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鄉村振興“十四五”需投入48萬億,創新落地機制撬動農村普惠金融,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5 月 20 日,農業農村部計劃财務司副司長王衍在 2023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農村金融當前最大的難點在于抵押擔保缺乏,需要創新機制推動農業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落地。
王衍稱,此前在 8 年脱貧攻堅過程中,财政、企業、金融的資金投入占比分别為 16%、7%、77%,對應金額分别約為 2 萬億元、1 萬億元、10 萬億元。随着脱貧攻堅戰結束,央行、原銀保監會、證監會、财政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在 2021 年 7 月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未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如果要在 " 十四五 " 期間完成中央要求的任務,粗略計算需要 48 萬億元投資,資金渠道同樣包括政府、民間和金融。
其中在金融領網域,有幾組數據值得關注。據過去 11 年來(8 年脱貧 +3 年鞏固脱貧),相關領網域的小額信貸投入為 9250 億元,惠及 2297 萬農户(含重復享受政策的農户),而逾期率只有 0.5%。這意味着,過去金融機構認為 " 最差的客户 " 小額貸款逾期率只有 0.5%,農信擔保代償率也低于銀行不良率,即使按照 20% 費用計算,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依然盈利。
但農村金融依然存在矛盾和難點。一是規模,二是期限,三是時效,四是費用。
王衍指出,最大的問題是抵押擔保缺乏。近年來,在原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支持下,不少有條件的地區陸續開展了生物活體抵押貸款試點。不過從實際操作來看,仍有不少難度,比如農民違約後抵押擔保品的風險處置面臨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的路徑在于創新落地機制,可以從金融供給、政策(财政)撬動、信息科技三個維度考慮,尤其要以科技為支點,以政策為杠杆,撬動整個農村普惠金融市場,解決 " 農民覺得門檻太高、金融機構覺得風險太大 " 的問題。
首先是激活供給主體的競争。需要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下沉到農村市場,同時強化擔保公司 " 風險外包 " 作用,并建立產權交易市場,實現專業的風險處置。"把大的商業銀行引入農村金融市場,這是改變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格局的關鍵一招。" 王衍表示。
其次是政策尤其财政撬動,即通過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支撐打開農村金融市場,為金融機構培育規模更大的一個市場,也讓農民 " 用得起 "。财政主要支持方式包括補助、補償、貼息、獎補等,典型應用包括農業保險、農業擔保、信息科技等。
最重要的是信息科技支撐。一方面是讓大型商業銀行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脱離物理網點下沉到農村;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依靠農業補貼數據、生產經營數據等大量數據進行信用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