的人潮魚貫而出,如蟻群一樣湧上了地面。其中的一部分,很快找到了獵物,團團圍住地鐵口旁邊一個 10 平米的小檔口。透過玻璃圍欄望去,四盞暖光燈下,鐵盤裏擠着三十多個拳頭大的面包,焦糖色表皮泛着油光。
紅色燈箱上," 現烤面包 2 元起 " 的标語被水汽洇濕,一名剛下班的白領伸長脖子張望:" 原味菠蘿包還有嗎?"
過去幾個月裏,一股從中國縣城席卷而來的 "2 元面包風 ",正湧向一二線城市——從青島台東步行街、大連西安路夜市,到南京新街口商圈和北京天通苑,2 元面包的招牌相繼湧現。今年 3 月,#00 後小夥開低價烘焙店日入四千 # 的話題,更是空降微博熱搜。
2 元面包的出現,仿佛為年輕人打開了 " 面包自由 " 的大門。
" 工作三年沒漲過薪,28 元一杯的咖啡可以戒,12 塊的貝果能不吃,但 2 塊錢的現烤面包真香。" 就連北京國貿 CBD 的金融精英們,也開始攥着牛皮紙袋裝的面包匆匆趕路。
細究其原因,不過就是 " 一切都要向性價比看齊 "。
當網紅烘焙店為恰巴塔、貝果和北海道牛乳厮殺時,成為早八人的新 " 窮鬼優選 "。與此同時,更多疑惑也擺在面前:遍地開花的 2 元面包店,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又究竟能不能賺到錢?
"2 元管飽,5 元管好 "
" 窮鬼套餐 " 狂歡背後,是消費者不想再忍受高價的面包刺客了。
過去的兩年裏,高價面包及新中式糕點,開始在市場中迅速降温。曾創下單店月銷百萬神話的虎頭局,全國門店從巅峰時期的 80 家收縮至不足 20 家;曾被譽為 " 法甜界天花板 " 的雷諾特,沒能适應中國内地市場,在 2023 年 5 月關閉了其在深圳的最後一家門店 ……
退潮的另一面,人們對面包的消費欲望卻與日俱增。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 年中國烘焙食品行業現狀及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每周至少購買一次烘焙食品的消費者占比達到 93.2%,其中每天購買烘焙食品的消費者達 6.6%。
一進一退間,2 元面包店順勢搶位,如同野草般瘋長。從三四線城市社區底商到北京國貿,這些門面不足 10 平米的小檔口,開始占據地鐵口黃金點位,用透明櫥窗展示着 9.9 元三連包的提子吐司,迅速成為社交平台的新晉頂流。
白領王雨是 "2 元面包 " 的忠實顧客。一個工作日晚間七點,他準時來到小區門口的面包鋪,盯着空蕩蕩的貨架嘆氣:" 最便宜的椰蓉面包又賣完了。" 這家沒有店名的面包鋪,紅色招牌上只寫着 " 現烤 2 元 " 四個大字。
" 足夠低價、門店現烤,還要啥自行車?總比被 68 元的髒髒包‘背刺’好。" 在王雨身後,等待購買的隊伍已經排到了人行道上。隊伍中的顧客大多衝着面包的高性價比而來,既有拎着公文包的上班族,也有牽着孩子的家長。
" 有的店平均一天能賣掉 1000 多個面包,有的甚至 2 個月就能回本。" 一位不願具名的 2 元面包店創始人向《新周刊》透露。在互聯網上,2 元面包被包裝成 " 小白創業神話 ",短視頻裏 " 零基礎加盟月入五萬 ""95 後辭職開 2 元面包店 " 的标題屢見不鮮,評論區總有人追問:" 到底怎麼把面包賣得如此便宜?"
事實上,2 元面包極致性價比的背後,是刀刃向内的成本控制。
與坐落于繁華商圈、裝修時尚、非常 " 出片 " 的精致糕點不同,2 元面包店多位于房租更為低廉的社區、學校周邊或菜市場附近。店鋪門面雖小,卻五髒俱全——以湖南品牌麥便宜的 " 三明治店型 " 為例,其不到 8 平米的空間裏,有 1.5 米操作台 +2.5 米展櫃 +4 平米的後廚,坪效是星巴克的好幾倍。
人力投入也是主打一個低門檻、好上手。在标準化生產流程下,店内員工只需經過 1 到 2 天的培訓即可上崗制作面包。更有門店直接嘗試在社區采用無人自助模式——裹着保鮮膜的面包整齊碼放,口味從草莓、藍莓到可可、牛奶俱全,消費者只需自行掃碼支付,便可拿走面包,将 " 去人力化 " 的成本控制做到極致。
在平替之風逐級吹下的時代,真正的奢侈是去除冗餘。
面包店将這種理念具象化為 2 元一個的菠蘿包——沒有歐包的造型焦慮,不用糾結動物奶油與植物奶油之争,回歸最本真的麥香與價格。自 2023 年掀起的 2 元面包店擴張浪潮,非但沒有像預想中昙花一現,反而在兩年間如星火燎原般蔓延至全國。
這恰恰説明,窮鬼烘焙,遠非只是營銷出來的偽需求。相反,它代表了全新的消費邏輯,通過填補消費降級所留下的市場空白,以最直接的方式,精準擊中了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產品的深切渴望。
只有低價,還不夠
當消費者不再買賬過度包裝的 " 面包藝術品 ",市場開始追問產品本質價值,2 元面包店才剛剛面對真正的考驗
随着街頭門店的量的激增,2 元面包店正暴露其業态的脆弱性——只有低價優勢,生意顯然難以持久。
某連鎖烘焙品牌創始人向《新周刊》坦言:" 面包店門口的兩元标籤,更像是吸引消費者進店的‘鈎子’,将客流賦能于整個門店和其他產品。" 如果你仔細去看會發現,不少 2 元面包店都留有自己的小心機——店面顯眼位置永遠堆着 2 元基礎款,但貨架高處藏着 2.5 元的椰蓉提子包、3 元的奶香菠蘿包。消費者衝着招牌進店,最終平均客單價能衝到 5~8 元。
但正如 9 塊 9 咖啡的營銷套路,消費者或許會為一時的新鮮感和低價買單,卻永遠不會完全放棄品質期待——畢竟,消費最終是由產品説話,沒有人會僅僅因為便宜而 " 無腦衝 "。
比如,光顧得多了,有不少消費者就會覺得單調乏味,因為店鋪貨架上只有圓形基礎款,以及幾種換來換去的口味。消費者小米就告訴《新周刊》," 偶爾嘗鮮可以,但當成日常消費,每周吃三次很容易就膩了,在口味上可挑的不多 "。在 2 元面包店的社交平台評論區,也不乏 " 紅豆餡越來越稀 "" 奶香味太淡 " 的抱怨。
消費體驗的落差,正在瓦解低價策略的根基,也戳破這一行的致富神話。
2 元面包店的加盟直播間裏,類似質疑常引發罵戰:" 排隊的都是托吧?"" 都是預制面包,發酵時間夠嗎?" 還有質疑者曬出詳細成本清單:100 克面團成本 0.3 元,加上餡料、水電和人工,普通甜面包原料成本至少 1.3 元。若算上店鋪租金和損耗,直言 " 這生意根本算不過賬 "。
關于 2 元面包店能不能賺到錢,一位加盟商向《新周刊》透露:" 早期的 2 元面包店确實能賺到錢,雖然售價低,但通過壓縮成本,產品毛利仍能達到 40%。" 這位加盟商認為,這類店鋪的生死線在于復購率——一旦產品迭代遲緩,消費者很快會對單一口感產生膩煩,導致嘗鮮熱情消退,單店日銷上千個面包的理想狀态自然難以實現。
更關鍵的是,随着加盟店密度無節制激增,一家 2 元面包店可以分得的流量正在下降,老門店只能眼睜睜看着日銷量暴跌。上述加盟商的店面開業初期排長隊的盛況,很快便遭遇日均銷售額腰斬的情況,撐不過兩個月便黯然關張。
新京報曾在 2023 年評價 2 元面包店時寫道:" 與其説是推廣一種能給小本創業者帶來實在商機的模式,其實不如説這些人更多是在通過兜售 2 元面包店‘聽起來很香’的理念‘割韭菜’,被盯上的是動辄上萬元的加盟費和培訓費。"
站在消費時代風口,2 元面包能否在保持極致性價比的同時建立起可持續的業态,似乎更為關鍵。要想讓消費者心态實現從 " 嘗鮮 " 到 " 日常 " 的轉換,終需產品力做支撐,才能避免成為 2 元面包成為 " 三分鐘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