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瑞银收购瑞信半年考,欢迎阅读。
作 者丨陈植
编 辑丨周鹏峰
图 源丨图虫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近日,瑞银(UBS Group AG)公布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 288.8 亿美元,创下欧美银行业的季度利润最高纪录。
瑞银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其收购瑞信所获得的 289.3 亿美元负商誉。在扣除负商誉、收购整合瑞信相关费用与成本后,瑞银二季度的税前基本利润为 11 亿美元。
所谓负商誉,主要是指银行收购行为所获得的净资产差额(即被收购银行的公允价值与收购价格之间的差额)。今年 3 月,在瑞士政府运作下,瑞银仅花费 30 亿瑞郎收购瑞信,整个收购价格仅相当于当时瑞信有形账面价值的 6%。
如今,瑞信剩余 94% 的有形账面价值转化成 " 负商誉 ",推动瑞银二季度创下如此高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瑞银对瑞信负商誉资产的估值更高。5 月,瑞银通过初步审查,认为瑞信的负商誉资产高达 340 亿美元。尽管这个数值远低于去年底的 530 亿美元,但表明瑞银收购瑞信无形间 " 捡了一个大便宜 "。
受此影响,瑞银股价一度触及 2008 年以来的最高价格,自 3 月收购瑞信以来,瑞银股价累计涨幅达到 40%。与此对应的是,瑞银市值一度达到 920 亿美元,跻身欧洲市值第二高的银行,仅次于汇丰银行。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收购瑞信所产生的极高负商誉,对瑞银而言也是一把 " 双刃剑 "。因为收购瑞信所产生的 289.3 亿美元负商誉,对应着瑞信此前拥有约 2380 亿美元风险加权资产,若后者出现巨大风险导致负商誉骤降,将令瑞银未来单季利润大幅回落。
在这种情况下,瑞银需妥善处理庞大的瑞信风险加权资产,以确保未来业绩稳健发展。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塞尔吉奥 · 埃尔莫蒂(Sergio Ermotti)表示:" 在完成对瑞信收购两个半月后,我们正抓紧时间为所有股东创造价值,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银行合并之一,瑞银正在赢回客户的信任,降低成本,并采取必要行动创造规模经济,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我们的资源和目标投资,以实现未来的增长。"
记者获悉,未来瑞银收购整合瑞信的征途,绝非坦途——除了妥善处理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如何整合吸收瑞信在瑞士的本土业务,如何有效裁撤瑞信投行等部门团队以推动瑞银风控文化 " 融入 " 瑞信各项业务,如何持续吸引客户资金回流,如何进一步提升股东回报率,都是瑞银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瑞银预计,在收入稳定、成本节约、融资成本降低等举措实施下,其三季度基础税前盈利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核心业务税前利润可能在下半年扭亏为盈。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在经历收购瑞信所带来的短期利润 " 爆发式 " 增长后,瑞银在改善业绩方面所遭遇的挑战同样艰辛。按照瑞银的计划,2026 年底实现成本收入比低于 70%,2026 年 CET1 股本回报率达到约 15%,但目前,瑞银在扣除负商誉与收购交易相关费用后的成本收入比高达 80.3%,且 CET1 股本回报率仅有 4.5%,这都意味着瑞银在未来收购整合瑞信业务同时,还需更加注重降本增效与开源节流。
风险资产处置 " 箭在弦上 "
在收购瑞信后,瑞银的首要任务,就是妥善处理瑞信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目前没人知道瑞信在遭遇经营风波前,到底隐藏了多大规模的潜在风险资产。究其原因,这些年瑞信一方面出现多个项目投资巨亏,一方面向众多客户兜售了大量高杠杆高风险资产,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这些高杠杆高风险资产很可能一下子变成 " 坏账 ",导致瑞信承受极大的连带亏损压力。
在他看来,这也是瑞士政府在运作瑞银收购瑞信时,愿意与瑞银签订 " 损失保护協定 "(Loss Protection Agreement,LPA)。
按照" 损失保护協定 "规定,若瑞银在清算瑞信资产过程产生了损失,50 亿瑞郎以内的损失将由瑞银自行承担,若损失额超过 50 亿瑞郎,瑞士政府将承担最高 90 亿瑞郎的额外损失。
瑞士政府表示,政府提供的损失保护主要涉及瑞信持有的总值约为 440 亿瑞郎(约合 490 亿美元)的资产,包括部分金融衍生产品和贷款,且属于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估值且今后不会并入瑞银核心业务的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购瑞信后,瑞银迅速设立了非核心与遗留(NCL)业务部门,旨在纳入与瑞银战略与业务风控措施 " 不一致 " 的瑞信各类信贷头寸和业务,其中包括瑞信资本释放部门的各类资产负债,瑞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所管理的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及瑞银非核心和遗留投资组合所剩余的资产和负债等。
按照瑞银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底,瑞银已纳入 NCL 业务部门的资产达到约 550 亿美元的风险加权资产 (RWA)与 2240 亿美元的杠杆率产品(leverage ratio denominator)。
此外,瑞银在二季度将 NCL 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减少 90 亿美元。
瑞银表示,截至 2026 年底,这些风险加权资产里的约 50% 将被 " 耗尽 ",且瑞银打算积极减少 NCL 部门的资产规模,以降低运营成本和财务资源消耗,并进一步简化业务结构。
这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直言,瑞银能否妥善处理瑞信庞大的风险加权资产,对瑞银的业绩稳健性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旦这些风险加权资产出现重大亏损,将拖累瑞信的有形账面价值随之骤降,进而拖累瑞银未来业绩大变脸——其收购瑞信所得到的负商誉大幅缩水,令其利润或将遭遇创纪录的单季亏损。
" 到时,投资机构也会对瑞银股价迅速用脚投票。" 他指出。
需要注意的是,瑞银也在努力给资本市场吃下一颗 " 定心丸 "。
8 月 11 日,瑞银宣布,在对瑞信非核心资产的特定投资组合(包括严重损失情景的假设)进行适当的公允价值调整评估后,瑞银自愿终止与瑞士政府签订的 90 亿瑞士法郎的损失保护協定。
由于资本市场普遍认为投资保护協定是瑞士政府保护瑞银免受瑞信风险资产爆雷拖累而采取的风控举措,如今瑞银自愿终止这份協定,似乎预示着瑞银笃定瑞信相关资产 " 风险可控 "。
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直言,瑞银的这番决定,未必能打消资本市场的顾虑。因为没人知道瑞信的风险资产里,到底有多大规模的 " 僵尸企业 " 负债与商业地产潜在坏账——在这些有毒资产 " 浮出水面 " 前,资本市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随时警惕 " 黑天鹅事件 " 爆发。
裁员风波
与将大量瑞信风险资产纳入 NCL 业务部门 " 如影随形 " 的,是瑞银已着手裁减瑞信投行等部门队伍。
近日,市场传闻瑞银已开始裁减瑞信亚太等地区的投行部门团队。比如 8 月起,瑞银已着手削减瑞信在香港地区的投资银行团队——有些投行业务部门有可能只保留极少数员工,有些行业板块的投行团队可能遭遇完全裁撤。
一位香港投行人士表示曾听闻瑞银可能打算裁减瑞信香港地区的 80% 投行部门人员。不过并未有官方正式消息。
与此同时,瑞银也着手裁员瑞信在纽约的投行团队,并关闭瑞信在美国休斯敦的分支机构,这意味着瑞银将瑞信石油板块的投行业务转交给纽约分行处理。
"目前,金融市场普遍认为瑞银在并购瑞信后,会将总员工人数裁减约 30%,即 3.5 万人。其中大部分被裁员工,可能是瑞信从事高风险业务或投行业务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的业务风格与瑞银相对稳健的风控文化截然不同。" 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
记者获悉,与裁撤瑞信投行员工同步进行的,是瑞银正计划处置瑞信向亚太地区客户发放的数十亿美元贷款,因为这类结构性贷款的交易架构极其复杂,且风险程度更高。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类高风险的贷款资产已被瑞银设定为不希望保留的资产,目前瑞银只愿保留有着高流动性资产为抵押品的、且交易架构不复杂的贷款资产。这背后,反映出瑞银正努力将其稳健的风控文化尽快 " 融入 " 瑞信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尽早剔除不符合瑞银风控文化的贷款资产无疑是很好的 " 助推剂 "。
瑞银高管此前明确表示,他们希望削减风险较高的交易业务,在接手交易和衍生品资产方面也会 " 极有选择性 ",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资产处置所带来的损失。
瑞银预计,在 2026 年底前,将基本完成整合及清理 " 不需要 " 的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收购瑞信后,瑞银已对瑞信业务人员实施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限制,包括禁止获取高风险国家新客户。
据报道,瑞银还制定了一份清单,列出了约 20 条业务操作 " 红线 ",包括禁止瑞信业务部门推出复杂的金融产品;瑞信员工不能交易韩国金融衍生品和某些量化指数期权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瑞信员工若要帮客户延长游艇、轮船和房地产等价值超过 6000 万美元的贷款,需先经过瑞银高层批准;瑞信员工向外国客户和外国财产提供抵押贷款也需先获得瑞银方面同意等。
瑞银董事长 Colm Kelleher 曾表示,此举是为了避免 " 文化污染 "。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反映瑞银高管 " 笃定 " 瑞信是一家愿意接受风险客户,并向他们提供高风险产品的银行,且瑞信在过去数年所遭遇的众多财务丑闻和业务风波,都可能是他们激进冒险企业文化的 " 产物 "。
瑞信高层多次表示,虽然每位员工所做的工作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但需遵守最新工作规则。
记者多方了解到,对于瑞银如此 " 业务瘦身 ",资本市场似乎褒贬不一。有些机构认为裁员降资本与重塑瑞信风控文化,将有助于提升瑞银收购整合瑞信的业绩表现,也有机构认为瑞银一贯保守的风控文化 " 灌输 " 给瑞信后,或令这家财富管理规模高达 5 万亿美元的大型银行进一步失去 " 业务创新活力 ",难以在竞争激烈与金融服务快速迭代更新的大环境下构筑更强的业务竞争力。
整合吸收瑞信本土业务 " 争议 "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收购整合瑞信,正遭遇意外的烦恼。
8 月 31 日,瑞银做出一项新决定,即瑞银和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暂时分开运营,直到 2024 年进行法律层面的正式整合,且瑞信的品牌和运营将继续存在,直至其客户全部迁移到瑞银系统,预计这项工作将在 2025 年完成。
塞尔吉奥 · 埃尔莫蒂对此表示:" 全面一体化对瑞银、利益相关者与瑞士经济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此举却遭遇瑞士各界的反对。在瑞银收购瑞信后,有机构做了一项调研显示,约 3/4 瑞士公民反对瑞银合并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瑞银整合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将导致数千人被裁减与大量分支机构关闭。
塞尔吉奥 · 埃尔莫蒂也承认,未来数年瑞银计划在瑞士裁员 3000 人,但大部分裁员将是由于员工退休或离开。
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指出,如何吸收合并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也是瑞银收购瑞信最具争议的一大挑战。因为众多瑞士民众不希望瑞信这个拥有 167 年历史的品牌就此 " 消失 "。此前,也有分析师猜测为了保留瑞信品牌,瑞银或允许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单独上市,因为这也是瑞信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之一,足以在资本市场获得理想的 IPO 募资额。
但是,瑞银毅然 " 否决 " 了上述猜测。
塞尔吉奥•埃尔莫蒂强调,全面整合将加强瑞银作为瑞士领先银行的优势。客户将从两家银行合并后所增强的产品与独特全球业务能力 " 受益匪浅 "。在合并后,瑞银将提供更广泛的投资和平台。
记者获悉,若要成功合并吸收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当前瑞银急需安抚瑞士工会的不满。此前,瑞士银行业受雇人员协会已与瑞银开展多次深入谈判。目前,前者认为瑞银分阶段实施裁员计划,对瑞银未来发展是有益的。但它仍要求瑞银妥善处理其在瑞士的约 3.7 万名员工的权益,确保这些员工得到公平与平等的 " 对待 "。
" 这是否会影响瑞银整个人员裁减计划,能否按计划降低运营成本,同样是资本市场密切关注的一大焦点。考虑到瑞信在瑞士的银行业务是瑞信去年唯一盈利的业务部门,若瑞银整合吸收瑞信这项业务进程不够顺利,很可能会令资本市场担忧瑞银整合瑞信的实际成效低于预期。" 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客户资金回流持续性待解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最令瑞银欣喜的,是在收购瑞信后,客户资金开始回流。
瑞信最新财报显示,二季度瑞银全球财富管理(Global Wealth Management)业务的新资金净流入额达到 160 亿美元,创下过去 10 多年以来的第二季度最高水平;资产管理业务的新资金净流入额也达到 170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在独立运营的瑞信也成功扭转了客户资金流出颓势——尽管二季度瑞信的存款资金流出额达到 390 亿瑞士法郎(约 444 亿美元),但 6 月瑞信财富部门的客户资金转为净流入。
记者获悉,这主要得益于瑞银收购兼并瑞信举措,令客户信心得到明显提升,开始将资金重新回流到瑞银体系。
一位富豪家族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此前瑞士遭遇业务风波与经营风险时,众多富豪纷纷将资金从瑞士撤离,转移到其他银行,因为他们担心瑞信破产可能会导致瑞信管理的所有资产被 " 冻结 ",自己需要漫长的法律诉讼流程才能拿回个人财富。如今,随着瑞银收购兼并瑞信,他们没有了上述后顾之忧,开始将资金重新转投到瑞银体系,毕竟,瑞士银行业的私密性与服务品质,颇受富豪们青睐。
在他看来,大量客户资金回流瑞银与瑞信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瑞银瑞信的财富管理业务能向客户们提供相对更可观的资产收益——尽管当前西方国家央行持续大幅加息,但西方国家银行为了坐收更高的存贷款利差,纷纷提供利率偏低的银行存款产品,但瑞银瑞信的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向富豪们提供利率相对偏高的西方国家货币基金与国债产品,给富豪们创造更高的固定资产配置收益。
" 比如比利时国债与意大利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达到 3.3% 与最高 4%,但当地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仅有 3.1%,这吸引大量欧洲富豪纷纷将资金投向瑞银瑞信财富管理业务,通过后者渠道投资欧洲国家国债与货币基金产品以获取更高的回报率。" 这位富豪家族办公室负责人直言。
随着大量客户资金纷纷回流,令瑞银更有底气终止瑞士政府的资金流动性支持協定。
作为对瑞信进行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 3 月瑞士政府允许瑞士央行向瑞信提供 1000 亿瑞士法郎的资金流动性支持(Public Liquidity Backstop,PLB),并由瑞士政府提供违约担保。
随着客户资金持续回流瑞信,在对其资金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后,瑞银也决定 8 月 11 日起,自愿终止与瑞士央行的上述公共流动性支持協定。
瑞银还透露,截至 2023 年 8 月 10 日,瑞信向瑞士央行偿还 500 亿瑞士法郎的紧急流动性援助增强版贷款(Emergency Liquidity Assistance Plus,ELA+),并向瑞士央行支付总计 4.76 亿瑞士法郎的风险溢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令瑞银可以节省额外的融资支出,对降低其经营成本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但瑞银之所以敢于这么做,最大的底气是越来越多客户资金正在持续回流。
数据显示,在整合瑞信后,7-8 月瑞银财富管理业务又获得 80 亿美元新资金净流入,令其资金流动性压力进一步缓解。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不但有助于巩固瑞银全球最大财富管理银行的地位,更令其收购整合瑞信的成效变得 " 立竿见影 "。但是,客户资金回流能否持续,仍很大程度取决于瑞银对瑞信的整合效果——能否向广大富豪客户提供收益更稳健、风险程度更低的资产配置方案。
" 整体而言,众多富豪仍犹如惊弓之鸟,他们特别害怕瑞银在整合瑞信时发现后者隐藏金额巨大的坏账资产,这将倒逼众多富豪再度将资金撤离瑞银,反而成为瑞银新的难以承受之重。" 前述富豪家族办公室负责人坦言。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章宝怡
21 君荐读