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清純女神下海,一夜火遍全球,歡迎閲讀。
今年争議最大的電影,來了。
一邊摘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榈大獎。
熱度飙升,強勢衝奧。
成為很多人的年度十佳之一。
一邊口碑兩極。
女性議題卻被指厭女,剝削女性。
土味抓馬的故事,也被戲稱《小時代 5》。
連帶着,戛納電影節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跟着「塌房」。
另外,影片實在尺度爆炸。
尤其女主米奇 · 麥迪森,出道時清純少女,如今一躍「下海」。
在片中飾演脱衣舞女,激情戲貫穿全片。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真的有那麼名不符實嗎?
等了許久終于上線,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阿諾拉》
Anora
乍看之下,故事确實有爛俗嫌疑。
簡單概括,就是當代《灰姑娘》,但 18 禁版。
女主角阿妮,俄羅斯混血,在美國做脱衣舞娘。
這天,意外接待了來店光顧的俄羅斯富二代,伊萬。
年輕男女激情碰撞,因異國同鄉更加投緣。
于是,伊萬不斷花高價請阿妮出台。
到自己的豪宅中,各種玩耍交流。
越玩越上頭的二人,甚至籤訂了一份專屬女友契約。
繼續聲色犬馬、夜夜笙歌、單純放縱享樂。
一周時間到,伊萬仍然意猶未盡。
同時,他也苦惱着自己的未來,不願回俄羅斯接手家族事業。
于是床上一合計,倆人直接結了婚。
可想而知,這一舉動直接引發了伊萬家族地震。
伊萬父母開始想盡辦法廢除二人的婚姻。
後來,直接婆婆出面威脅。
意思是你不離開我兒子,我會讓你失去一切。
嗯?這個故事走向,确實咋看咋熟悉。
古早經典言情《流星花園》,以及八百多個台灣偶像劇裏,早就有類似橋段。
甚至俄羅斯黑幫的出價和手段,都還略遜一籌。
「請你放棄跟我兒子交往,這裏有 3 億」
而阿妮怒怼惡婆婆,公公兒子在旁看戲的雌競場面。
也是無數狗血家庭劇慣用的抓馬套路。
甚至,婚離了,電影的狗血還在繼續。
阿妮被黑道家族掃地出門,狼狽且無助。
過程中,有一位黑幫外雇的打手伊戈爾,一路默默守護着阿妮。
他以旁觀者視角,目睹了阿妮被逼離開的全過程。
覺得這個年輕女孩被這麼對待,實在有些無辜。
他是這一路上,唯一擔心支持阿妮的人。
「我覺得伊萬應該道歉」
同情之外,還有些莫名的欣賞。
同是底層出身,伊戈爾看到阿妮強勢對抗伊萬父母,讓其所代表的資本與強權吃癟,偷偷地露出笑意。
此外,伊戈爾還細心關注阿妮沉默時的失落與受傷。
默默地向其投以各種善意的安慰舉動。
阿妮為了融入美國社會、隔離真實自我不願使用的真實姓名「阿諾拉」。
在伊戈爾的眼中,也更美好。
鬧劇結束之後,伊戈爾将阿妮安全送回家。
無人注意時,偷偷從上司那盜出了阿妮被搶走的大克拉婚戒。
還給她,作為數不多的補償。
當下,冰冷風雪天的車内湧動着莫名的温情。
阿妮不知如何報償,只好用職業感謝伊戈爾的幫助。
本以為此處又是普通的豔情場面,誰知畫風突變。
當伊戈爾企圖表達情感時,阿妮突然停下,拼命拒絕。
在性工作者眼裏,性與愛明确分離,可以給出身體,卻拒絕親吻。
伊戈爾的舉動,顯然有愛意在其中。
阿妮不知所措,于是兩人沉默相對。
最終,在伊戈爾無辜真切的注視中,阿妮崩潰破防,倒在了伊戈爾懷中。
眼淚含義復雜,或許有一路被擺布輕視的羞辱,瓦解後的委屈。
又或是從未相信過的愛情突然來到眼前,懷疑中的恐慌掙扎。
甚至是跨越階級夢碎後,再嘗同階層安定感的心酸。
有人覺得,這段劇情直接消解了前面劇情的狗血,流露出真正的張力。
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這樣更土了。
簡直是「救風塵」版「保镖文學」,既男凝又瑪麗蘇。
相似的橋段,咱們拍得又多又早。
難怪有人疑惑:
「這樣的片子都能拿金棕榈,是我瘋了還是戛納瘋了」
一些保镖文學作品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這部電影拿獎,很有可能是晉江文學生不逢時。
《小時代》沒得奧斯卡,也僅僅是發展方向有誤。
但,真是如此嗎?
魚叔倒覺得,這部電影,被誤解了許多。
其實很多看點,藏得更深。
比如,反童話,甚至黑化童話的現實手法。
不同于傳統《灰姑娘》故事模型中,外力衝擊讓主角愛情更牢固。
《阿諾拉》裏的二人結合,完全摒棄了這套叙事,毫無羅曼蒂克可言。
黑道家族的少爺,就是個沒頭腦媽寶。
私自結婚被父母發現後,自己的褲子都沒提好,直接拔腿就跑。
躲起來了嗎?
沒有,去尋歡作樂了。
找到他時,他正在享受阿妮同事的豔舞服務,簡直可笑。
其他時間,伊萬的形象也有些滑稽。
哪怕是激情場面,他的青少年身材與行為都讓人有些發笑。
阿妮幾乎每次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全是向下兼容式的表演與陪玩。
這個走樣的童話極速絢爛地建立,又更快地崩壞,是明顯的解構嘲諷态度。
甚至,電影中涉及到的嚴肅電影元素,也一并戲谑瓦解了,讓片子處處透露出一種荒誕的神經幽默。
就比如,伊萬父母手下負責給伊萬擦屁股的下屬,托羅斯。
剛出場,是在孩子的受洗禮上,讓人幻視《教父》,以為是多狠辣的一個高位者。
結果,領導一個電話,他就得馬上去處理少爺的問題。
為了給即将到來的伊萬父母交差,加班找了一天一夜不停歇。
急得在餐廳發表演講,活像被逼瘋的打工人。
「你們這群年輕人沒有職業道德,懶惰愚蠢,我不理解,我十六歲就開始工作了,你們是怎麼回事,整天只會玩抖音」
結果真找到時,反而分神看脱衣舞娘。
酷炫深沉的黑幫戲碼,徹底成了笑話。
幾個黑道也是,僅僅是控制住戰鬥力爆棚的阿妮,就已經負了重傷。
找少爺路上叽叽喳喳、抱怨不斷、狀況頻出,單是找車位問題就能吵一架。
是啊,誰想過黑道出街的停車問題呢,仔細一想更滑稽了。
另外,電影用一場鬧劇消解嚴肅的同時,也用這場找少爺之旅另類聚焦了不少底層人形象。
像是才幹了兩周,就被這群人砸了工作的拖車工。
還有一邊看着傻叉少爺闖禍,一邊無語上班的保潔。
上層越鬧,底層越累。
這種隐藏的創作立場,讓電影在視角上祛除了對底層人的獵奇與刻板印象。
同樣,也對處于邊緣群體的性工作者的生存環境,呈現較為平實。
開篇時,阿妮流水線一樣的拉客,疲憊地下班。
吐槽客户,諷刺行業環境。
像所有打工人一樣上班,毫無特殊的奇情呈現。
甚至,片中對激情場面也沒有特殊的視角處理。
阿妮與伊萬交流,鏡頭甚至就固定在那裏,并未在脱衣或是某些動作時突然推進。
就在這種視一切為平常的視角裏,電影達到了消解歧視的目的。
也因為獨特的拍攝風格,讓這個抓馬故事甚至有了點實感。
将幻想言情劇拍落地,确實需要能力。
無論是議題的處理還是鏡頭語言的手法,電影都讓人眼前一亮。
然而,女性視角的争議卻一直未斷。
一部以女主角命名的電影,是否真得拍好了一個女性角色,問題從戛納吵到了現在。
讓争議變得更大的,是此屆戛納的評委陣容。
幾乎每個,都是當下相當受歡迎的創作者,而且女性占比也很高。
像是《芭比》導演格蕾塔 · 葛韋格、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何以為家》導演娜丁 · 拉巴基、法國著名演員伊娃 · 格林、《花月殺手》女主莉莉 · 格萊斯頓等。
説白了,兼具女性意識與創作功力的評審團,為什麼選出了這樣一部有争議的電影?他們是怎麼想的?
魚叔找到了相關采訪,提到評獎原因,是這部電影既有舊電影的經典結構,又有時新的拍攝與議題,讓人驚喜。
答案更傾向于創作技巧上的優點,而非具體議題上的讨論是非。
事實上,這種選擇并不難理解。
當頂級的電影節獎項,将橄榄枝從藝術電影轉向議題類型片,背後原因是全球電影市場的萎縮。
讓電影變得更「好看」,是從短視頻平台奪回觀眾的努力之一,是電影界的隐形共識。
而這種創作希望,更多被放置在,與資本保持距離的獨立電影創作者身上。
比如格雷塔,以及《阿諾拉》的導演肖恩 · 貝克。
後者成名作都是小成本議題作品。
對性工作者和邊緣群體的關注,也一直貫穿其中。
這些獨立導演繼承着對電影本真的興趣與技巧追求,又對當下議題有追尋熱情。
獎項對于他 / 她們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創作鼓勵。
肖恩 · 貝克代表電影《橘色》,因預算有限,用 iPhone 5s 拍攝
還有,是對女性議題全球熱度的參與。
近年來,越來越多生猛的女性電影出現。
像是《钛》《某種物質》《可憐的東西》以及這部《阿諾拉》。
從人物設定上講,都是反常規的,也默契地聚焦于基礎卻根本的女性話題——女性軀體的故事探索。
縱然充滿争議,但也伴随讨論,反向助燃話題熱度。
而與此同時,很多人眼中《阿諾拉》的「俗」其實也提醒着我們。
有些創作看上去如此相似,卻又似乎如此不同。
狗血橋段大集合再加工,有的能掀起全球熱度,有的卻被觀眾反感厭惡。
不同創作者的手,不同的創作視野,到底有何區别?
在今天這個時代,或許更值得我們思索。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