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竟然才豆瓣6.4,低了嗎?,歡迎閲讀。
講述香港十大奇案之一 " 佳寧案 " 的電影《金手指》近日上映。預告片中,由梁朝偉飾演的富豪程一言揮金如土、狂妄嚣張,創造了他從影四十年來少見的枭雄角色。其與劉德華暌違二十年的再合作,也成為坊間熱議,和誇張的視聽語言、復古的懷舊氛圍一道,成為電影早先宣傳的最大賣點。
不過在觀看《金手指》之後,令人驚訝的部分,或許并不是兩大影帝的強強聯手演繹了多麼精彩的犯罪故事,而是在整整兩小時看似浮誇奢靡的情景之下,始終藏着一雙冷眼,看那樓起了,看那樓塌了,不發一言。在人事沉浮之後,故事的講述者莊文強輕輕合上一頁,他的故事講完了,但現實中,這個故事還在繼續。
01.
真實案件
要厘清 " 佳寧案 " 的來龍去脈并非易事。港片歷來喜歡改編奇案、大案,能以血腥、暴力、懸疑的氛圍賺足眼球。但 " 佳寧案 " 不是一個簡單追兇的刑事案件,而是牽扯二十年之久的金融 " 騙局 "。
與其説騙局的制造者是主角陳松青,不如説整個騙局是由上至下共同制造的泡沫。有人從中獲得巨大利益,但更多人傾家蕩產。而案件最後浮現的人物只有 " 碩鼠 " 一只——富豪陳松青,即梁朝偉扮演的程一言原型。
陳松青于上世紀 70 年代從新加坡來到香港,負債累累的他,憑借土木工程的專業背景,進入地產商鍾正文的視野(片中由任達華扮演的曾劍橋)。兩人合開公司,賺得第一桶金,之後陳松青以 " 佳寧集團 " 為依托,将賺錢的觸手伸到交通、旅遊、地產、證券等各個產業。
1980 年,佳寧集團以 9.98 億港元天價買下地處香港金鍾的金門大廈,成為當時最火熱的社會新聞。九個月後,佳寧集團又以 16.8 億港元的高價售出金門大廈,令大眾更為震驚。一買一賣之後,誇張的交易額和市中心甲級寫字樓共同成為傳奇;佳寧集團的股價也急速飙升,大批股民跟進,趨之若鹜。
影片《金手指》中,程一言聯合股票交易員、幾大家族共同炒作了金門大廈的交易,即是對這一事件的重現。實際上買賣各方并沒有付出新聞報道的現金,只是借社會名流擔保,撬動 10 倍銀行貸款,又将股票價值推高,打造了虛拟的财富神話。
随着 1982 年香港回歸的中英談判啓動,香港房市、股市大幅震蕩。佳寧股價節節下跌,令大批股民瞬間返貧,欠下巨額債務。一夜之間,多少人的暴富夢碎,關于佳寧集團的造富神話終于破滅。
02.
制造神話
盡管《金手指》宣傳的故事為 "100 元狂攬 100 億 ",故事背後更大的現實卻是 100 億秒變分文不值。梁朝偉飾演的程一言手指輕輕一點," 嘣!原子彈爆炸!" ——嚣張的神态和肢體語言盡顯張狂,充滿對現實的嘲諷。
二十年前在《無間道》中與梁朝偉扮演對家的劉德華,此次在《金手指》中再次以對手身份出現。不過他成了一位正義的執行者,廉政公署調查主任劉啓源,恰似好萊塢典型 " 貓鼠遊戲 " 故事中的貓,追着程一言這只鼠不放。
劉啓源追兇的代價高昂。影片中他數年辦一案,從意氣風發到兩鬓斑白;現實中," 佳寧案 " 确實創造了香港司法案例之最:審訊時間最久、控辯雙方花費金額最高、記錄審訊檔案和證人最多。
明明有完備的司法系統,也有堅持正義的公務人員,為何人人都知是騙子的程一言屢屢逃脱法網,一直能過紙醉金迷的生活?——電影在金燦燦的财富故事之下,埋了一條冰冷的質問之線。随着劉德華跟梁朝偉的時間越久,觀眾便越會感到,這終将是一場不對等的審判。
在《金手指》的開篇,電影講了一個跟程一言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1977 年,香港警員和廉政公署爆發大規模衝突,暴露港英政府治下警察腐敗的社會現實。
電影鏡頭從一個遠景看去,黑壓壓的警員之上,飄着一面大字:法蕩然無存。之後政府了結衝突的方式也十分符合這個體制的作風:對貪污腐敗的警員,一概既往不咎。
這起衝突作為背景,拉開了程一言白手起家的序幕。正因有港英政府的腐敗、對犯罪的包庇縱容,才有了程一言這樣的人輕松鑽營,撈得盆滿缽滿。
程一言于 70 年代灰頭土臉來到香港,在和商人曾劍橋(任達華)一次合謀的小騙局裏,找到了變富的鑰匙。其實,只需要制造一個關于身份的假象,金錢就會嗅着那氣味自動跟來。他不費吹灰之力用 100 元騙了一個閩商大佬,假扮南洋富豪的小騙局,随即換來幾百萬樓盤的成交。
這件事啓發了程一言,炒買炒賣,空手就可以制造财富。當他把目标瞄準整個城市名利和權力的象征——金門大廈,一個更大的騙局随之而來。
03.
" 幻象 " 背後
在廉政公署與程一言合作者的審訊對峙中,一個利用政治腐敗、股票泡沫和民眾期待的貪婪人物閃亮登場。他從 100 元變出幾百萬,再從幾百萬變出幾百億,打造了一個巨型商業帝國。但支撐這個帝國的根基并不是真金白銀,而是虛假的想象。
編劇莊文強通過電影特有的視聽語言,厘清程一言致富也是詐騙的發展線。這條線在幾次典型事件累積之後讓大家看到:原來陳松青 " 暴富 " 的本質如此簡單,他只不過不斷變着最初變的那個戲碼,邀請越來越多的人帶着籌碼入局。
美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丹尼爾 · 布爾斯廷(Daniel J.Boorstin)在《幻象》一書中曾提出著名的 " 偽事件 " 概念。即一個人工合成的虛假事件,能夠制造巨大的幻覺。制造者只需利用民眾的幻覺進而創造更多的需求和期待,人們便不斷陷入幻想中,服膺于自己遠超實際的欲望。
電影中的程一言,現實中的陳松青,利用的就是人們渴望變得更加富有的欲望。買的股票一直會漲,房子和地會不斷升值,一個白手起家的建築師能夠拿下英國人都不敢買的金門大廈,人們只要跟着他,遲早也會戴上英雄的金手指套,捕撈高高在上的夢想。
但在時局之中的人們,永遠無法看清現實。因為這個社會由上至下都在利用數字、影像不斷制造看似 " 真實 " 的幻象——布爾斯廷所説的 " 偽事件 " ——當金門大廈被虛假買下,電視又會持續報道關于大廈被買下的新聞,新聞説得如此言之鑿鑿,有圖片、有數字、有各方名流,民眾便越發相信一切都是真的,股票升值志在必得,不買就是失去。
當财富神話一朝破滅時,沒有人能夠找到元兇。程一言是罪魁禍首嗎?是,又不是。買下股票和房子的人們是用自己的腦和手做出的選擇,當賬户清空為零甚至為負數," 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十個字又能承擔什麼實際的責任?
04.
陳舊還是創新?
熟谙資本社會運作規律的編劇莊文強,在過往電影作品中持續對香港的金融亂象做出批判。《竊聽風雲》、《無雙》等他所編導的電影,都包含對資本社會扭曲人心的控訴。
《金手指》顯然布下更大的局面,力圖在時間跨度更長、影響社會更廣的真實案件中找到一個切口。它并非要呈現一個傳統的白手起家、一夜暴富的香江傳奇,而是這繁榮亂象的背後,騙局是如何一步一步產生的,又如何發展到整個社會都深陷其中的地步,到最後行騙之人還能在司法體系的庇護下過着輕松悠閒的一生,平民卻在夢碎之後只得接受被債務壓垮的現實,這殘酷的亂象引人深思。
但就影片目前豆瓣評分情況(6.4 分)來看,一如近年在内地上映港片普遍得到的反饋,不少觀眾認為莊文強無法再現《無間道》的輝煌。
究其原因,枭雄片、警匪片的港片題材在當下已顯陳舊。國内電影市場如今更多聚焦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經歷疫情巨變後,人們關心身邊的問題,遠多于關心宏大的歷史、金光閃閃的 " 英雄 "。《金手指》講述香港八十年代的枭雄犯罪故事,在題材選擇上它已與電影市場受歡迎的方向相去甚遠。
另就影片本身呈現而言,《金手指》的叙事沒有延續港片的明快節奏。過去香港電影受歡迎,因為高潮迭起,不斷制造夢和期待。《金手指》沒有按時間順序,而是通過不斷插叙的方式,在廉政公署的審訊過程中," 碎片化 " 地拼出程一言的一生。但是,這種反復閃回的拼貼法密集而復雜,挑戰着人們的觀影習慣;前半部誇張、過火的暴富故事之後,後半部追兇随即歸于平淡,又讓觀眾們對高潮的期待落了空。
作為一個有創新意識的香港電影人,莊文強在《金手指》中依然實踐了他新的探索和批判。程一言(陳松青)的致富故事并不值得追随,虛假的商業帝國建立在無數平民被欺騙、也無力申訴的基礎之上,這是到今天都在不斷發生的社會現實。
真實的 " 佳寧案 " 和影片最後一樣,讓人感到憤怒和無力。陳松青只被判處三年刑期,避開了 1997 年香港回歸之後的重刑制裁。實際他只坐了一年半牢就出獄了,繼續過錦衣玉食的生活,而那些慘遭股災的平民從未得到賠償,如影片最後一幕小字所述," 小股民分毫不獲 "。
與多數對香港有懷舊情懷的影人不同,莊文強説,他對八十年代沒有任何迷戀。想必《金手指》是他對記憶的紀錄和控訴,為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們,完成一次影像的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